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字经>讲记》是李向东老师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弘德义塾所讲,日前己整理成书,并交付印制。现将部分内容予以分享。 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是古代幼童识字、启蒙的课本。据说,《三字经》是南宋王应麟编写的。不过,也有不同说法。这些说法呢,我们不多讲,只要大致知道,南宋开始有《三字经》就行了。 说《三字经》是宋朝编写的,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大家翻开《三字经》,我们看讲历史这部分,不止讲到宋朝,还讲到辽、金,后面还有元、明、清,现在这个版本还有民国。这些内容肯定是后加进去的。也就是说,《三字经》编写出来流传过程中,还在不断增加内容。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读《三字经》,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我们看头两句:“人之初,性本善”,后面两句:“性相近,习相远”。大家想一想:“人之初,性本善”和“性相近,习相远”之间有没有矛盾? 有矛盾(听众答)!矛盾在哪儿?前两句说人刚生出来“性本善”,后面呢,又说“性相近”,这是不是有矛盾?如果我们刚生下来都“性善”,那就没什么相近不相近,不能叫“性相近”,应该叫“性相同”。“相近”是什么意思?离得近但有差异,不完全一样。 为什么有矛盾?不知道(听众答)!告诉大家原因:因为这四句话不是一个人说的,或者说不是一个来源。 我们刚才讲,《三字经》是南宋时候编的,编书的人编写的时候,从两本不同的书里找来这四句话,放到一起。当时,他可能没有意识到有什么矛盾。 实际上,“人之初,性本善”是从《孟子》里来的。古人有句话,叫“孟子道性善”。就是说,孟子认为人性天生就是善的,所以叫“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呢,是孔子的话,是从《论语》里来的,原话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也就是说,前两句是孟子的思想,后两句是孔子的话。他们的思想不太一样、有一定差别,放在一起自然会有矛盾。 这个问题说清了,我们返回来要问: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都有(听众答),是吧! 从古到今,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说,人性是善是恶,从孟子开始就有非常大的争论。 大家想一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有多少种答案? 像孟子一样,认为人性善,这是一种。 也有人说,人性恶。比如荀子,就讲人性恶。荀子说,人都趋利避害,看见好吃的就想吃,看到好看的(色)就想多看,想据为己有。荀子认为,人有很多基本需求,为了这些基本需求,人会相互争夺。争夺过程中,好的就要争取,有害的就要避免。这是不是人的本性?荀子认为,这当然是人的本性。这里面有很多恶的成份,所以他说人性恶。 《孟子》这本书里有一个告子。孟子曾经跟他争论,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告子呢,有时候说人性不善不恶,有时候又说人性有善有恶。 总结一下,人性善恶可以有四种答案: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既善又恶;人性既不善又不恶。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人争论的实际上根本不是一回事。这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什么叫人性?人性到底指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先不要下结论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要先弄清“什么叫人性”。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会发现,孟子说的人性跟荀子说的人性根本不是一回事,他们说的本来就不是同一个“人性”。这种情况下,到底谁对谁错?当然,告子讲的话暗含的人性解释,也不太一样。 就是说,如果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首先要把问题说清楚,弄清楚要讨论什么?一上来就问:人性善还是人性恶?这个问法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它没确定“什么叫人性”,“人性”指的是什么?