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人“三高”的根本原因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编者按:《<千字文>讲记》是李向东老师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弘德义塾所讲,日前己整理成书,现正在校对、印制中。现将部分内容予以分享。

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早凋。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游鹍独运,凌摩绛霄。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属耳垣墙。具膳餐饭,适口充肠。

这一次该讲“渠荷的历,园莽抽条

从这里开始,很多是讲植物、自然景观,还有跟日常生活有关的事。这当中可讲的见容不多,所以简单顺一下。遇到可讲的,再多讲!

”,现在指水其实,古人把水停留的地方叫“渠”。这句话里的“”还是古意,也就是池塘。所以“渠荷”就是池塘里的荷花。渠荷的历”,是讲荷花盛开,光彩照人。

中国人对荷花有一种特殊情感。北宋周敦颐写过一篇《爱莲说》,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讲了很多荷花的优点,还说荷花是“花之君子”。我们知道,君子是儒家特别崇尚的人格品质,普通人追求成圣、成贤不大容易,但是做君子是每个人都可以努力的方向。

另外,佛教有很多佛像,一般佛像是什么底座?对!莲花座。实际上,在佛教里莲花是跟佛连在一起的,也就是刚才讲的“出淤泥而不染”——按照汉传佛教,我们普通人虽然是肉身凡胎,但是都有佛性,经过培养、修炼,可以见性成佛。这是佛教对“荷花精神”的借用,所以荷花也就成了佛像里几乎必备的内容。

下面是“园莽抽条”。“园”,就是园林。“莽”,就是灌木丛,枝桠从生。这一句是讲,树木抽条生长。当然,它讲的是这样一种意思。如果大家有农村生活经验,夏天晚上到玉米地里,能听到玉米拔节的声音。在南方,晚上到竹林里,也能听到竹子拔节的声音。这都算“园莽抽条”。

再下面是“枇杷晚翠”。枇杷”是南方的树,冬天不落叶,所以无论多么晚都是绿色的,所以叫“枇杷晚翠”。北方超市里偶尔有卖枇杷的,但是吃着不如南方的甜,估计不太熟。最近一段时间,我嗓子不太好,老咳嗽,课也讲不好。有南方朋友给了我一袋枇杷叶,绿色的,说泡水喝,能治嗓子,南方人叫青叶茶。

“梧桐早凋”。“梧桐”是北方的树,经常能见到。梧桐树叶落得早,有时候刚立秋就开始落,可能是北方落叶最早的树,所以叫“梧桐早凋”。

下面是“陈根委翳,落叶飘摇”。这两句还是讲落叶。梧桐树的叶子落下来,落到树根上,就是“陈根委翳”。”,是堆的意思,堆集起来就叫“委翳”为什么叫“”?医学上,眼里长了浑浊的东西,就叫翳——遮盖住了。这是讲“陈根委翳”,是从上往下看。如果从下往上看,就是“落叶飘摇”。

再下面是“游鹍独运”。很多人一听到“”这个字,可能会想到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不过,庄子说的“”是一种鱼,说它能化而为“鹏”是庄子的想象。而且“鹏”是大鹏鸟、雕的一种,跟这里讲的“”习性也不一样,“游鹍独运”嘛!”喜欢独居。所以有人说,“”类似仙鹤。大家看仙鹤,也是独居的,成群的仙鹤现实里几乎见不到。

这种鸟飞起来,就是“凌摩绛霄”。“凌”,就是凌空,往上升叫“凌”。”,是接近天的意思。我们经常讲摩天大厦,就是说高得快接近天了。“绛”,是深红色、紫色。绛霄”,就是这种颜色的云。所以这句话是讲,这种鸟飞得很高,到霄之上

下一句是“耽读玩市”。”,就是耽误、耽搁。”这个字,左边是“耳”,右边在古书里是“沉”的右半边(“冗”),所以意思肯定和“沉”有关系。就是说,如果我们专注于一件事,会充耳不闻,别人叫也听不见,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件事上了,这就是“”。耽读玩市”,是说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读”上。读什么?“寓目囊箱”!眼睛都放在“囊箱”上,也就书囊和书箱。

这两句话实际上是讲一个人,就是王充。

王充是汉朝人,写过最有名的书是《论衡》。我们上高中时,讲到古代唯物主义者,肯定要提王充,因为《论衡》里有一些内容跟马克思主义讲的唯物主义很接近。但是,我感觉这样讲有不太合适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说王充是唯物主义者,只是挑了他的书当中跟唯物主义接近的一些内容。王充的书我看过一些,里面有很多跟唯物主义是相反的。其实,所谓哲学就是“简化”(抽象化)。我们说,“简化”有“简化”的道理,但是“简化”以后,很多东西就丢了。

王充小时候家里穷,看书都是借书看。那个时代市场上也有卖书的,但都是竹书——竹简做的,放在箱子或者书囊里。王充买不起,就在那里“耽读玩市,寓目囊箱”,专心致志地看。“书非借不能读也”!王充就是这样成了大思想家。

