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气数”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国学100秒》陪伴您第175

气数这个词,是中国人特有的。

人们经常说,某某朝代、某某家族“气数”己尽。就是说,这个朝代、这个家族已经弊端丛生、摇摇欲坠,崩溃、灭亡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

当然,这种变化是从极细微开始的。《易经》管这种变化叫,就是很微小的意思。也就是所谓知几者其神乎

这样说似乎很神秘,甚至有一种迷信色彩。

其实不然,“气数的说法是宋明理学的产物。

曾经写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认为,“气是宇宙的根本,阴阳之气的相反相成产生了人和万物。

邵雍则把天地万物阴阳刚柔的变化归之于。邵雍曾经写过一本《皇极经世书》,就是想用来演绎天地万物的阴阳消长和世道变迁。

当然,崇尚实践的中国人很少为理论而理论,而是用气数解读历史和社会。

举两个例子。

唐朝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方面是贵族开国者特有的开放和包容,另一方面要算它的律令体制。

唐朝有所谓三省六部,也就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面又有六部。其中,中书省负责制定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查,不合规可以封驳,合乎要求的,才交给尚书省六部执行。

这种相互制衡的程式,皇帝也不能破坏。

比如:任命五品以上的官员,皇帝和丞相商议后,按上面的程序运作。如果中间哪个环节卡住了,任命也就泡汤。六品以下官员,完全由三省操作,最后报皇帝备案。

到了武则天时代,为了称帝,武则天要培养自己的势力,律令体制因为碍手碍脚,被丢弃不用。

唐玄宗李隆基虽然恢复过来,但后来发生安史之乱,为了方便打仗和征收军费,权力必须集中,这些制度进一步被破坏。

皇帝的权力确实大了,但依靠的不再是一个相互制约的机构,而是宦官和近臣。

皇帝一步步落入这些人特别是宦官手里。到最后,不仅谁继承皇位宦官说了算,甚至皇帝的性命也由宦官决定。

到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明白唐朝的气数尽了。

再说清朝。

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到京城接受封赏。后来,跟最贴身的幕僚赵烈文说起大清的国运。

赵烈文说,本朝创业太容易,夺取天下太过机巧,诛戮太重,杀人太多。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做事又过于威断。将来“抽心一烂,必定根本颠仆,四分五裂。

面临刚刚中兴的局面,赵烈文已经觉察到,大清朝“大势己去,气数将尽。即使有“好太后好皇帝也无济于事,更何况没有。

听完赵烈文的话,曾国藩也难掩失望,甚至希望早点死掉,避免看到悲惨的结局。

44年后,历史几乎不差分毫地应验了赵烈文的预言。

赵烈文的洞烛幽微也就成了气数的最好注脚!

更多《国学100秒》: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处小人亦有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