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崇裕:不要小看排脓散(汤)

 昵称30640555 2022-05-26 发布于浙江

太医说:排脓散及排脓汤出自《金匮要略》,均系治疗金疮化脓之方。由于两方药少方简,临床往往被忽视或被过度加减,而失其原意,非常可惜。日本医家对此二方却研究颇深,如矢数道明先生总结自己及各家的应用,认为“排脓散用于患部呈半球状隆起变硬者,排脓汤用于隆起尚不显著属于初期者。”适用于疖、痈、疔、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扁桃体溃疡、齿槽脓肿、眼睑麦粒肿等浸润甚、排脓困难、全身症状不显者。黎崇裕先生借鉴吉益东洞意,临床治疗肿块,痛或者不痛者,皆排脓散与排脓汤合用,称之为“排脓散及汤”,用药时不加鸡子黄一样可达快捷良效。

关键词:方证;经典方剂;皮肤病证;头面五官病证;治痈疡剂;中日医学;仲景学说;脓;疖;痈;疔;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扁桃体溃疡;齿槽脓肿;眼睑麦粒肿;直肠溃疡;直肠子宫脓疡;肺坏疽;脑肿瘤;瘰疬;梅毒;重舌;排脓散;排脓汤;王不留行散;金匮要略;矢数道明;吉益东洞;黎崇裕;三年难得师承录

作者简介:黎崇裕(1985~),男,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客家人氏,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目前任职于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外师从民间名医唐医易学习经方之法,院内随名医黄煌教授、黄世沛主任、欧阳卫权主任、肖引明主任、刘志龙主任侍诊。原广东图书馆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担任职务:现任黄煌经方沙龙---中国经方医学学术论坛“皮外五官与经方”及“网上咨询”版块版主;学苑出版社旗下笔砚耕论坛“中医中药”版块版主;伤寒论坛“百家医案”版块版主;岭南经方沙龙“岭南经方”版块版主。临床特色:曾参加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的第六期经方医学研讨班(研讨内容以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经方应用为主)及南昌姚荷生研究室举办的姚荷生学术思想专题讲座。工作中注重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经方与时方相结合,单方与偏方相结合,专病专方与临床辨证相结合。尤其擅用经方(中医经典古方)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内儿科及妇科疑难杂病。个人专著:出版个人专著《小郎中习医手记》《三年难得师承录:跟师经方家刘志龙教授记》。在网上发表有《脉学赏析》、《江西名老中医集萃》、《客家中医药》、《见闻浅思杂录》等系列中医科普文章,深受网友欢迎,

正文:

排脓散及汤可治疗无名肿块

排脓散及排脓汤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有方无证,原条文为:

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此二方是承接王不留行散而来: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者,去汗;

黄芩二分;干姜二分;

芍药、厚朴各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

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

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

三物皆阴干百日。”

由此可见排脓散及排脓汤均系治疗金疮化脓之方。

但由于排脓散及排脓汤两方药少方简,临床往往被忽视或被过度加减,而失其原意,非常可惜。

其实小方完全可治大病或疑难杂症。

日本医家对此二方却研究颇深,如矢数道明先生总结自己及各家对此方的应用为:

排脓散用于体表化脓性肿物且有疼痛,气血凝滞,炎性浸润严重,坚硬之疾患,即疖、痈、疔、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扁桃体溃疡、齿槽脓肿、眼睑麦粒肿等浸润甚、排脓困难、全身症状不显者;

亦可广泛用于直肠溃疡、直肠子宫脓疡、肺坏疽、脑肿瘤、瘰疬、皮肤病、梅毒、产后诸症、唾石症等。

另外矢数道明先生在其《中医诊疗要览》云:

“排脓散用于患部呈半球状隆起变硬者,排脓汤用于隆起尚不显著属于初期者。”

而东洞先生则认为排脓散与排脓汤合方煎剂为佳。

故而笔者临床治疗无名肿块,痛或者不痛者,皆排脓散与排脓汤合用,称之为“排脓散及汤”,用药时不加鸡子黄一样可达快捷良效。

下面是一则本人运用排脓散及汤治疗无名肿块的医案:

胡某,女,38岁。于2015年9月3日初诊。

主诉:

右侧颈部肿块2天。

患者于就诊前一天洗澡时不经意间发现右侧颈部有一个如核桃样凸出肿块,担心是恶性病变,神情甚是焦虑。

刻下诊见:

颈部肿块按之柔软,触之无疼痛,周边无粘连,局部皮肤无异常。

大小便正常,咽部不红,舌暗红苔薄白,脉浮滑。

方药:

