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狠人吴起:神魔一体

 奥卡姆剃历史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摘要

“英雄”一词,在古时并非今天我们理解的这么一个褒义词,英,指聪明;雄,指胆大。英雄,并无褒义贬义,没有今天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

吴起,则是这战国乱世之中真正的一位英雄。

赞誉者,谓之神;诋毁者,谓之魔。

其实,吴起,只是这乱世中的一位英雄,一个狠人!

01

公元前381年,楚国楚悼王死。

令尹(国相)吴起奔丧,楚王宫中,王室贵族皆聚于此。

吴起匍匐前行,嚎啕不已,他心下凄凄,支持变法的悼王一死,大势已去,自己也要早做打算了。

那些王室贵族皆冷眼旁观,并无一人理睬这位楚国最高行政长官。

吴起犹自大哭,忽一根利箭夹风而至,吴起茫然抬头,噗地一声,利箭狠狠扎入吴起胸中。

吴起心中痛极,嘴角却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诡异的微笑。

“变法者,终不得善终啊”,吴起忽然记起那年自己初为令尹,强推变法,大臣屈宜咎斥责自己“阴谋逆德,好用兵器”,是“逆天道”,吴起又想到自己为使楚国在群雄中崛起,耗费了多少心血,扛过了多少艰难委屈,心头又迸发出熊熊怒火,“就是这帮愚蠢的贵族,将使我的功业毁于一旦!”

吴起睚眦俱裂,猛然拔出胸口的箭羽,大叫一声,“我吴起乃兵法大师,你们能奈我何?”

随即将利箭刺入了楚悼王的尸体。

那些王室贵族惊见吴起拔箭刺王,惊惧不已,随即箭如雨下,而吴起已伏身于悼王,支支利箭不但射死了吴起,悼王尸体之上,也遍布利箭。

吴起的身体已僵硬,但嘴角,依然挂着那丝诡异又充满嘲讽意味的微笑。

那些王室贵族则呆如木偶。

丽兵于王尸者,诛三族,这是楚国的法律。“丽兵”,就是将武器施加于人的意思,在王的尸体上施加武器,要灭其三族。

吴起自然知道。

那些王室贵族自然也知道。

吴起虽死,那些王室贵族也逃脱不了。

所以,吴起是笑着死的;而那些王室贵族,则跳入了吴起临死前瞬间为他们挖好的大坑。

悼王死,肃王立。

楚肃王据此法令,将射杀吴起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被灭族的有七十余家。

吴起的尸身也被车裂肢解,吴起变法,自然也宣告失败。

02

乱世出英雄。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战国则迎来真正的乱世,群雄纷起,争强图霸。

而“英雄”一词,在古时并非今天我们理解的这么一个褒义词,英,指聪明;雄,指胆大。英雄,并无褒义贬义,没有今天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

吴起,则是这战国乱世之中真正的一位英雄。

赞誉者,谓之神;诋毁者,谓之魔。

其实,吴起,只是这乱世中的一位英雄,一个狠人!

03

吴起本是卫国人,“家累万金”。

生逢乱世,吴起早有雄心,希图自己能有一番作为。

吴起左奔右突,家财散尽,却未求得一官半职。

乡里讥笑,友人诽谤随之而来。

吴起一副雄心,却无托处,又遭庸人嘲讽,心中火起,终于手刃了三十余个乡邻。

虽是乱世,杀人也是大罪,吴起只得跑路,临行前,他狠狠地在自己的胳膊上咬出血痕,对老母亲发誓,“此去若不为卿相,决不踏上卫国一步。”

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吴起咬自己的胳膊,也有与母亲诀别的意思。

吴起逃出卫国,来到鲁国,投入曾申(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儿子)门下,潜心学习儒术。

没有多长时间,吴起的母亲过世,吴起听说后,并未回家奔丧,也许在他心中,什么事情也不能使自己违背誓言。

儒家最讲究忠孝,母死而不还家,这是大不孝,曾申为此勃然大怒,说吴起不配作儒家的门徒,二人就此断绝了师生关系。

吴起并未气馁,不学儒,则学兵,转而研究起了兵家之学。

不几年,吴起名声渐起,被招至季孙氏门下。

季孙氏,鲁国掌握实权的贵族。

鲁元公十七年(前412年),齐国发兵攻打鲁国,鲁国情势危急。

鲁元公听说了研究兵学的吴起,于是想起用他来对抗齐国,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元公对此很是犹疑,担心吴起偏向齐国。

