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自恋,命里无有莫强求,特别是,皇位!

 奥卡姆剃历史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摘要

桓玄自江陵东下,双方大战于武昌附近的峥嵘州,桓玄失败,又狼狈逃回江陵城。

桓玄走投无路,最终被益州都护冯迁一刀砍了。

桓玄篡晋的闹剧草草收场。

历史上有很多皇帝,像杨广、赵佶这样的,包括明朝那个著名的木匠皇帝,其实艺术修养都很深厚,但偏偏命运安排他们当了皇帝,结果弄得天怒人怨,骂名千载。

如果他们不当皇帝,就好好地发展自己的天赋,青史留下的就不是骂名,而是美名了。

但是他们生在皇室,皇帝的位子传到了他们屁股底下,不坐也不行,可篡晋的桓玄,却是硬生生地抢了皇帝的位子自己来坐,坐就坐吧,还时刻不忘自己的名士风度,结局更悲摧了,只当了八十天皇帝,就被砍死了。

所谓德不配位,必有余殃是有道理的。

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桓温是东晋王朝的大权臣,生前想加九锡,但被谢安以修改诏书的理由拖来拖去,结果这事儿还没办成,桓温就死了。

加九锡的下一步就是篡位,桓温这事儿没办成,他死的时候,桓玄只有五岁,不知道他是否知道老爹的心愿。

不管他知不知道,日后他倒是完成了老爹的宿愿,篡国东晋,建立了桓楚政权。

也许大多数人对这个政权根本没有印象,也难怪,桓玄从称帝到兵败出逃,共经八十天;从称帝到被杀,前后不到半年。

说起来就像个笑话。

为什么说像个笑话呢?并不是桓玄无能,而是他太自恋了,自恋于自己的才华。

桓玄出身高贵,长得又一表人才,容貌不凡,对文章艺术是样样精通,才华出众,自己就常以英雄豪杰自居。

他这么自许其实也没错,桓玄不但有文才,武力值也不差。

他前期仕途不畅,是因为当时的东晋朝廷很忌惮他的身份,他老爹差点把东晋取代了,现在他又这么出众,这要是让他上了道,不定出什么事呢。

所以桓玄直到二十三岁,朝廷才给他安了个太子洗马的职位,听这名就知道,有职无权而已,纯属安慰性质。

后来又让他出补义兴太守,也无实权,桓玄一看,去他妈的,老子不做你们家的官了,他直接跑回了自己封国。

对,他有封国,他老爹死时让他袭承了南郡公的爵位。

从此桓玄就闲居江陵,也就是荆州,这荆州可是桓家的老巢,发迹之地,桓温桓冲等兄弟子侄先后任荆州刺史数十年,故吏宾客遍布荆楚各地,根深叶茂,人多势众。

桓玄着意聚集自己的势力。

太元二十一年(396)九月,晋孝武帝喝多了,躺床上,然后被张贵人拿条被子给闷死了。

司马氏这个挺家族挺奇芭的,也许前几代老祖宗精于算计,把后辈的智商都提前支取了,结果后面屡屡出奇芭。

太子司马德宗即位,就是所谓的安帝。

很不幸,这个安帝也是个不辨寒暑饥饱的白痴皇帝。

朝政就由太傅、琅邪王司马道子管了起来,结果这个司马道子虽然不傻,但嗜酒如命,一天到晚喝得昏头昏脑,不问政事,尚书左仆射王国宝与从弟王绪专权用事,威震内外。

朝廷成了这个情况,桓玄认为机会来了,他联合了荆州刺史殷仲堪,然后又与朝中的重臣王恭联合,起兵了。

司马道子看到人家起兵了,这个酒鬼只知喝酒,哪懂什么打仗的事情,赶紧说你们不是要清君侧,杀王国宝、王绪吗?别这么麻烦了,我杀了他们就行了。

王恭、殷仲堪一看这样子啊,这样也就没有再打的理由了,总不能真造反吧,于是退了。

但桓玄是真想造反啊,可是这时候他实力还不雄厚,也就罢了,但他也得到了好处,司马道子给了他一个实职,任命他为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兼广州刺史。

桓玄把任命接了下来,但就是不离开江陵,不去赴任,他知道,这里才是自己的根据地,留在这儿,就有机会。

反正那时候就是个乱世,虽然说起来东晋王朝还有个皇帝,有个政权的架子,但王室空虚而各州充实,各种叛乱此起彼伏。

桓玄几经波折,势力渐起,到了隆安四年(400),桓玄一举夺得荆、雍二州,有了要挟朝廷的本钱。

他老爹走过的路,他决心再走一遍,而且,要走到头。

桓玄独霸荆楚,兵强马壮,又广树心腹,安插亲信,桓氏一门再次中兴。

后来桓玄又以朝政失误为由,带兵攻打司马元显,挥兵直驱建康城外的新亭,司马元显不战自溃,弃船逃回京城,与其父司马道子在相府相对而泣,终被桓玄所擒。

桓玄进入建康,杀了司马氏一族的各种王,控制了安帝,把持乾政,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名,甚至改了年号为大亨。

