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淝水之战中的谢安,是胸有成竹还是躺平等死?

 奥卡姆剃历史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摘要

谢安也在建康等着,除了派出谢石谢玄之外,他再也没啥动作。

要说他此时是从容不迫,笃定自己能赢,那也太没天理儿了点吧。

不过,还真没天理,谢安的运气太好了,他赢了,赢得那么偶然,赢得那么,让我们找不出他能赢的一点点的理由。

从“投鞭断流”到“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公元383年,前秦大帝苻坚遭遇了一场决定性的失败战役,从而彻底丧失了结束大分裂时代、统一全国的机会,更埋下了两年后自己惨死,十几年后前秦王朝崩溃瓦解的祸根。

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毁了这位“容颜瑰伟,雅量瑰姿”,极度崇尚汉文化的氐族勇士的一统华夏的梦想,却让偏居东南、昏庸不堪的东晋小朝廷成功续命。

东晋方面这次战役总指挥官谢安,此役成为他的人生高光时刻,一举登顶名列中国历史著名政治家。

从结果来看,东晋以区区八万北府兵对阵前秦百万雄师,竟以少胜多,一举消除这个时刻觊觎自己的最大威胁,可谓是空前的胜利、巨大的成功。

而风度翩翩的谢安举重若轻、指挥若定、胸有成竹、决胜千里之外的形象,也永久载入了史册。

我们总说历史没有偶然,发生了的,总有它发生的必然,但是,在历史的这种“必然”之中,真的没有偶然吗?

如果细细分析淝水之战,可以清楚地看到“偶然”也能影响历史的走向。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以八万守军抵抗百万来犯之师,这仗根本没法打。

守军本就处于守势,战略目标是“守住地盘”;来者却是气势汹汹的攻势,战略目标是“抢夺地盘”,东晋方面首先从气势上就挫了一截。

再说古时打仗,从根本上来说,凭的就是人,谁人多谁就能赢,不要被演义小说、荒唐剧情所蒙蔽,将领再厉害,也不可能一吼镇三军。

苻坚挟统一北方之势,兵多将广,史载苻坚此次调动的兵马有一百二十万,他命他的弟弟苻融率步兵骑兵联合部队三十万任先锋从长安出发,直扑东晋边境重镇寿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的寿县,苻坚则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的主力部队随后前进。

就说一百二十万这个数字有些夸张,减去一半还有六十万,这也是个巨大的数字,六十万的军队,就是放到今天,也是一支雷霆万钧的力量。

而东晋呢,史载其总兵力有五万之说,有七万之说,就算十万,和前秦相比也还是太过悬殊。

再从历史的必然规律来说,如果我们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历史观,苻氏虽是胡人,氐族,但他们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前秦帝国,东灭前燕,西亡前凉,一举将混乱不堪、连年征战的中国北方统一(所谓五胡乱华,柏杨先生则称之为华乱五胡),此时中国境内,就形成了北南对峙的局面,北就是生机勃勃的前秦帝国,南则是苟延残喘却被视为华夏正统的东晋王朝。

历史的规律是分久必合,此时正是结束大分裂时代,中国重新统一整合的好时机,而苻坚作为一代雄主,这也正是他的目标。事实上,在那个时代,每一位英雄豪杰都抱有如此伟大的理想,(除了东晋王朝,这个不断自娱自乐流行窝里斗的朝廷,实在让人失望)这也是历史的要求。

但是,这一历史的必然趋势,却在淝水之战这一关键性的战役中被扭转了,这扭转历史的力量,实在是太多的“偶然”。

第一个偶然,前秦军团出现了叛徒。

这个叛徒就是朱序,是前秦帝国部长级的高官,随苻坚征讨东晋。

朱序本来是东晋王朝的雍州刺史,被前秦俘虏。

苻坚是少有的胸有大志脑袋也大智的帝王,他并不以民族身份为取舍,对投靠秦帝国的各族重要人物很是善待,并给予一定的权力。

像前燕帝国的慕容家族,还有羌人姚苌等,都受到了苻坚的信任并给予了他们一定的兵权,可悲的是,苻坚战败后,前秦帝国摇摇欲坠,他也惨死于自己善待的姚苌之手。

朱序也是如此,苻坚很是信任他,一到寿阳,也许苻坚考虑的是朱序原本是东晋官吏,说话方便些,便派朱序去向东晋军团的前方司令官谢石招降,谢石正是谢安的侄子。

于是变故出现了,朱序见到了谢石,表达了自己始终身怀故国的情感,然后向谢石透露了苻坚军团的所有秘密,包括行军路线、战术安排,并出计说,现在前秦大军还未完全到达,如果百万大军齐聚,那我们是无论如何打不赢的,现在他们只有前头部队二十万,最好赶紧主动出击,打败了他们的先头部队再说。

朱序就这样充当了东晋军团的间谍,透露完前秦军团的秘密后,他就回去复命了,自然说谢石不肯投降。

第二个偶然,苻坚竟然答应了东晋兵团完全一个儿戏的要求:让前秦兵团后撤,东晋兵团渡河,然后决战。

两军对垒,拼的是你死我活,本就处于劣势的一方,却向强大的对手提出这样荒唐的要求,然而,强大的苻坚,又一次轻易上套了,也许是他对于自己的实力太过自信,想玩一把猫玩弄老鼠的心理;也许是这位崇敬汉文化的帝王,想仿效一把一千前晋楚城濮之战时“退避三舍”的典故?

