分享

人之初,性本善?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编者按:《<三字经>讲记》是李向东老师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弘德义塾所讲,日前己整理成书,并交付印制。现将部分内容予以分享。

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是古代幼童识字、启蒙的课本。据说,《三字经》是南宋王应麟编写的。不过,也有不同说法。这些说法呢,我们不多讲,只要大致知道,南宋开始有《三字经》就行了。

说《三字经》是宋朝编写的,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大家翻开《三字经》,我们看讲历史这部分,不止讲到宋朝,还讲到辽、金,后面还有元、明、清,现在这个版本还有民国。这些内容肯定是后加进去的。也就是说,《三字经》编写出来流传过程中,还在不断增加内容。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读《三字经》,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我们看头两句:“人之初,性本善”,后面两句:“性相近,习相远”。大家想一想:“人之初,性本善”和“性相近,习相远”之间有没有矛盾?

有矛盾(听众答)!矛盾在哪儿?前两句说人刚生出来“性本善”,后面呢,又说“性相近”,这是不是有矛盾?如果我们刚生下来都“性善”,那就没什么相近不相近,不能叫“性相近”,应该叫“性相同”。“相近”是什么意思?离得近但有差异,不完全一样。

为什么有矛盾?不知道(听众答)!告诉大家原因:因为这四句话不是一个人说的,或者说不是一个来源。

我们刚才讲,《三字经》是南宋时候编的,编书的人编写的时候,从两本不同的书里找来这四句话,放到一起。当时,他可能没有意识到有什么矛盾。

实际上,“人之初,性本善”是从《孟子》里来的。古人有句话,叫“孟子道性善”。就是说,孟子认为人性天生就是善的,所以叫“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呢,是孔子的话,是从《论语》里来的,原话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也就是说,前两句是孟子的思想,后两句是孔子的话。他们的思想不太一样、有一定差别,放在一起自然会有矛盾。

这个问题说清了,我们返回来要问: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都有(听众答),是吧!

从古到今,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说,人性是善是恶,从孟子开始就有非常大的争论。

大家想一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有多少种答案?

像孟子一样,认为人性善,这是一种。

也有人说,人性恶。比如荀子,就讲人性恶。荀子说,人都趋利避害,看见好吃的就想吃,看到好看的(色)就想多看,想据为己有。荀子认为,人有很多基本需求,为了这些基本需求,人会相互争夺。争夺过程中,好的就要争取,有害的就要避免。这是不是人的本性?荀子认为,这当然是人的本性。这里面有很多恶的成份,所以他说人性恶。

《孟子》这本书里有一个告子。孟子曾经跟他争论,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告子呢,有时候说人性不善不恶,有时候又说人性有善有恶。

总结一下,人性善恶可以有四种答案: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既善又恶;人性既不善又不恶。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人争论的实际上根本不是一回事。这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什么叫人性?人性到底指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先不要下结论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要先弄清“什么叫人性”。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会发现,孟子说的人性跟荀子说的人性根本不是一回事,他们说的本来就不是同一个“人性”。这种情况下,到底谁对谁错?当然,告子讲的话暗含的人性解释,也不太一样。

就是说,如果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首先要把问题说清楚,弄清楚要讨论什么?一上来就问:人性善还是人性恶?这个问法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它没确定“什么叫人性”,“人性”指的是什么?讨论问题不先确定问题的范围,讨论半天也只能是“关公战秦琼”,到什么时候也说不清楚。

我们先不提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先看看“人性”这个词能不能解释清楚。

先说“性”,这个字什么意思呢?大家翻开《中庸》,第一句就是“天命之谓性”。什么叫天命?就是老天爷命令的,或者说老天爷给的,就叫性。直观上看,就是这么个意思,是不是?

告子说:生之谓性。“性”这个字,左边是个“,右边是个“生”。把“去掉,就是“生”。在古代,“性”和“生”其实是一个字,没有这个“。所以告子讲,生之谓性。就是说,我们生下来有什么,什么就是性。告子又说,“食色,性也”。人生下来就要吃东西,长大之后要结婚。告子说,这就是性,人的天性。同样,荀子也认为这就是性。

告子和荀子说的对不对?

