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陵君魏无忌:我并非道德完人,只是爱慕虚荣

 奥卡姆剃历史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摘要

我又犯了小脾气,也顾不上什么名声不名声了,连虚荣也不要了,彻底撂挑子了,朝也不上了,更不见魏王的面了,饮酒作乐,沉湎女色,每天只干这两样事儿,什么仁义道德,什么礼贤下士,统统一边去吧。

在我沉湎酒色纵欲而死千年之后,据说那是大唐盛世,有一个叫李白的人,以我窃符救赵之事,写了首叫什么《侠客行》的长诗,又大肆渲染了一把我的英雄事迹。

唉,司马迁老先生著《史记》,为我单列《魏公子列传》,好歹还是拿我当一个政治家来写的,虽然里面不乏溢美之词,什么“为人仁而下士”啦,“名冠诸侯”啦等等,我心知肚明不是那么回事,但被人夸奖总是很舒服的,到了李白这儿,我纯粹成了一个任性的侠客了,为了一己之诺啥事儿都能干得出来。

我承认,李白确实点到了我的本质,为了个人美誉,而置国家不顾,只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小剑客罢了。

但是,问题是,李白完全是带着一副仰慕的心态来写的啊,诗中对我的仰慕之情简直就如滔滔江河顺流而下啊。

这事儿有点跑偏,也许,你们都误会我了,担负盛名两千载,太累了,我要和你们好好说叨说叨。


01

我的盛名来源之一,就是门下食客三千,也就是司马迁老先生说的“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确实没错,我一直致力于招致贤能之士,给他们养起来,关键时候好帮我出主意想办法。而且,我确实不像别的王公贵族,眼睛只往上看,无论多么卑贱之人,只要有贤能之名,我都能以礼待之,这使得我名声大躁。

比如,为我出窃符救赵这个馊主意的人,叫候嬴,已年过七十,是个贫困老头,我依然千方百计把他招致我的门下;跟随我拿兵符接管魏国军队、一锤击杀军队将领晋鄙的朱亥,本是个屠夫。

这样的人都能为我所用,我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我也很得意。

也许你们都被周公一沐三握发、曹操倒履相迎的典故所感动,很自动地就把我归入到他们这一类人。

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周公也好、曹操也好,他们招致的贤才,都是能独当一面的,来了就被重用,任用官职的,而我的这些门客,只是为我个人服务的,他们一旦进入我的门下,就和我形成了人身依附关系,对于国家,他们是没什么概念的,他们效忠的,只是我个人而已。

这对国家,其实并非什么好事。

这会形成排除效应,也就是门客这种人越来越多,他们使得我个人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而那些真正有独立意识、想在政坛上一展才华的杰出人士,既不愿意进入门客队伍,又少有真正的参政途径,更甭说混个官爵之类了,那么他们就会离开魏国,寻找能真正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

比如,大名鼎鼎的商鞅,就是从魏国跑到秦国去的……

当这支庞大的智囊力量只为我所用时,我能不膨胀吗?

有一次我正和我亲爱的哥哥、魏国国君魏安釐王下棋玩儿,有人进来禀报,说赵国大军犯境。

我这大哥一听,吓得把棋子一扔,就要召集群臣议事。

我微微一笑,说,没事儿,接着玩儿,赵国只不过是到边境打打猎而已,不是来和我们打仗的。”

魏安釐王仍犹犹豫豫,心思也不在棋盘上了。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进来报,赵军回去了。

我这傻哥哥盯着我,你怎么料定赵军不是来进犯我国的?

我得意啊,我膨胀啊,我脱口而出,我的间谍早已深入赵王身边,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我掌握之中,刚才我并未收到赵军进犯的消息,所以,赵军此时出现,只不过是寻常的举动而已。

大哥捏着一颗棋子半天没动。

我那时还得意呢,还膨胀呢,心说你这个魏王不知道的事情,我都心里门清呢!

现在想来,我真恨不得抽自己俩大嘴巴子,他是我哥不假,但他更是魏王啊,他代表的是一个国家,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信陵君,封地在信陵的一个王公贵族而已!

这让大哥怎么想?

我一己之力比一个国家的谍报组织还要强?我要干嘛?

所以说,我的盛名之举,其实对于国家并非幸事,我为了我的虚名,客观上凌驾于国家之上。

所以,从那次下棋之后,我大哥也不怎么让我管理朝政的事儿了。


02

再说说窃符救赵这事儿吧。

要说这事儿呢,我也不后悔,但允公而言,这事儿,我办得不太地道。

长平之战后,赵国就被一直被秦国摁地上摩擦。这不,这次秦国又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

赵国的首相是平原君赵胜。

你们都知道,信陵君我,还有平原君、春申君、孟尝君,那在江湖上是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啊,况且,平原君的夫人,还是我的姐姐。

这种关系,能不救吗?

我和我哥哥魏安釐王都主张救,就派了一个叫晋鄙的将军领兵赶往赵国,谁也不傻,秦国那边很快得知消息。

要说我们魏国和秦国,也算是世仇了,两国边境接壤,春秋时,秦国还是一个僻居西方的小国,他们想往东边发展,就得打我们魏国的主意,那时经常被我们魏国胖揍,不过到了现在,形势反转过来了,华阳一战,秦斩首魏军13万,给我们大魏国君臣造成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秦昭王很快打发人过来,警告我们别插手赵国这档子事儿,否则连你一块打。

魏安釐王认真想了想,算了,先自保吧,就让晋鄙停止进军,留在邺扎营驻防,以观形势发展。

要说魏王这么做也没什么错,毕竟要确保自己的国家安全嘛。

但我忍不住了,我的名声这么大,这么响,这么好,哪能眼看着朋友,还有自己的姐姐遭受磨难呢?