白芍15g,桔梗10g,枳实12g,甘草10g,红枣10g,生姜1片,4剂。

水煎温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2015年9月8日):

患者复诊时欣喜来告,肿块已经消除大半,守方再进3剂。

排脓散及汤治疗重舌案

麦某,女,33岁。

2017年6月29日初诊。

主诉:

发现舌下肿块1周。

患者产后近11个月,休息不足导致舌下肿块,其肿块无疼痛、无出血、无脓头,恶寒,饮食偏凉则易腹泻。

舌质淡红,苔黄,脉沉细。

患者曾于数家医院就诊,均言需手术治疗,然而患者惧怕手术,后经别人介绍求诊于余。

既往无其他重要病史可载。

无药物以及食物过敏史。

中医诊断:

重舌。

证候诊断:

气滞血瘀。

治法:

通调气血,行气活血。

处方:

排脓散及汤。

白芍10g,桔梗10g,枳实6g,甘草6g,红枣15g,生姜(自备)1片,7剂。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医嘱:

注意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忌肥腻、辛辣、醇酒之品;节房室,畅情志。

2017年11月3日患者因头部恶风来诊,诉前药后重舌已除,并翘起舌头让我检查。

喜悦之情溢以言表。

按:

思之此乃重舌,多由心脾积热或积火痰涎流注而成,然综合患者情况看,实热则不显,反而呈现一派虚寒,是攻是补,处方时颇为踟躇。

后忆及矢数道明先生曾云:

排脓散用于体表化脓性肿物且有疼痛,气血凝滞,炎性浸润严重,坚硬之疾患,即疖、痈、疔、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扁桃体溃疡、齿槽脓肿、眼睑麦粒肿等浸润甚、排脓困难、全身症状不甚显著者。

故而方用排脓散及汤姑且一试,未想获佳效,实乃意外之获。

小编批注:

重舌,病证名。

出《灵枢·终始》。

又名子舌、重舌风、莲花舌。症见舌下血脉肿胀,状似舌下又生小舌,或红或紫,或连贯而生,状如莲花,饮食难下,言语不清,口流清涎,日久溃腐。

既然说到排脓散与排脓汤,附带谈一下成脓的特点以及如何辨脓,以下摘自公众号“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脓”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文:

当人或动物的皮肤等软组织的伤口被细菌感染之后,人体的血液系统将会派出“人体卫士”——白细胞与细菌做斗争。

在伤口附近的血液中的白细胞得到指令后,将会发生变性,渗出血管,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伤口,并开始和细菌斗争。

当白细胞的生命结束了,白细胞的遗骸堆砌而成的就是“脓”。

中医认为,脓是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产物,因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

疮疡早期不能消散,中期必化腐成脓。

疮疡的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所以在局部诊断时辨脓的有无是关键所在。

及时正确辨别脓的有无、脓肿部位深浅,然后才能进行适当的处理;

依据脓液性质、色泽、气味等变化,有助于正确判断疾病的预后顺逆,这是外科疾病发展与转归的重要环节。

可见脓不单单是白细胞的遗骸,同时也是信息量很大的诊断标志。

在脓肿破溃之前,如何知道里面已经成脓呢?

首先要知道成脓的四大特点:

1.疼痛

阳证脓疡,因正邪交争剧烈,脓液积聚,脓腔张力不断增高,压迫周围组织而疼痛剧烈。

局部按之灼热痛甚,拒按明显;

老年体弱者应激力差,反映迟钝,痛感缓和。

阴证脓疡,则痛热不甚,而痠胀明显。

2.肿胀

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

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3.温度

用手仔细触摸患部,与周围正常皮肤相比,若为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

4.硬度

《外科理例》云:

“按之牢硬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大软方是脓成。”

《疡医大全》又谓:

“凡肿疡按之软隐者,随手而起者,为有脓;

按之坚硬,虽按之有凹,不既随手起者,为脓尚未成。”

肿块已软,为脓已成。

接下来是一些具体的确认成脓的方法:

按触法

用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则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

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

透光法

即以患指(趾)遮挡住手电筒的光线,然后注意观察患指(趾)部表面,若见其局部有深黑色的阴影即为有脓。

不同部位的脓液积聚,其阴影可在其相应部位显现。

此法适用于指、趾部甲下的辨脓,因其局部组织纤薄且能透光。

点压法

在手指(趾)部,当病灶处脓液很少的情况下,可用点压法检查,简单易行。

用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钝物,在患部轻轻点压,如测得有局限性的剧痛点,即为可疑脓肿。

在医院可采用穿刺、B超确认成脓与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