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正确补气血

 图书 馆员 2022-05-27 发布于内蒙古

怎样正确补气血--让气血充盈起来

一,中华文化底蕴深厚
现代人生活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的年轻人,对过去老辈子是怎样生活的,可能没有了多少记忆或了解。也或许说,现代优越的生活所带来的诱惑,把古老而传统的东西丢弃的所剩无几。
前几天,一个外地的老朋友来聊城找我玩,让我陪他到古玩市场去转转。他喜欢古董,我也喜欢研究古董,特别是喜欢收藏钱币。
在古玩市场,看到一个清代的“红木”椅子,使我突然打开了一个缠绕在心里几个月的“结”。
古代的“椅子”,是“厅”“堂”的重要用具,无论待客,还是自用,多是这样的“椅子”。而现代呢?办公室会客,家庭客厅等,几乎全被“沙发”替代了。
沙发可能舒服些,或者上档次,或者时尚。那沙发好呢?还是椅子好呢?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呢,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秘密。
人坐在沙发上,有一个弊端:膝盖要弯曲很大,腿和上身离的很近,膝盖部位和大腿根部的血液循环就会长时间处于“不通畅”状态。人每天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坐着的,这“相当长”的血液不畅通,会给健康带来多大麻烦?
古代人不知道沙发舒服吗?先人不会“傻”到这种程度。这就是传统的养生文化,细心的康友,有兴趣的康友,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对照,太多的“古老”却充满了这种“养生”的智慧。
再看一个生活的实例,外国人发明了“座便器”,坐着很“舒服”。我们大多数也都用上了这种“时尚”,可便秘的人多了。为什么?使不上“劲”。大便的时候要用“劲”,要运“气”,蹲着大便,“封”住了通向腿部的“下行”之气。
祖先不知道“坐”着舒服吗?祖宗们不会“笨”到这种程度。
我们可以和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对比,考究的结果,中华文化的底蕴是最深厚的。处处充满了“爱国”,就源于对祖先的这种智慧,这是发自“骨子”里的敬佩和叹服。
二,补气血 传统的是最智慧的
现在的健康热,保健热,风靡全球。喜欢养生的康友越来越多,补气血是每个人关心的问题。在和康友交流中,这个也是询问最多的问题。
可今天说一点,明天讲一些,始终不能全面地、详尽地给每个康友说得那么详尽,因为我始终不能很好地把这些问题贯穿起来,比较系统地探讨这些问题。
上面这个“椅子”的感想,让我有了一个思路,也就是上面我说的那个“结”。我想,我们应该结合下面这些问题来探讨。
古代人是怎么补气血的?远古时代的先人怎么补气血,我们不知道。但从书籍中,我们能了解,他们总结出来很多“补气”和“补血”的食物;这些经验世代相传,沿用至今,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丰富。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结论:
1,补气血是以食物为主的。这就是中医讲的,气血是由“五谷”生化而来。
2,从这些食物的“性味”属性来看,主要是以“甘”为主。“甘”性食物,主要是给人体提供能量的;这说明,补气血的“补血物质”以能量原料为主。
近代人都知道,“坐月子”主要的食物是什么?鸡蛋,小米饭,红糖;条件允许的,再来个“炖老母鸡”;这些都是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什么意思?多吃营养价值高的食物,是最好的气血“合成”原料。
这恐怕是最传统的,而却是最“纯真”的补气血之法。
不要以为这很简单,不要再想着寻找比这更好的办法。
这里面也包含了“深厚”的底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牛是吃草的,它不吃其他东西,可它照样“有血有肉”,照样有使不完的“劲”。
牛吃铁了吗?没有。牛吃钙了吗?没有。牛吃B12了吗?没有。
牛就是吃的草,草里什么都有,牛需要什么,草就会给“转化”成什么。
人,也是一样。
关键是吸收和转化功能是否正常。
还是我说的,这就是自然,这都是固有的自然本能。
所以,现代人在“补气血”上,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到处寻找“补”的食物,甚至是药物。其实,补血的食物不在多,而在于吸收和利用。现代人“气血虚”,不是吃的问题,而是消化吸收的问题;或者说,是身体的功能出了问题。
因此,吃好三顿饭,就是最好的“补气血”。
三,正确理解“气和血”的关系
吃,是一种享受。
现代人不光活得越来越累,现在连吃,也是越吃越累。
有时候,我在想,现代人过的还不如牛。
所以,还拿牛来举例子。
过去喂牛,平时都是喂草料,只是在需要干“重活”的时候,喂些“豆”料,特别是黑豆,这样干活有劲。
所谓“劲”,就是能量,力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
人与牛是有些区别的,人干活要有劲,需要吃一些“肉食”,这样才有劲。
因为肉食中含有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能帮助人体吸收和转化。
这是人与牛的自然不同之处。
人吃了食物,主要转化为能量,能量有了“多余”,才会转化成血液,然后送到身体的各个地方(交换)储存,这叫“补血”。
当身体需要能量的时候,吃的食物直接转化成能量,这叫“补气”。
当身体需要能量,而身体没有足够的食物可以直接转化的时候,就会动用“储存”,这也是一种“补气”,这叫“血为气母”。