我一个劲地劝大哥魏王去帮帮赵国吧,可魏王就是不听。

我实在没有办法,但也不能辜负了我这名声,于是我就从自己家中组织了一百辆战车,聚集了几百名我的私人武装力量,准备跑到赵国去帮忙打秦国。

这个时候,候嬴这个老头子出现了,不愧是老谋深算,他说我这样去简直就是送死,然后就出了窃符救赵的主意,符,就是兵符,调动军队的凭证,这个符呢,是在魏王手上的。

我买通了魏王的一个侍妾,把这个玩意儿偷了出来。

候嬴又告诉我,必须要带着朱亥去,万一晋鄙不交兵权,就让朱亥杀了他。

朱亥是个屠夫,勇猛有力。没想到,这一次,还真用上他了,晋鄙怀疑兵符有诈,不肯交兵权,朱亥当即就一锤击杀了他。

我这才领兵到了赵国,然后解了赵国之围。

对于赵国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退了暴秦之兵,国家保住了;对于我来说,信守诺言的美名更加强盛了,正如李白写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但是对于魏国来说,我这么做,偷窥兵符、击杀大将、私领大军,无异于叛国之举啊,而且,使魏国又与强大的秦国结下了一个天大的梁子……

唉,现在想起来,我和见小利而忘大义的小人,有什么两样呢?

所以,解了赵国之围,我也不敢回去了,就在赵国待下了。


03

我在赵国一待就是十年,我是赵国的恩人啊,天天好吃好喝的伺候着,过得很是舒坦。

但魏王就不舒坦了,他对我的叛国之举当然不满意,但毕竟我们是兄弟,我这个信陵君又名声在外,他也没拿我怎么样,只是秦国很愤怒,时不时地就打魏国一下子。

公元前247年,这个时间点我记得很清楚,因为,这是真正的荣耀之年。

这一年,秦大将蒙骜率军攻打魏国,魏军节节败退,让人家占领了高都和汲。

魏王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捎信让我回去。

我一听,让我回去,我回去了还有个好?还不得把我五马分尸了?

你们看看,当时我真是这么想的,我若是你们心目中那种高尚之士,怎么能先不想自己的国家怎么样了,而是先考虑自己?况且,我这根本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魏王要想拿我怎么办,这十年我还能踏踏实实在赵国过好日子?

但那时就是这么想的,我还下令给我身边的人,谁也别劝我回去,谁劝我我就杀谁!

我这也真的是鬼迷心窍了。

这时有两个人站了出来,毛公和薛公。

我在赵国时,照样保持了礼贤下士的作派,这是我的标签啊,到哪都不能丢的,丢了这个标签,那在江湖上就真的没法混了。

这俩人,就是我在一堆赌徒和酒徒中找出来的,不过,这俩人还真的有点真知灼见,这一次,是他俩点醒了我。

他们对我说,你以为你受到各国的敬重,能在赵国安享荣华富贵,是真的你有多么高尚的道德吗?其实那全是瞎掰,真实的原因是魏国还是比较强大的,魏王也并没有责备你的不义之举,全是魏国在罩着你,天下人都知道你是魏国的公子,如今魏国有难,你不回去帮忙,只是在赵国偷生,万一魏国真的灭国,秦国把你们的宗庙夷为平地,你还有什么立足的根本呢?国有难,而你毫不顾惜,天下人都将认清你的真面目,你的盛名也将灰飞烟灭,再没人拿你当回事儿了。

他俩这么一说,我才惊醒过来。

这样,我才做了我一生中最正确的一件事,那就是赶回魏国,保全自己的祖国!

我只能说,在这件事上,我没丢了大义。


04

赶回魏国,我们联合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组成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秦国,将他们压制在了函谷关内。

魏国得以保全,我也因此次抗秦而威望日隆,声名远播,我很是洋洋得意,甚至编写了一本《魏公子兵法》。

秦国当然不甘心,他们施展了离间计,离间我和魏王的关系。

本来我和魏王早已是兄弟和解,打败秦国之后,魏王又让我作了魏国的大将军。可秦国不断散播谣言,说我功高盖主,声威大振,世人只知有信陵君而不知有魏王;又说我早有取魏王而代之的野心。

假话天天讲,就成了真话,况且这假话还是被秦国收买的魏王身边信任的人不断地在讲,魏王慢慢地对我起了疑心,又像上次下棋后的那样,渐渐地不让我管理朝政了。

要说这也没什么,身正不怕影子歪,我和魏王好好沟通交流一下思想呗,但我又犯了小脾气,也顾不上什么名声不名声了,连虚荣也不要了,彻底撂挑子了,朝也不上了,更不见魏王的面了,饮酒作乐,沉湎女色,每天只干这两样事儿,什么仁义道德,什么礼贤下士,统统一边去吧。

就这样过了四年,我终于把自己作死了。


05

我虽然是自己作死自己的,但没想到的是,后世流传的,竟全是我的美名,我像个道德完人一样,被大家膜拜着。

其实这个滋味挺不好受的,圣人不好当,何况我还不是圣人呢。

所幸,今天跟你们完全说清楚了,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