孟子和告子争论的就是这个事。孟子说,这不是性。后世儒家说,“天命”不能这么理解!那应该怎么理解?朱熹讲,性啊,分成两种:一种是天命之性,也就是理义之性,这是老天爷给的;还有一种,就是告子和荀子讲的那种性(食色之类),是个人自带的,和老天爷没关系,叫气质之性。那理义之性和气质之性怎么区别,又讲了很多……

这是不是太抽象了?实在没啥意思!我讲这些的目的,其实是想告诉大家:这个问题照这样讲下去,越说越乱。“人之初,性本善”,乍一听,似乎有道理,但是我跟大家分析了半天,大家听了半天,可能感觉越听越糊涂。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照这种讲法是说不清的。还是刚才说的,这个问题的问法本身就有问题。

《三字经》头两句就把大家给难住了!那怎么办?换个角度!换个角度可能就比刚才说的清楚得多、明白得多。

我们先讲“人”。单个的人能叫“人”吗?把一个人扔到孤岛上,刚生出来就扔到孤岛上,这个人能长成“人”吗?假设他能活下来。

大家都听说过“狼孩”、“猪孩”吧?就是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因为某种原因离开了人群,跟狼长大,或者扔到猪圈里,在猪圈里长大,也有的在猴子群里长大。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什么样?他会是“人”的表现吗?不是(听众答)。为什么他长不成“人”?因为缺少了人的生活环境,离开这个生活环境,就不能成为“人”了。

再举个例子。我们说,人作为一种动物,论个头、体重比不过鲸鱼、大象;论勇猛比不过狮子、老虎;论灵活比不过鸟。也就是说,人在很多方面不如动物,但人却能主宰大多数其他动物。为什么?因为人身上有一样东西其他动物比不上。什么?智慧。人的智慧从哪儿来?像刚才说的,把一个人放到猪圈里养着,他会有智慧吗?没有(听众答)!所以人的智慧是从群体生活里来的,必须要在群体里生活,人才会有智慧。

也就是说,人虽然在很多方面比不过其他动物,但人是靠群体生存的。一个人斗不过狮子、老虎,但是一群人就斗得过了!一群人的时候,人就有了智慧!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讲得非常对,人是社会性的,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必须有各种社会关系的结合,必须有长久的群体生活,才能有人的智慧,才能成为“人。所以人离开群体,就像鱼儿离开水,是没有办法生存的。

再举个例子。(拿出一张面值100元的人民币)大家看这是什么?钱(听众答)!是,大家都管它叫“钱”。但实际上,它就是一张“纸”,是不是?是(听众答)!一张印得花花绿绿的“纸”,也有人管它叫“毛爷爷”。如果我出去打工,干了一天活,人家给我一张这种“纸”,我拿起来,乐呵呵地走了。然后,我拿着这张“纸”,去小商店、超市,从里面拿走一个东西,比方说:矿泉水或者饮料,然后把这张“纸”给人家,人家会让我拿走,还会再找给我一堆“纸”。

为什么?这只是一张“纸”!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社会交往的机制,人在这个机制里有一种预期:我给你干活,你给我一张“毛爷爷”,我可以拿它去超市换我想要的东西。是不是这样?如果没有这种预期,我给别人干了活,我会要什么?要粮食,我不会相信这张“纸”。如果我拿着它,别人不要,我干吗要它?所以这张“纸”代表的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种社会关系。也就是刚才说的,人必须生活在社会之中。

有些年轻人可能会说:别跟我讲这些,我“宅”在家里,有个电脑,有个网线,或者有个手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怎么就离不开社会了?!

有没有人这么想?肯定有!实际上,我们身边的东西,也包括整天“宅”在家里的人,他们身边的东西,电脑、手机什么的,哪个是自己生产的?都要通过别人才能有的。所以人离开社会能活得了吗?活不了!

讲这么多,想说什么呢?人是一种群体生活的动物,正是因为有群体生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一切。

当然,有人可能说,人是在群体里生活,还有冲突啊!对,是有冲突。不仅有冲突,有时候还有勾心斗角,算计别人。但是,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如果一个群体里,每个人一天到晚想的都是怎么从别人那里占便宜,算计别人,勾心斗角,这个群体还能存在吗?如果一个家庭这样,这个家庭还能存在吗?如果一个团体这样,这个团体还能存在吗?存在不了!根本不可能存在,早就崩溃了。

所以,人类能够延续到今天,没有灭绝,人的身上必然有一些有利于群体生活的内容。这个内容是什么?就是孔子说的“仁”,仁义的那个“仁”。

什么是“仁”?孔子说过“仁者爱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没有这些内容,人类早就垮了,早就一个一个被野兽吃掉,人类也不会存在,更不会发展到在地球上占主导地位。

讲到这里,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刚才读《论语》,里面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孝和悌是“仁”的根本、基础。为什么这么说?