吴起听说后,认为这是自己出头的机会,万万不可错过,他回家手将妻子杀掉,以示对鲁国的忠诚。

鲁元公因此起用吴起,以之为将,率军抵抗齐国。

吴起果不负期望,大败齐军。

吴起也因之成名,在那个乱世之中,为各国所识。

但吴起虽因功得名,却也因功得谤,鲁国有大臣看不起吴起,向鲁元公频上谗言,说吴起战果过大,很容易引起诸国对鲁国的注意,进而想吞并鲁国;再说,鲁国与卫国本是兄弟之国,吴起则是卫国罪人,重用吴起,必然得罪卫国。

听得多了,鲁元公对吴起也渐生怀疑,最终也没给他任何正式的官职。

吴起自然也是心头不乐。

恰此后不久,季孙氏在国内一场政治斗争中被杀害,吴起觉得自己在鲁国既无庇佑之人,更无出头之日,于是找机会离开了鲁国。

04

那个年代,真正有才干的人,可以游走各国,以图建功;而各国也多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要真有本事,就愿为我所用,不惜高官厚䘵。

吴起因在鲁国的军功,而使自己有了一定的“国际声望”,他听说魏国的魏文侯很是贤明,想要成就霸业,于是就赶往魏国。

魏文侯听说吴起来投,就问李克(即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法经》的作者,魏文侯时期任中山相):“吴起可用否?”

李克说:“吴起好功名,有心志,论带兵打仗的话,就是司马穰苴(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也不如他。”

魏文侯听李克这么说,就拜吴起为主将,去让他攻打秦国。

秦虽凶狠,但魏国军队在吴起的带领下,竟然连续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能取得如此战功,一方面他熟谙兵法,最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的带兵之道,能让兵士团结一心。

比如他穿衣吃饭,从不讲究特殊,和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甚至晚上睡觉不铺床垫褥,行军之时也亲自背负粮食辎重和士兵一同前进。

如此自然能招络人心,到了战场也就战斗力爆棚了。

你说这是吴起的心术还是他的本色?这基本上是没法回答的问题,只能说,成大事者,无所不用其极。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关于吴起的故事,说是有个士兵得了毒疮,吴起竟然为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大哭。有人问这位母亲:“你儿子一个无名小卒,将军竟然为他吸吮浓液,你怎么还不高兴呢?”那位母亲哭着说,“唉,你不知道啊,孩子他爹也跟随吴将军,他爹生毒疮时,吴将军也是这样为他吸吮毒液的,他爹很受感动,到了战场上猛冲猛打,结果战死了。现在他又为我儿子吸吮毒液,你说我能不担心吗?我儿子也快要战死了。”

吴起抗秦立下战功,魏文侯很高兴,直接任命他为西河地区的长官,西河郡守,抗拒秦国和韩国,吴起在这个岗位上也是做得风生水起,深得人望。

吴起改革魏国兵制,创立武卒制,实现兵农分离,建立了职业军队,还修筑了吴城(山西孝义西南)以抵御秦国的进攻。

魏武侯七年(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率军五万,大败秦军,即著名的阴晋之战

吴子》一书称吴起在河西期间,“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立,后来魏国大臣忌惮吴起的威望,设计陷害吴起,魏武侯也不再信任吴起,吴起于是离开魏国,奔赴楚国。

05

楚国的楚悼王早就听说了吴起的能力威望,悼王也素有使楚国强盛的大志,所以吴起一赶到楚国,先是任命他为宛城守,以抵御韩、魏两国, 一年后即升任吴起为令尹(即相国),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由此进行了著名的吴起变法。

变法主要针对王室贵族,凡封君的贵族,传至三代即取消爵禄;停止对血脉很远的贵族的按例供给,将枝远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打击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禁止私人请托等。

变法于国有利,却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这也是古往今来变法者的困境。

吴起强力推行,使得楚国国力迅猛强大起来,南攻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

就在 楚悼王去世的那一年,楚国联合赵国还败魏军,使得各诸侯国都开始畏惧起楚国的强大。

这都是吴起变法的成果。

然而,楚悼王一死,失去了顶层支持的变法者,必然要面临在变法中那些失意者的疯狂反扑。

于是在楚悼王的丧礼上,发生了那惊世骇人的一幕。

吴起用自己最后的心智,证明了自己确实是神魔同体!

是一个狠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