当身体有劲的时候,气强,才能“保质保量”地,把血液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身体才能“吃饱喝足”欢快地干活,这叫“气为血帅”。
当身体老是动用“储存”,经常处于“透支”状态,这叫“耗气伤血”。
当身体的储存耗尽,食物补养又跟不上,再继续“透支”,这叫“气血双亏”。
四,补气血的误区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补气血”的重点,不在“补”上,而在“养”,养既是补,养是最好的补。
这是第一个误区,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看“补气血”的时间:
白天身体处于劳作状态,三餐进补的食物主要用于“消耗”,即使有“剩余”也是较少的。
所以,白天身体补气血的时间很少或者没有。那么,要想白天能补气血(或者多补点血),就不要太劳累,中午睡个“午觉”,这就是“以养为补”。
晚上身体处于修补状态,所以身体“补气血”主要在晚上。
那么,晚上按时休息,特别是不熬夜、劳神,这就是“以养为补”。
从这点来看,“补气血”不是某阶段的工作,是个要“好好补养,天天向上”的日常工作,这也是我们一个最大的疏忽。
再看药物“补气血”的误区:
“补气血”的药物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补血的药物,二是间接“补气血”的药物。
直接补血的药物,是按西医“贫血”的原理。血液里红细胞减少,就是贫血,就补上面提到的铁、钙、B12之类。这个问题,我在上面讲了,吃好三顿饭,什么都不会缺;我在其它文章里也讲了,只要经络畅通,各项功能正常,缺什么身体会合成什么。
我们不应该把心思放在“补”上,而是着眼于身体的调理上。
中医的“补气血”,就是着眼于身体的调理。这种药物的原理,是以调理身体来达到“食补”的。
但是,中药是把“气”和“血”分开来补。看起来都是补,可目的和效果却是大大不同的。所以应用起来,就要慎之又慎了。
咱们先说“补气”的药,补气在治疗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目的是为“补血”打基础;身体康复需要的是补血,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什么原理呢?补气的药物,用现代科学的分析,就是引起神经兴奋,细胞活跃,促进了血液循环,身体里的储存能够顺利地转化成能量。
这是关键所在,它不是给身体补充能量,而是刺激“存血”化转成能量。
就像“抽烟来神”、 “喝酒来劲”,这种“补气”是耗费的“血之气”。
如果身体的储存“丰足”的话,这种提取尚可勉强一时;而如果久病虚弱之体,无存可提,那么疾病只会短期“见轻”继而是加重,甚或引发其它问题。
可看药物补气,只是“权宜之计”,只能偶尔为之。尽量少用,或者不用。
只要经络畅通,只要功能正常,完全可以不用。
充满“一身正气”,何用“补气”?
食物补血就是补气。
也是最好的补气。
咱们再看“补血”药物。
倍受推崇的就属“阿胶”了。
胶”之物是直接补血吗?不是,是间接补血。
它的主要原理,就是“凝血”作用,可以使血液变稠、变粘,可以让伤口愈合的快;可以这样说,它的作用就是“堵漏”的;这边补“血”,那边漏“血”,这血永远补不上。
手术康复期,月经淋漓,各种出血症,这些情况用了阿胶肯定好。其它情况呢?就要另说了。现代人,血液本来就粘稠,再这样补法,瘀堵会更加严重,疼痛的会比原来还疼痛,血压高的会比原来还要高。有没有道理?大家留心验证。
五,真正的补血
什么是血液?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携氧”和“卸氧”,就是给身体各部位输送氧气的。  
白细胞的主要作用,就是防御和免疫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液的任务?血液是个载体,它与各种营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携带着“反应物”输送到身体的每个部位,然后再在不同的部位,以不同的“反应物”与这个部位特定的物质再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需要物质”。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9种。
水---人体的基本营养,新陈代谢的主要物质。
蛋白质---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营养素。
脂肪---贮存能量的重要营养素。
糖(碳水化合物)---人体基本营养素,能量的主要来源。
矿物质---影响生理功能的营养素。
维生素---维持机体健康的营养素。
食物纤维---焕发生理活性的营养素。
阳光---除了给人体提供热量外,主要起到人体各项生物合成的“光合”作用。
空气---主要含有氧、碳成分,参与人体各种生物合成的“氧化”作用。
只有把这些营养素全面地“化学反应”到血液里,才是真正的补血。
也就是说,血液里的营养物质,要全面,要充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补血。
西医上讲的“贫血”,是指血红细胞减少,把红细胞补上了,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血红细胞管运输,但没有物质“可运输”,光是“空转”,这样不是真正的补血。
中医上讲的“补血”,是吃大枣、阿胶、黑豆、菠菜等,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补血。
我们所说的“血液总量”,也不是单单指的血液的数量(或容量),而是血液里营养物质的含量。
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血液容量,那么往血管里加些水,就把血补上了。这样的话,水分会流失,血压(低压)还会下来。