讨论问题不先确定问题的范围,讨论半天也只能是“关公战秦琼”,到什么时候也说不清楚。 我们先不提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先看看“人性”这个词能不能解释清楚。 先说“性”,这个字什么意思呢?大家翻开《中庸》,第一句就是“天命之谓性”。什么叫天命?就是老天爷命令的,或者说老天爷给的,就叫性。直观上看,就是这么个意思,是不是? 告子说:生之谓性。“性”这个字,左边是个“忄”,右边是个“生”。把“忄”去掉,就是“生”。在古代,“性”和“生”其实是一个字,没有这个“忄”。所以告子讲,生之谓性。就是说,我们生下来有什么,什么就是性。告子又说,“食色,性也”。人生下来就要吃东西,长大之后要结婚。告子说,这就是性,人的天性。同样,荀子也认为这就是性。 告子和荀子说的对不对? 孟子和告子争论的就是这个事。孟子说,这不是性。后世儒家说,“天命”不能这么理解!那应该怎么理解?朱熹讲,性啊,分成两种:一种是天命之性,也就是理义之性,这是老天爷给的;还有一种,就是告子和荀子讲的那种性(食色之类),是个人自带的,和老天爷没关系,叫气质之性。那理义之性和气质之性怎么区别,又讲了很多…… 这是不是太抽象了?实在没啥意思!我讲这些的目的,其实是想告诉大家:这个问题照这样讲下去,越说越乱。“人之初,性本善”,乍一听,似乎有道理,但是我跟大家分析了半天,大家听了半天,可能感觉越听越糊涂。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照这种讲法是说不清的。还是刚才说的,这个问题的问法本身就有问题。 《三字经》头两句就把大家给难住了!那怎么办?换个角度!换个角度可能就比刚才说的清楚得多、明白得多。 我们先讲“人”。单个的人能叫“人”吗?把一个人扔到孤岛上,刚生出来就扔到孤岛上,这个人能长成“人”吗?假设他能活下来。 大家都听说过“狼孩”、“猪孩”吧?就是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因为某种原因离开了人群,跟狼长大,或者扔到猪圈里,在猪圈里长大,也有的在猴子群里长大。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什么样?他会是“人”的表现吗?不是(听众答)。为什么他长不成“人”?因为缺少了人的生活环境,离开这个生活环境,就不能成为“人”了。 再举个例子。我们说,人作为一种动物,论个头、体重比不过鲸鱼、大象;论勇猛比不过狮子、老虎;论灵活比不过鸟。也就是说,人在很多方面不如动物,但人却能主宰大多数其他动物。为什么?因为人身上有一样东西其他动物比不上。什么?智慧。人的智慧从哪儿来?像刚才说的,把一个人放到猪圈里养着,他会有智慧吗?没有(听众答)!所以人的智慧是从群体生活里来的,必须要在群体里生活,人才会有智慧。 也就是说,人虽然在很多方面比不过其他动物,但人是靠群体生存的。一个人斗不过狮子、老虎,但是一群人就斗得过了!一群人的时候,人就有了智慧!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讲得非常对,人是社会性的,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必须有各种社会关系的结合,必须有长久的群体生活,才能有人的智慧,才能成为“人”。所以人离开群体,就像鱼儿离开水,是没有办法生存的。 再举个例子。(拿出一张面值100元的人民币)大家看这是什么?钱(听众答)!是,大家都管它叫“钱”。但实际上,它就是一张“纸”,是不是?是(听众答)!一张印得花花绿绿的“纸”,也有人管它叫“毛爷爷”。如果我出去打工,干了一天活,人家给我一张这种“纸”,我拿起来,乐呵呵地走了。然后,我拿着这张“纸”,去小商店、超市,从里面拿走一个东西,比方说:矿泉水或者饮料,然后把这张“纸”给人家,人家会让我拿走,还会再找给我一堆“纸”。 为什么?这只是一张“纸”!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社会交往的机制,人在这个机制里有一种预期:我给你干活,你给我一张“毛爷爷”,我可以拿它去超市换我想要的东西。是不是这样?如果没有这种预期,我给别人干了活,我会要什么?要粮食,我不会相信这张“纸”。如果我拿着它,别人不要,我干吗要它?所以这张“纸”代表的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种社会关系。也就是刚才说的,人必须生活在社会之中。 有些年轻人可能会说:别跟我讲这些,我“宅”在家里,有个电脑,有个网线,或者有个手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怎么就离不开社会了?! 有没有人这么想?肯定有!实际上,我们身边的东西,也包括整天“宅”在家里的人,他们身边的东西,电脑、手机什么的,哪个是自己生产的?都要通过别人才能有的。所以人离开社会能活得了吗?活不了! 讲这么多,想说什么呢?人是一种群体生活的动物,正是因为有群体生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一切。 