孝,是讲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人的情感当中最根本的内容。它从哪里来?从血缘里来。我的父亲喜欢我,我的母亲喜欢我,为什么?因为有血缘关系。这是必然的,也可以说是老天爷给的,也可以叫天命。

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为什么存在?跟孝一样,也是因为血缘,也是同样的道理。

但是,我们和其他人没有这种关系,怎么来实现这种相互关爱呢?实际上,“老天爷”(叫上帝、进化也可以,随你怎么叫)在人身上还设计了一些其他机制,让人和人之间有这样一种关爱。什么机制呢?

比方说,我冲你一笑,在没有利害关联的情况下,你必然也冲着我笑。这在心理学或者生物学上叫镜像反应。为什么会有镜像反应?科学家在人大脑里发现了一种神经元,叫镜像神经元。

再比方说,我喝水(做喝水的动作),我脑子里跟“喝水”这个动作有关的神经元会兴奋。我不喝水的时候,闭着眼想“我喝水”,那个神经元也放电,也兴奋。你看见我喝水,你脑子里跟“喝水”有关的神经元也兴奋。

同样的道理,我冲着你笑,你自然也会笑。这个过程不经过大脑能够控制的意识,可以说是下意识的,是一种自然反射。大家可以试一试,是不是这样。

这一点我有亲身体会,给大家讲一讲。有一次,我去加油站加油,车挺多,我前面一辆车加完油,把车停在路中间,然后去大厅交钱。对面来了个车,过不去,就把车堵在那个车前面。等那个司机交完钱回来,我后面堵了五、六辆车,对面那个司机就是不让路。僵持了几分钟,谁也不让谁!我就下车,到对面那个车跟前,跟司机说:让让吧!一会儿,车更多,谁也走不了!司机说:他不应该把车停路中间,他让!我说:你看,这边七、八辆车,不好让,您这儿就一辆,您退一下吧!司机瞪了我一眼,就往上摇玻璃。他快把玻璃摇上去的时候,我冲着他咧嘴一笑。我隔着玻璃看见他也咧嘴笑了,然后倒车,把路让出来。

再打个比方:我们上街,碰上车祸撞死人了,血乎淋啦的!我们会是什么感觉?心里肯定难受得不行。

这就是孟子说的恻隐之心。当然,孟子不知道现在医学、生物学的知识,但他观察到了这个基本事实。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象刚才说的,如果我们自己受伤,跟受伤有关的神经元会兴奋,看到别人受伤,我们脑子里那个神经元也会兴奋。这就是恻隐之心的基础。

当然,双方不要有别的利害关系。如果突然有人告诉你,那是你的仇人,你会是什么感觉?可能偷着乐,高兴坏了,心想“怎么才撞死他!”是不是?这就加入了其他成分。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器”,我们讲的是最基础的。

所以说,人在群体里生活,人和人相处,“老天爷”设计了一些“机制”:如果别人对我们好,一般情况下我们也会对别人好。

我们都知道人是从动物演变、进化来的,所以动物身上的一些习性,人也必然会有。但人为什么能成为人?人进化了!人进化出什么?孟子讲恻隐之心,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所谓“恻隐之心”是人身体里一些特殊“构造”的结果。这些特殊“构造”非常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也就是“仁”的基础所在。

今天,我们换了一个角度讲“人之初,性本善”。说到底,人呢,就是这样一种动物:从动物圈子里走出来,又因为身体里有一些有利于群体生活的特殊“构造”,而区别于动物。如果这些特殊“构造”能发扬光大,人类的前途会更好;如果发扬光大的是动物性的一面,那么,人类早晚要灭亡!

附:

说说“仁”

(李向东老师讲于2017年9月28日)

今天是先师孔子诞辰纪念日为了表示纪念,说一说先师孔子思想的核心——“向先师致敬

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可以写成一本书所以今天只是挑一些感觉有话要说的内容

这个字从字形上看,左边是“亻”,右边是“二”,也就是所谓二人成仁”。“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爱人”,所谓仁者爱人

在春秋时代以前是没有的,在甲骨文和早期经里,找不到这个字。

在《说说“德”那个话题里,我曾经说过,从商朝到春秋时期是一个神性下降人性上升的过程。到了春秋时代,相对于神而言,人的地位越来越高,也才有了“仁”字,有了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爱学说。经过孔子的提倡和发扬,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论语里,一共有一百多个字,每一个字的表述都不尽相同,甚至孔子对同一个弟子不同时间问的答复也不相同。但是总体上讲,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在讲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讲如何保持对人平和谦恭亲热之情,如何做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当然这种情感这种和谐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由于外在的约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论语里也有说明,就是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之本”。就是说人类天然的血缘亲情——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仁”的起点从这种起点出发向外扩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就能实现普遍的。这是人们对孔子思想的一种普遍理解。