下面是“易輶攸畏,属耳垣墙”。“易”,在这里是简单、轻视的意思。”,是一种小车。这种车制作简单,用起来也简单,不像刚才讲《论语》,说到古代帝王有“五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这些帝王级“豪车”。跟这些比起来,”简直就是玩具,所以没人当回事儿当然,这是比喻的说法。就是说,对于小物件、小事也不要轻忽,要认真对待。为什么?因为“属耳垣墙”——隔墙有耳。小时候听评书,经常说:“路上说话,草窠里有人偷听;屋里说话,屋外有人偷听;树下说话,树上有人偷听”,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总起来说,这两句是告诉我们,对于小事也不要太随意,跟人说话更不能随意乱讲,不仅是小心“隔墙有耳”,也可能会无意伤人。《弟子规》里讲“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也是同样的道理。

再下面是“具膳餐饭”。”,在这里是动词,“准备”的意思。”,就是饭。“餐”,也是动词,“吃”的意思。

这里区分了“膳”和“饭”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皇上吃饭要说“用膳”,我们普通人就说“吃饭”,差别在什么地方?我们看“”这个字,是“月”字旁。其实,在古代不是“月”字旁,是“肉”字旁,后来简化成“月”字旁。实际上,多数跟“肉”有关的字都是“月”字旁,像胳膊、肚(子)、脖(子)、脑(袋)、肝、脾、肾……。也就是说,“”肯定是跟肉有关。人家皇上吃的饭里有很多肉,整天山珍海味,所以才叫“用”。老百姓吃的是粗茶淡饭——蔬菜和粗粮,可能一年才吃上一次肉。这是“具膳餐饭”。

下面是“适口充肠”。什么叫“适口充肠”?我们吃的东西适合我们的口味,能吃饱肚子就行了。现在交通发达,各地交流多了,像石家庄东西南北各种菜系都有。古代不是这样,能出远门的人很少,所以各地人的口味也不一样。我们经常说“东辣、西酸、南甜、北咸”,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里面有它的道理。比方:“西酸”,山西人爱吃醋,再往西那一带也差不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里的水土碱性大,盐碱地多,他们的水,测PH值的话,肯定是碱性。这种情况下,要用醋中和食物里的碱性。东边的人爱吃辣,是因为海边气候潮湿,吃辣能出汗、去湿,这跟南方人吃辣是一个道理。其实,这些都是多少年养成的习惯,所以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口味。

当然,现在不一样,什么样的口味都能吃到,而且我感觉有点吃乱了。大冬天能吃上黄瓜、西瓜,很多人认为是进步。但是,大家想没想过,这种反季蔬菜、水果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冬天不是它们生长的季节,创造条件让它长出来,这种人为条件下长出来的东西对人不一定好。

“适口”,就是该吃什么的时候就吃什么。我们去山西,人家那边醋多,如果住的时间长,就要随人家的习惯。我们到南方、到沿海,人家吃辣的多,如果住的时间长,也要吃这些。我们北方人,到冬天就是萝卜、白菜,这可能是最适合我们的,非要吃黄瓜、吃西瓜,不管是按老祖宗的说法,还是从养生的角度讲,都是阴阳颠倒。当然,也不是说绝对不能吃,但总感觉不一定合适。

这是讲“适口充肠”——我们到底应该吃什么。这是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

以前我在其他场合也讲过,现代人生活好了,但是也多了很多以前没有的毛病,比方说“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现在又加了尿酸高,成了“四高”。为什么会这样?有人说,运动少。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不仅仅是运动少。如果我们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或者说从进化的角度,可能会发现一些更有意思的原因。我们人类的身体什么时候进化成目前这个样子?大概是六万年以前。也就是说,六万年以前的人类跟现在的人类无论是智力上还是体质上都差不了太多,我们的身体在这六万年里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是,我们的食物,不要说时间太长,最近三百年发生了多大变化?最近五十年发生了多大变化?我们的身体还是六万年前的身体,而我们吃的食物已经在几十、几百年间几何级数增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我们的身体跟吃的食物是不适应的,并不“适口充肠”——我们吃的淀粉太多、糖太多、蛋白质太多。六万年前的人吃什么?那时候还不会种粮食(种粮食是一万年前的事),也就是打猎、采摘野果子。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是跟这些食物相适应的。这就是我们的身体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道家讲“辟谷”。很多人认为,“辟谷”就是什么都不吃!不对。如果大家翻《道藏》,看看里边怎么讲“辟谷”,就会发现“辟谷”只是不吃“五谷”,而且有一种“代食品”,就是采山上的野果子做成丸,饿了就吃几个。其实,道家讲的这种道理跟刚才讲的这些是很接近的。

怎么避免这种“现代病”?把食谱稍微往回调一些,把食物变简单,食物结构变一变。

我看过一个西方人写的书。他就意识到,我们的身体在目前这种不愁吃、不愁喝甚至大吃大喝状态下出了很多问题,特别是我们身体的防御系统、免疫系统,在目前这种状况下经常发挥不了作用,久而久之就退化了。所以最好的方式是锻炼它——该饿的时候,要饿一顿。他原来也是一身毛病——三高、四高什么的,后来经常有意识饿一饿,有时甚至一个月里经常饿着,过一段时间再正常吃饭。结果到医院一查,指标全部正常了!

这是讲“具膳餐饭,适口充肠”。多讲了几句,跟养生有点关系。很多人可能不接受我的观点,没关系,当个热闹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