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体与齐梁诗坛齐代诗人与永明诗风的新变
一、南朝诗风之变概说 1、南朝诗风的两次转变。晋宋之交,元嘉诗人对东晋玄风的变改。刘宋大明、泰始以后,新体诗的出现。 2、声律论的提出和发展。四声的发现。陆机、范晔、周颙、沈约的相关理论。 二、竟陵八友与永明体 “永明体”的产生, 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为后来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齐梁以后, 先后形成了几个以皇家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因此这一时期群体的艺术风貌比较鲜明;梁陈两代出现了以帝王为代表的宫廷诗,就总体状况而言, 南朝诗歌更偏重于对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创新, 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并为唐诗艺术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一) 永明体 1、概念 这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用典的新诗体,也称新体诗,代表作家是沈约、谢脁、王融等“竟陵八友”。当时沈约创“四声八病”之说,诗歌创作注重声律与对偶,谢脁创作成就较为突出。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繁荣奠定了基础。 2、永明体的产生 (1)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①一般认为周颙发现了四声,“四声”是根据汉字发声的高低长短而定的。诗歌可以使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效果。 ②沈约将声律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际创作之中,并提出“八病”之说,即五言诗应避免的声律上的八种毛病,即“病犯”。至于对“八病”的具体要求,从现存沈约等人的资料中已不可得知。 沈约等人对声律的要求是相当精细繁琐并十分严格的,这无疑会给诗歌创作带来一些弊病,但是,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 (2)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翻译的逐渐繁荣,进一步促进我国音韵学的发生和发展。 (3)传统音韵学的自然发展、诗赋创作中声调音韵运用的经验积累等, 均对四声的发明有促进作用。 (4)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的形成 , 对永明体的产生也有促进作用。 3、关于永明体需要注意 (1)关于四声问题。汉语声调何以分四声?四声何以发现于齐永明间?四声与五音之关系?是学术界颇为瞩目的问题。陈寅恪先生有《四声三问》(载《金明馆丛稿初编》)一文可以参看。 (2)关于八病,八病的规定过于苛细,当时人即不能完全遵守,所以后来定型的律诗也并不完全避忌八病。 (3)永明体还有一些写作上的特点,如篇幅的长短虽无明确规定,但通常在十句左右,由此发展下去,形成律诗以八句为一首定格,另外,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大都用对仗句,这也成为律诗的定式。 4、永明体的意义: (1)由于讲求了诗歌的韵律美,这就矫正了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深沉重的弊病,而转向清新通畅。 (2)由于新体诗的篇幅有一定的限制,不容许过去那样肆意铺排,一味卖弄才华学问的写法,这样明净、凝练的作品开始多起来,这在诗歌史上是一个意味深远的变化,对后来梁陈乃至唐诗语言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作家:竟陵八友 永明年间,围绕着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集团。当代凡稍有才名者,均曾为竟陵藩邸所网罗。其中最著名的,是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人,号为“竟陵八友”。 三、沈约、谢眺 沈约 (一)沈约的生平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家世仕宦。父沈璞于刘宋元嘉年间被诛,约潜逃得免,后乃遇赦。他自幼流寓,孤贫无助,而笃志好学,博通群籍。仕宋、齐、梁三代。萧衍篡齐时,他参与决策大计,为佐命之臣,建梁后封侯,官至尚书令。沈约学兼文史,著述丰富。除诗文辞赋外,主要尚有《宋书》、《四声谱》等。他年寿既长,官位又高,因此,在齐梁之际,他是文坛上公认的领袖人物。 (二)沈约的文学主张和诗文创作 1、文学主张 沈约,是齐代和梁代前期文坛的领袖,对齐梁文风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齐梁文学中,沈约一直是领风气之先的。这表现在许多方面。 第一,他是齐永明时期声律论的主要创始人和倡导者,也是“新体诗”的主要实践者之一。