到这个时候,桓玄的形象还是挺高大的,有勇有谋,敢想敢干。

但是,人一旦有了为所欲为的权力,也就陷入了利令智昏的泥沼。

桓玄开始玩各种花招,以提升自己的威望。

先是在元兴二年(403)二月,桓玄主动上表,要率大军北伐,夺回洛阳,这事儿明眼人一看就不可行,以现在东晋这个烂摊子,还想什么北伐啊。

桓玄当然也知道,但他要的是这个名声,他上表后,又让人去告诉皇帝,你要批准这个奏章啊,然后桓玄宣布“奉诏故止”,不是我不干啊,是皇帝不让我去,我可是真心想为朝廷出力的啊。

人一旦开始玩起这种花活,就说明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了。

桓玄的小心思,当然是篡晋称帝。

接着桓玄又上表请求返回藩镇,然后又自作诏挽留,再上表固请,逼皇帝出手诏坚留。

一来一去之间,让自己人望大增。其实都是他自己一手导演的。

自己要称帝,还得天降祥瑞才行,更有说服力。

但自己能控制皇帝,控制不了老天啊。

这也难不住桓玄,他让派人传播、制造各种天降祥瑞之象,比如说钱塘江边的临平湖多年淤塞,现已湖开水清,象征太平盛世要到了。

又说江州有个叫王成基的,他家的竹子上降有甘露,命百官大加庆贺。

历史上的权臣篡位,总有隐士出现以劝进,桓玄觉得自己这时候也得有个隐士出来才行。

桓玄命人搜地三尺,终于打听到了西晋著名隐士皇甫谧的六世孙皇甫希之就在这里,但这个杀之并不是隐士啊,没关系,你先去隐居山林,然后我再把你征召出来为官就行了,不过你要记住,你不能我一征召你就出来,你得拿捏一下,推辞几次后再出来。

这个希之也很配合,当然,不配合也不行,桓玄一手给钱,一手拿刀,硬造出了一位隐士。

这些花招玩得差不多了,他的艺术家的气质又开始上升了。

桓玄对字画文章极有鉴赏力,搜罗了大批艺术珍品,人家谁有好东西,他看到了,不好意思抢,就和人家玩赌博游戏,说起来都是赢来的,也是,谁敢赢他啊?桓玄“尤喜珠玉,未尝离手”,数世贵公子,竟然天天一把名贵首饰握在手心,把玩不已。

为了表现自己的才能,凡是大臣们写的文章、奏章,他都一一认真阅读,他读的目的是找毛病,找错字,偶尔找到一个,便兴高采烈,大呼小叫,把大臣痛骂一顿……

不过桓玄确实做了一件好事,就是废简以纸,就是从他当政的时候,中国历史上废除了竹简,而改成了在纸上写字。

林林总总,桓玄做了很多荒唐的事,特别是朝令夕改,命令繁多,王莽一样,才子出身的桓玄又想在国内废钱用谷帛作交换单位,恢复肉刑,“制作纷纭,志无一定,变更回复,”最终一件事也没办成,让朝政一塌糊涂。

虽然把持了朝政,但北府军还控制在刘裕手上,这对桓玄篡位的梦想是一个威胁。

桓玄一时又拿刘裕没办法,就让自己的堂兄桓谦去问刘裕,朝廷要禅位给桓玄,你觉得怎么样啊?

刘裕,我们知道,这才是最终搞掉东晋的枭雄,建立了刘宋政权。刘裕早就看不惯桓玄了,但也没理由打他,这时听说他要称帝,心里乐了,傻小子,以为你还多聪明呢,也不过是个往火坑里自己跳的主儿。

刘裕嘴上却说,楚王功高劳苦,正该禅代啊,没问题,我支持。

桓玄心里踏实了,公元403年阴历十一月,卞范之作“禅诏”,派临川王司马宝逼着安帝照猫画虎地抄了一遍,十二月三日,桓玄即皇帝位于姑孰,改年号为永始

初当皇帝,心气很高,开始修缮宫室,大兴土木,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制作了一辆特号大车,可坐三十人,用二百人推着走;为炫耀自己的聪明,百官奏事或一字写得不合体,或语句有些毛病,都要挑出来指摘一番,甚至贬官降职。

为表现的能力,桓玄这个皇帝事必亲躬,或亲自安排值日官,或自选令史一类的小官,诏令一道接一道,主管官员应接不暇,但是朝纲大事他不抓,法度不立,奏案堆积如山……

转年到了二月份,刘裕一看时机成熟了,联络北府兵将领刘毅、何无忌刘昶刘道规诸葛长民等人正式起兵,占领京口,进攻广陵,,直扑建康。

桓玄这时早没有了早年杀伐决断的气场,吓得魂不附体,让方士对刘裕等人施行巫术,这也真是没招了。

刘裕打进城来,桓玄带着儿子桓升、侄子桓浚从南掖门仓惶出逃,一路上忍饥挨饿,奔着自己老家江陵逃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桓玄居然每天给自己作起了起居注,他自己详细叙述了如何抵御刘裕,自己算无遗策,只因诸将违背节度,以致造成败局,并非用兵的过错云云。

真是够自恋的了。

四月,桓玄一行逃到江陵,桓玄觉得没问题了,端起了皇帝架子,重新署置百官,又大兴刑罚,企图重树个人威权。

但是刘裕并未放过他,一直派遣刘毅、何无忌刘道规率兵追击,五月,桓玄自江陵东下,双方大战于武昌附近的峥嵘州,桓玄失败,又狼狈逃回江陵城。

桓玄走投无路,最终被益州都护冯迁一刀砍了。

桓玄篡晋的闹剧草草收场。

而刘裕,也借此时机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剧本,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