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放纵里,埋着命运的祸根——《静静的顿河》

 王兆善 2022-05-27 发布于上海
文章图片1

1928年4月,萧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刚一出版,就像歌里唱的,一条大河波浪宽,给当时苏联文学界带来汹涌澎湃的冲击,引发惊涛拍岸一样的轰动。

文章图片2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1930年,鲁迅将这部作品的德文本交贺非翻译,1931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了《静静的顿河》(第一部)。鲁迅为该译本写了“后记”,称这部作品“风物既殊,人情迥异,写法又明朗简洁,绝无旧文人描头画脚、婉转抑扬的恶习,魏斯柯普夫说的'充满着原动力的新文学’的大概,已灼然可以窥见。”这是中国最早评述这部作品的文字。此后,《静静的顿河》又有多种中文译本出现。其中影响较大的全译本是金人的译本(1941)和力冈的译本(1986)。20世纪40年代,戈宝权有多篇文章介绍《静静的顿河》,称其是“关于国内战争的碑石似的作品”,赞扬作者“特别善于运用丰富的哥萨克人的语气,来充实全书的色彩和内容”。

文章图片3

《静静的顿河》展现的是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的人民生活史诗,在不到五年内,葛利高里一会儿投入红军,一会儿倒向白军,双手沾满了两方面的鲜血,他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无法切割。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作品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

《静静的顿河》从1928年经历14个年头,于1940年,8卷222章全部出齐。四大厚册沉甸甸地摆在读者眼前,像四块大砖头一样。

篇幅这样宏大,更宏大的是它的史诗规模和气派。小说叙述的故事,涵盖的时间并不很长,仅为十年,也就是1912到1922。

这部小说的一个大看点,也是一个大亮点,是展现了一幅顿河边上哥萨克风土人情的宏伟画卷。

萧洛霍夫是用上百万的文字在描绘,场面自然更辽阔恢弘,收藏积存的历史容量,自然也丰厚饱满。

文章图片4

哥萨克彪悍,威猛,真诚,爽朗,被称作“勇敢的人,自由的人”,是个很特殊的种族群体,由他们的衣食住行,劳作,休憩,婚丧嫁娶等等构成的生活方式,在顿河地域风光的映衬下,呈现出浓郁又亮丽的习俗特色。

一切都那么陌生,新鲜,仿佛带领人进入一个奇异的世界,让你眼界大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140多万字的小说,就是把文字顺畅地码在一起,也不轻松,要有点功夫。

萧洛霍夫不但码成了,而且码得十分精彩,证明了高尔基说的,他是个“有天才的人”,是个语言艺术大师,看看他笔下的景色——

文章图片5

“灰色的黎明在天空上闪烁着稀疏的晨星。风从黑云片下面挣扎出来。一股雾气在顿河上空腾起来,移动着,顺着白石灰岩山峰的斜坡铺展开去,像一条没有脑袋的毒蛇一样钻进了悬崖。左岸的河岔、沙滩、湖沼、苇塘和披着露水的林子——都笼罩在一片冰凉的惊心动魄的朝霞里面。”

他写的人物肖像——

“小儿子葛利高里却像父亲……生着下垂的鹰鼻子,稍稍有点斜的眼眶里,嵌着一对略微有些发蓝的扁桃形的热情的眼睛,高高的颧骨上紧紧地绷着一层棕红色皮肤。葛利高里也是和父亲一样有些驼背,甚至于在笑的时候两个人的表情也是一样粗野的。”

文章图片6

他写的战场——

“葛利高里的目光和奥地利人的目光交叉上了。两只充满了死亡恐怖的眼睛呆呆地望着他。奥地利人慢慢地弯下膝盖,他的嗓子里咕噜咕噜哼哧着。葛利高里皱起眉头,举起马刀。这一刀因为是抡圆了砍下去的,一下子就把头盖骨劈成了两半。奥地利人两手向上一举,好像滑倒一样,倒在地上了,半个头盖骨沉闷地啪哒一声落在马路的石头上了。”

再看看他写的生离死别——

“他在清晨的阳光照耀之下,把自己的阿克西妮娅埋葬了。他把她放进坟坑里去的时候,把她的 两只没有血色的黑胳膊十字交叉地放在胸前,又用头巾盖住她的脸,为了免得土粒落进她的半闭着的、一动不动地对着天空望着、已经渐渐暗淡下去的眼睛。他和她告了别,坚决地相信,他们的离别是不会很长久的……”

文章图片7

《静静的顿河》,也是一条语言大河,浪涛汹涌,碧波荡漾,浩浩荡荡地奔流不息,流出了诗意,流向了远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