《南史·陆厥传》云:“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瑯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第二,他较早地论及了“情”、“文”、“质”之间的关系,其主要观点体现于《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这篇传论可以看作是文学观的一个总纲。 第三,“三易说”的提出。他很早就提出诗歌语言应当浅易易懂,注意雅俗结合。颜之推《颜氏家训》引沈约的话说:“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 所谓“易见事”,就是指隶事用典必须明白晓畅,“易识字”是反对用生涩僻奥的字词以争奇炫博,当然也是对创作的合理要求。所谓“易诵读”,则主要指声律的和谐。他称赞谢眺的诗歌,指出“好诗圆美流传如弹丸”,就是因为体现了他所提出的“三易”的主张。沈约提出为文“三易”的主张,对于革除宋诗的排偶板滞、僻涩晦奥之风,从而形成齐诗的清省风格是有一定意义的。 第四,他的诗歌中有很多模仿民歌的作品。钟嵘《诗品》说他“宪章鲍明远”,“长于清怨”,主要是指这一点而言。他的作品对宫体诗风的形成也有较大影响。 第五,梁代诗、赋的相互渗透,也与沈约有关。他的《愍衰草赋》、《天渊水鸟应诏赋》,都大量使用诗句,显示新变的消息。 2、诗文创作实践 沈约自己的创作基本上体现了他的创作主张。由于他注重格律,所以逐渐走向近体。由于他强调为文“三易”,诗风以自然工丽为主。 3、评价: 对于沈约诗,古今褒贬不一,钟嵘谓其“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大体是符合其创作实际的。 所谓“经纶”,指典重堂皇的庙堂应制诗,这类作品,本来不易做好,沈约的这种诗歌,确实写得质木枯燥。 “清怨”是指其作品一方面具有清新之气,另一方面又往往透露出一种感伤哀怨的情调。沈约成功之作大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其中以反映对现实不满、抒写友谊、描摹山水为内容的作品写得最出色。如《别范安成》、《伤谢眺》二诗。前者曰: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诗中写少年和老年不同时期在离别时的不同心境,把人的这种普遍而又复杂难言的感情表达得如此平易而又感人。 后者曰: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岂言陵霸质,忽随人事往。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文中哀伤谢眺含冤而死,对谢眺的文才、人品都有很高的评价,是一篇有感情、有义愤、有见解的作品。 4、沈约的诗赋代表作 胡应麟《诗薮》说他“诸作材力有余,风神全乏”,意思说,沈诗富于学识素养,但感人的东西却不多。总体而论,这批评是中肯的。但并不能说他没有好作品。沈约是齐梁代留存诗篇最多的作者之一,加以精选,光彩自见。 A、诗歌的题材内容。 抒写友情、恋情、妇女生活。《伤谢朓》、《怀旧诗》、《别范安成》、《六忆诗》。“清怨”的特点,如《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八咏诗》。 描绘自然风光的写景诗。《早发定山》、《石塘濑听猿》。语言清秀明丽,声韵和谐,意境优美,一向受到较高的评价。 B、沈约的辞赋、文章。《郊居赋》。《宋书谢灵运传论》。 谢眺(464—499) (一)生平个性: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与同族前辈谢灵运均擅长山水诗,所以后人有“大小谢”的并称。 谢朓于永明初出仕,先在京城任职,出入竟陵王萧子良的藩邸,为“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学声誉。后在荆州任随王萧子隆幕僚,深受赏爱。这一时期他的境遇较好。永明十一年,谢朓因遭受谗言被召回京师。其后,他的官职不断提高,从宣城太守做到尚书吏部郎,处境却逐渐困顿。 萧鸾(明帝)篡政,杀戮宗室和开国功臣,谢朓的岳父王敬则感到自身难保,就派自己的第五个儿子找到谢朓,准备反叛。他为保全自己,竟然逮捕妻弟,向朝廷告发。王敬则闻讯立即起兵,但很快失败,父子二人被杀。 萧鸾死后,东昏侯宝卷即位,宝卷荒淫无道,始安王萧遥光谋废东昏侯自立,拉拢他以为羽翼,使他深感危险。又出于对明帝萧鸾的知遇之恩,将此事告诉了东昏侯的近臣左兴盛,但左兴盛摄于萧遥光的威势,不敢向朝廷告发,而是将此事告诉了与萧遥光的党羽江祐,江祐密报萧遥光,萧遥光立即将谢朓收捕入狱,不久害死在狱中,年仅三十六岁。 时代、政局与悲剧人生的关系。 (二)谢眺的诗歌创作 今存170余首,其最新注本为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他的诗歌创作最为出色,其中以在建康和出任宣城太守时为创作最旺盛时期。 1、谢脁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不仅在“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而且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2、诗歌的情感。由于沉浮于政治旋涡之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因此常常在诗中表现仕宦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诗中的感情大多表现为迷惘、忧伤,写景也大多是清丽悠远,极少有强烈激荡的情绪,也极少有尖锐的线条,刺目的色彩,和跃动不宁的形象。永明十一年以后的诗,很多蕴涵着仕宦的忧虑,虽是同样以写景见长,但写景与抒情的结合更为自然紧密。 