当然,有人可能说,人是在群体里生活,还有冲突啊!对,是有冲突。不仅有冲突,有时候还有勾心斗角,算计别人。但是,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如果一个群体里,每个人一天到晚想的都是怎么从别人那里占便宜,算计别人,勾心斗角,这个群体还能存在吗?如果一个家庭这样,这个家庭还能存在吗?如果一个团体这样,这个团体还能存在吗?存在不了!根本不可能存在,早就崩溃了。 所以,人类能够延续到今天,没有灭绝,人的身上必然有一些有利于群体生活的内容。这个内容是什么?就是孔子说的“仁”,仁义的那个“仁”。 什么是“仁”?孔子说过“仁者爱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没有这些内容,人类早就垮了,早就一个一个被野兽吃掉,人类也不会存在,更不会发展到在地球上占主导地位。 讲到这里,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刚才读《论语》,里面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孝和悌是“仁”的根本、基础。为什么这么说? 孝,是讲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人的情感当中最根本的内容。它从哪里来?从血缘里来。我的父亲喜欢我,我的母亲喜欢我,为什么?因为有血缘关系。这是必然的,也可以说是老天爷给的,也可以叫天命。 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为什么存在?跟孝一样,也是因为血缘,也是同样的道理。 但是,我们和其他人没有这种关系,怎么来实现这种相互关爱呢?实际上,“老天爷”(叫上帝、进化也可以,随你怎么叫)在人身上还设计了一些其他机制,让人和人之间有这样一种关爱。什么机制呢? 比方说,我冲你一笑,在没有利害关联的情况下,你必然也冲着我笑。这在心理学或者生物学上叫镜像反应。为什么会有镜像反应?科学家在人大脑里发现了一种神经元,叫镜像神经元。 再比方说,我喝水(做喝水的动作),我脑子里跟“喝水”这个动作有关的神经元会兴奋。我不喝水的时候,闭着眼想“我喝水”,那个神经元也放电,也兴奋。你看见我喝水,你脑子里跟“喝水”有关的神经元也兴奋。 同样的道理,我冲着你笑,你自然也会笑。这个过程不经过大脑能够控制的意识,可以说是下意识的,是一种自然反射。大家可以试一试,是不是这样。 这一点我有亲身体会,给大家讲一讲。有一次,我去加油站加油,车挺多,我前面一辆车加完油,把车停在路中间,然后去大厅交钱。对面来了个车,过不去,就把车堵在那个车前面。等那个司机交完钱回来,我后面堵了五、六辆车,对面那个司机就是不让路。僵持了几分钟,谁也不让谁!我就下车,到对面那个车跟前,跟司机说:让让吧!一会儿,车更多,谁也走不了!司机说:他不应该把车停路中间,他让!我说:你看,这边七、八辆车,不好让,您这儿就一辆,您退一下吧!司机瞪了我一眼,就往上摇玻璃。他快把玻璃摇上去的时候,我冲着他咧嘴一笑。我隔着玻璃看见他也咧嘴笑了,然后倒车,把路让出来。 再打个比方:我们上街,碰上车祸撞死人了,血乎淋啦的!我们会是什么感觉?心里肯定难受得不行。 这就是孟子说的恻隐之心。当然,孟子不知道现在医学、生物学的知识,但他观察到了这个基本事实。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象刚才说的,如果我们自己受伤,跟受伤有关的神经元会兴奋,看到别人受伤,我们脑子里那个神经元也会兴奋。这就是恻隐之心的基础。 当然,双方不要有别的利害关系。如果突然有人告诉你,那是你的仇人,你会是什么感觉?可能偷着乐,高兴坏了,心想“怎么才撞死他!”是不是?这就加入了其他成分。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器”,我们讲的是最基础的。 所以说,人在群体里生活,人和人相处,“老天爷”设计了一些“机制”:如果别人对我们好,一般情况下我们也会对别人好。 我们都知道人是从动物演变、进化来的,所以动物身上的一些习性,人也必然会有。但人为什么能成为人?人进化了!人进化出什么?孟子讲恻隐之心,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所谓“恻隐之心”是人身体里一些特殊“构造”的结果。这些特殊“构造”非常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也就是“仁”的基础所在。 今天,我们换了一个角度讲“人之初,性本善”。说到底,人呢,就是这样一种动物:从动物圈子里走出来,又因为身体里有一些有利于群体生活的特殊“构造”,而区别于动物。如果这些特殊“构造”能发扬光大,人类的前途会更好;如果发扬光大的是动物性的一面,那么,人类早晚要灭亡! 附: 说说“仁” (李向东老师讲于2017年9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