没人能说得清苻坚的心理,反正他是很义气地答应了东晋兵团的要求。

第三个偶然,苻融竟然坠马了。

当苻坚下令部队后撤时,你想想,几十万的部队,绵延几十里,一声令下,前方突然转身后撤,后方却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对部队整体的纪律性是一个委大的考验,很容易造成恐慌与踩踏事件。

偏偏这时前秦军团中还有一个东晋帝国的间谍,也就是朱序,此人一看大军后撤,马上高呼,秦兵大败了!

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前秦部队,恍然之间就成了一盘散沙。

苻融此时极力想挽回局面,纵马绕着部军边缘奔跑,一边跑一边喊,企图阻止大部队溃散,但不幸的是,苻融的战马竟然一脚踏空,栽倒在地,此时谢石已带兵渡过淝水,乱兵一冲,苻融竟被践踏而死。

至此,大势已去,苻坚也只好随着乱军逃走,险被流箭射死。

不断发生的偶然,就这样毁掉了中国重新统一的大好时机。

而此时坐镇东晋首都建康(南京)的谢安,作为东晋兵团的总指挥官,正在装模作样的和客人下棋。

东晋世风,下棋、喝酒、清谈,正是所谓名士的标配。谢安正是此道中之高人。

当他听到胜利的消息后,禁不住喜上眉梢,但碍于眼前有人,还得强装平静,客人看出了谢安的神情变化,不住追问,谢安最后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孩子们赢了。

每每看到这一段画面感极强的记载,总忍不住想为谢安狠狠地点个大赞——这13装的,太高级了!宗师级的!

你看他说的这话,“孩子们赢了”。

前线直接带兵打仗的是谢石谢玄,确实是他谢家子弟,关键是这等军国大事,到了他嘴里,就成了他的家事一样,很是风清云淡,简直是一派族长老爷爷的风范。

说好听点这叫风清云淡、从容不迫,其实,这纯粹就是装13,根本没有职业政治家、军事家的严谨的职业素养。

等客人走了,谢安这才忍耐不住,手舞足蹈,再也顾不得什么名士风姿了,把穿得木屐的齿都给嗑掉了。

估计谢安心中此刻大骂,可把我老谢吓坏了,本来准备躺平,再装一把“是真名士自风流”就等死的,结果老天真是开眼,运气真是太他妈好啦……

说谢安本来躺平等死,并非毫无根据臆测。

谢安本就是凭门弟而非才干获得高位的。

有人会说,不是啊,人家谢安可是一直不肯出来做官的,是大大有名的名士。

是的,东晋王朝盛行门阀政治,大家族与皇帝共治。陈郡谢氏崛起于瑯玡王氏之后,正因为朝中有人,谢安才这么踏踏实实地过着自己的名士生活。

所谓名士,大约等同于沽名钓誉。

显而易见的是,朝廷多次征召谢安出来作官,一则是他的家族原因,出身决定了一切,二则是他已大大的有名了,甚至有一次装13装到了海上,玩了一把孔夫子想干而没干成的的事儿——“乘桴浮于海”,风起浪涌,把这些名士晃荡得够呛。

朝廷越是征召,他越是作态不出,直到有一天,谢家在朝廷的代表谢万北伐时带兵不力,导致士卒惊扰奔溃而被免为庶人,谢家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

鉴于此种状况,谢安也顾不得什么名士风度了,四十多岁时出来作官了。

因为他心中最明白,朝中无人,还玩儿啥名士风流啊……

当前秦大军来犯的消息传到建康时,东晋王朝像是大地震一般,大小官员惊慌失措,身为宰相的谢安更是目瞪口呆,此时政府大权早已揽在谢家手中,皇帝司马曜如同傀儡。

谢安必须担负起保卫东晋的使命。

可谢安根本不知道怎么办,连个军事会议都没开过,只是躲在相府中,甚至连谢玄都不见。

因为谢玄老问他,怎么办?怎么办啊?

谢安还是那副死样子: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一切都有计划。

其实他有啥计划?啥都没有,只是强撑着一口气而已。

谢玄问得急了,谢安索性躲了,不见了。

谢石、谢玄只好在淝水这里等着,带着可怜兮兮地几万兵马,等待着前秦百万军团来剿灭自己。

谢安也在建康等着,除了派出谢石谢玄之外,他再也没啥动作。

要说他此时是从容不迫,笃定自己能赢,那也太没天理儿了点吧。

不过,还真没天理,谢安的运气太好了,他赢了,赢得那么偶然,赢得那么,让我们找不出他能赢的一点点的理由。

(全文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