3、谢脁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①山水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风格上: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写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避免了大谢诗的情景割裂和玄言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他的诗大都以写景见长。尤其突出的,是善于从寻常景物中发现新鲜动人的美感,构造清丽的意象,令读者觉得亲切。 在写作方法上,也不像谢灵运那样一一纪述游历过程,寓目成句、随意铺排,而更多地对自然景物作选择、提炼,重新加以安排,从而摆脱了过去文人诗常见的冗长、深芜的弊病。语言精炼、诗意化,又浅近易解。 ②谢朓的短诗 五言四句的小诗,原是南朝民歌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过去文人也有一些模仿之作,但只是模仿而已。到了谢朓手中,语言清新、音调和谐,情致含蓄,富于民歌气息,使之成为文人诗的一种新诗体,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落日高城上,余光入帷。寂寂深松晚,宁知琴瑟悲。(《铜雀悲》)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玉阶怨》) 严羽《沧浪诗话》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这除了声律的因素之外,还有诗歌语言的因素,经过长期探索、磨炼,到了谢朓时更加纯熟了。在谢灵运、颜延之的诗中,还是很容易找到病句、累句,在谢朓诗中就极为少见。对于谢诗的清新秀发、自然流转,李白曾多次表示钦佩。 4、“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谢朓语,见《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的审美观念。要达到“圆美流转”,语言的清新流畅与声韵的铿锵婉转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三)比较谢灵运和谢脁的山水诗 他们是同族,都善于模山范水,以山水诗见长,又都存在着“有句无篇”的不足,所以世称“二谢”或“大小谢”,谢灵运为“大谢”,谢脁为“小谢”,但他们的山水诗还是存在着差异: 第一,他的诗大体上承大谢,结构为写景加抒情与说理,不少作品从遣辞到谋篇都有取法谢灵运的痕迹,但他与大谢不同的是,大谢诗歌中的玄言说理成分到他的诗已基本消失。他的诗每篇以十二——十六句为基本格局,前四句或六句写景,中二句由景过渡到言情,后半篇抒情。这种结构形式为齐梁诗人所普遍模仿,几成定格。 第二,他的诗风清新明丽,格调明净潇散,从而改变了大谢诗的那种繁富典重的风格。由于他的诗写得省净,常将景物描写与其所抒之情结合起来,做到情景情景交融,因而给人以灵秀清新之美。所以清人沈德潜云:“玄晖灵心秀口,每诵名句。渊然冷然,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另有一段深情妙理。” 第三,他的诗在语言上音律谐适,流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这种特点,与永明体新诗在声韵上的要求有关。《南史·王筠传》引其语云:“好诗圆靖流转如弹丸”,可见追求圆美流早,是他的一种自觉追求。 第四,他的诗歌与谢灵运一样,也存在着“有句无篇”的缺点。其中不少诗中,写景句往往警绝,但往往涌与全篇浑然一体,形成一种完善的整体境界来。所以钟嵘评他说:“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善自发端,而篇末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大致指出了其缺陷所在。 总的说来,谢脁的山水诗清新流丽,较少繁芜词句和玄言成分,和谢灵运的富艳精工、典丽厚重颇有不同。 (四)谢朓在诗史上的地位 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对后来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唐诗的繁荣也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 李白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常忆谢玄晖。”(《金陵城楼月下吟》):“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书叔云》)杜甫也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吹听嘘。”(《寄岑嘉州》) 四、齐代其他作家 1、王融 王融诗的特点。构思含蓄而有韵致,写景细腻而清新自然,语言华美而平易流畅,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与谢朓相近似的风格。锺嵘说他“有盛才,词美英净”(《诗品》卷下)《临高台》、《巫山高》。 2、范云、任昉。范云诗清便宛转的特色。“兰台聚”。“沈诗任笔”。《文选》选录任昉文。 3、孔稚珪、张融、刘绘。《北山移文》。刘氏文学家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