所以只有吃好三顿饭,合理地,均衡地吸收全面的营养,让血液里充满各种营养物质,这才是真正的补血。中医的补气补血,究竟是怎么回事?中医: 从不同的能量形态理解

中医的补气补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各行各业都有专业人士,不是内行的人很难深入地了解其知识理论,特别是一些比较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

中医就是这样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看似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祖祖辈辈都能对中医说一说自己的见解。
但真正懂的人又少之又少。

用现代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说。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气血理解为能量。

气就是直接参与生命活动的能量,比如现代生理的葡萄糖分解产生ATP释放的能量。

而血则是能量的另一个形态,是转化能量的原料,也就是能量物质,类似糖原、蛋白质、脂肪等,当身体需要能量时,糖原、蛋白质、脂肪分解,产生葡萄糖。

从气血角度来看,人类一切生命活动都在气的直接参与下完成,无气则身体无法动,脑袋无法思考,肺无法呼吸,心脏无法跳动;而这个气的来源是从血中化生而来,血相当于是储存能量的仓库,当然这边说的血不完全是血液,血液中的成分很多,不只是单纯化生气的血,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也属于血的范畴,因为这是津,津血是同源的。

 
气足则能生血,血足则能化气。
所以气血常放在一起论述。
补血的时候适当补气,补气的时候适当补血,可以更快更好地补充气血。
既然气血可以相互化生,补气或者补血只要取一样就好了吗?

补气不等于补血,补血也不等于补气。

每种药有不同的特性,有的善于入肺,有的善于入脾,有的善于入肝,有的善于入肾,有的善于入气,有的善于入血。
既然有可以明确补充的药物为何要通过身体中转一下,把气变成血,或把血变成气呢?而且气血的转化也是会耗气的。

另一方面,如果气血转化出现问题呢?

当气虚需要补气时,通过血液化生气是不及时的,平时养生时是可以,身体慢慢自身调整就好,但身体有疾病时,这种转化功能本来就弱,甚至转化出现问题,比如营卫不和。这就只能各补各的了。

常见的补气药有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等;常见的补血药有阿胶、枸杞、黑芝麻、熟地等。

这是我对“补气补血”的一个简单科普,科普文章,不易传播,期待大家点赞、打赏、转发、关注,如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对养生有利的饥渴状态
们必须要保持一定的饥渴才对养生有利!我自己在生活中也深刻体会到,若能时时保持轻微的饥饿感,身心都舒服,干活不累,脑袋灵活。其实,这样亦有助于养生。所以,中国古话中讲:三分饥与寒,健康又延年。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我们都有个经验,吃饱了就不爱动了,为什么呢?因为太饱了人体的自我保护系统就会调动起来,增加蠕动,气都去帮胃肠蠕动去了,去帮你费力的排垃圾去了,哪有精力干别的事呢?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很多都是吃得过饱导致,吃得过饱,不仅浪费粮食也浪费身体的能量啊!同样的道理,做得过分也会出问题!道家讲“虚则灵”,儒家讲“满招损,谦受益”,民间俗语“人要不老,腹内不饱”,其道理都是一致的。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既能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又能维持着身体的健康。可惜的是,生活中有太多人总要大吃大喝,唯恐营养不良。“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通常我们都知道孩子不能吃多了,以免伤食。幼儿脏器稚嫩尤需如此注意,对于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呢?所以,当我们进食时,要多多关注自己的感觉,只要稍微觉得胃有肿胀的感觉,便有可能是胃受到了伤害的预兆,人吃得太饱胀,尤其是吃了那些所谓“营养高”且又滋补的东西,吃进去反而会阻碍了人的气机升降,尤其是对于年龄偏大或体有宿疾的人,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我们的五脏六腑就如同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病从口入”嘛!
我们必须要保持一定的饥渴才对养生有利!受现代营养学的影响,今时的人们普遍吃的过多。不少人认为,如果每天不吃大鱼大肉就会导致营养不良。事实上,已经有很多人吃了过多的营养,已经远远超过人体的需要了,导致的结果就是慢性疾病高发。比如今时流行的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痛风、糖尿病、肿瘤等等,无一不与营养过剩有关。人不能不吃饭,但不能吃太多!吃的过饱,伤害健康。《内经》论述了饮食过饱的危害:“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卒然多饮食,则肠满”、“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唐代大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量,则成痰。”元代大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未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我观察到,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习惯于大吃晚饭,且吃的很迟且吃完几乎没有运动,倒头就睡……“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就是说晚上吃撑一顿,就是在减损一日的寿命,故晚餐宜少食才为养生之道。上午阳气最旺,运化功能最强,气血消耗多,吃的饭也要多点;傍晚阳气已虚,运化功能下降,饮食亦当减少。俗话说: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老老恒言》言:“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孙思邈也强调:“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 在民间,晚餐有“鬼食”之称,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乏道理,晚餐吃得不好,引起非常多的疾病,给身体埋下无数炸弹……我一直认为,健康源于自律,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保持健康。自律不一定非要吃素,不一定非要跑步,但至少,应该调节一下饮食,不熬夜,积极运动,心态保持乐观,这样总是有益于健康的。毕竟,健康才是
王道,一切都要以健康为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