说心里话很多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某一个时期里都曾经怀疑过,我们能不能把爱父母爱子女的那种亲情推广扩展到爱他人特别是在历史上,还当下社会里,我们看到的大多不是交相爱,而是交相害,为了蝇头小利,道义亲情于不顾。

从这样的角度看,所谓的”、所谓的义”是不是假仁假义

说到这里还是要回到这个字上。我们说单个的人能不能成为人不能我们可以想一想,以前媒体报道中,有所谓狼孩儿猪孩儿们是不能其为人的只有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称为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说非常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可以想一,在所有动物当中,论体重,我们比不上大象论力量论速度,我们比不上狮子老虎论灵活,我们比不上猿猴,比不上飞鸟但是如今我们能在地球上发展到眼下的地步,依靠的是什么?是群体,是群体的力量,是智慧。

当然这种群体和智慧不是分开的,而是一体的。我们的智慧里有如何和谐地在群体生活这样的智慧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们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只有自私自利贪婪无情,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防范敌对欺诈斗争,那么人类社会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实际上就是霍布斯曾经说过的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

在这种状况下,人类社会肯定会崩溃家庭也会瓦解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早就灭绝了。

人类社会仍然存在这个事实本身,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必须要有相爱”,必须要有孔子

实际上不仅是人类的智慧当中,人类的身体当中也有群体和谐生活的基础舔犊之情父母之恩夫妻之爱,这些人类的自然亲情不需要多说即便是陌生人之间,人的身体里也有一种机制,为他们和谐相处提供物质基础。

孟子曾经说过一句话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就是顶端开端的意思。孟子的意思是说,“恻隐之心“仁”的起始点

孟子还举了个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他说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小婴儿到处乱爬,就要掉到井里了,每个人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不是因为我们想和婴儿的父母交往,也不是因为我们想在乡党朋友之间获得声誉,更不是因为我们听到婴儿的哭声而感到厌恶,而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忍之心。如果我们把这种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扩展就会到达“仁”。

二千多年前孟子能有这样的洞见是非常伟大可以说,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揭开这段话的秘密

1990年代,科学家们在一些智力水平比较高的动物和人的大脑当中,发现一种叫镜像神经元的脑细胞。在人或者这些高级动物作出一个动作,或者看见别人做这个动作时,这种脑细胞都会变得活跃。也就是说,我们喝水,这种脑细胞会变得活跃,我们看到别人喝水,这脑细胞也会变得活跃;我们笑,这种脑细胞会变得活跃,我们看到别人笑,同样会变得活跃。当然,我们痛苦,会变得活跃,我们看到别人痛苦,也会变得活跃。

这一点实际上就为我们体会别人的情感提供了基础。也就是说为我们看到婴儿要掉到井里产生恻隐之心提供了基础。这个基础进一步发展,就会产生“将心比心”,也就到了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地——你不想别人怎么样对待你,你就不要怎样对待别人。

通过刚才说的机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通的

当然对于这一点,古人不可能像现代人了解得这么透彻,但是他们总是有一种直觉的感悟,能了解到这一点甚至,一向被认为刻薄寡恩的法家代表韩非也曾经说,“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什么意思?他说什么是”?就是从心底里油然而生欣欣然青睐他人,看到别人有福就高兴,看到别人受罪就心生厌恶,这种心情并不能自主,当然也不是想让他人报答自己。

国语,“人之爱己,必先爱人,人之从己,必先从人。

当然人性当中并不仅仅是善良的种子,还包括其他成份。荀子说,人“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生而有好利、疾恶焉”这些同样是事实我们没有办法否认。这些成份也给人类社会带来痛苦,甚至带来灾难。如果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去看,人类就是从这种状况中走来的。

的思想,也正是从人性中那一点点善良的种子里生长出来的幼苗它必须长大!它也一定能长大否则,人类将失去曾经赖以发展壮大的群体生活和智慧,回到弱肉强食的禽兽世界,这将是人类的灾难。

可以能够发明出这一点,足以使先师孔子成为历史上的巨人。

最后想强调一点:“是一个体系我们不能仅仅固守其中某一方面孔子强调的重要性,但是他还告诫我们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爱好”、停留在上,还要好学,否则就会变得愚钝所以孔子的是生动的,是鲜活的。

以上这些内容是我对“仁”的一点粗浅理解,也是我对先师表达的感恩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