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ღ 哈喽,各位小伙伴儿,你们好呀! 我是明天心理的主创“明天”。 好几个月没有更新了,原因有很多,一方面门诊和咨询有些多,另一方面呢,随着经验和个案的增加,我越发重视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 我越发深刻地意识到,一句话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 虽然这句话在很多时候可能会夸大,但它真的很重要,也很真实。 所以,一般太忙,太累,思绪不清晰的时候,我都不会选择在公众平台发布相关言论和内容,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影响。 最近没有那么累,思绪相对比较活跃和缜密,因此今天更新一下老早就想写的“双相障碍”,希望能够帮助到正在因此受到影响的小伙伴,给到大家一些去面对和战胜它的力量。 一、 正确地认识病症就是最好的尊重! 段前时间,我在某个平台看到一段对双相障碍的形容,里面有一个对这个病症描述的标签——“天才病”。 形容双相障碍是“天才病”? 啊tui~!我真的不赞同这些人这样的描述。 这样的形容真的没有必要,如果真的要尊重这个 对一个疾病没有必要给它贴上华丽或者其他的标签! 这并不像是一个善举。 那么双相障碍是什么呢? 双相情感障碍也叫双相情感障碍,是心境障碍的一种,属于较严重的精神障碍,这种精神障碍极大地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然双相障碍还有一个很早的名字:“躁郁症”。 双相障碍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因此我们生活中遇到双相障碍的小伙伴儿几率比较小。 因此有时候可能总会让我们感觉到孤独无助,好似一个人在孤独前行。 也是因此我们可能即便是确诊了,对这个疾病的了解也非常的少。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会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 我想深受双相障碍影响的小伙伴儿应该深有体会,那种极强的落差感真的很折磨人。 主要表现为: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两种 躁狂相: 当我们感觉到那种难以控制的兴奋感的时候,比如出现:思维活动很快,控制不住的兴奋,忍不住一直说话,对睡眠要求很低,感觉全身上下充满干劲儿,觉得前途一片光明,自信心暴涨,做事效率很高,但专注力很难长久维持这些情况中多种一起出现的时候。 或许就是“轻躁狂”发作了,这时候我们的小伙伴会感觉状态非常好,但仍旧难以自我控制,会变得很敏感,也容易生气发怒。 而在外人看来就像是:这个人状态很好,做事效率高,思维状态很不错,像极了一个天才。 而我们自己有时候也容易迷糊,觉得自己脱离了抑郁,已经好了,从而中断治疗。 有这样的表现,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给它冠以“天才病”的原因之一。 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 因为这或许仅仅是“轻躁狂”发作的外部表现,但那种无法控制,难以自制的感觉,或许只有患者小伙伴儿自己才能够体会。 当然,双相障碍的躁狂相,不仅仅只有轻躁狂发作,还有更为严重一些的躁狂发作。 比如:和轻躁狂相似的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极度兴奋,容易被激怒,身体活动很多且高涨,但程度会更强,更容易让我们感觉到那种难以控制之感和痛苦感! 除此之外,躁狂发作还可能会有更加“极端”的表现:对环境和自身产生极大的偏差认知,思维和言语混乱,产生幻觉、妄想、暴力行为等等······· 抑郁相: 双相障碍之所以称为双相,便是因为既有躁狂发作时那种兴奋和多活动的表现,也有抑郁发作时那种绝望感和无力感! 而抑郁相发作就是抑郁症的抑郁发作,可能因事件引发,也常常会突然和莫名其妙的就发作,犹如是在短短的时间里一片晴空万里的世界突然变得乌云密布。 那种极强的压迫感和沉闷感,会让我们感觉到那种难以言表的孤独感、悲伤感、无力感最后汇聚成绝望感。 关于抑郁发作的相关内容和表现,我在之前给《抑郁症患者小伙伴的一封信》中有聊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所以,你看这就是双相障碍的特性,两个极端,一个亢奋、一个绝望,冰火两重天。 还有些小伙伴儿的双相在发作的时候,可能会呈现出混合发作。 在之前我们的文章中有谈到焦虑和抑郁发作的时候,那种难以言表的焦躁和绝望感,但这至少是两种同类型的负面体验一起出现。 而躁狂和抑郁同时发作的感觉,会让我们感觉到一边充满活力,一边感觉到充满绝望和痛苦。 这本是两种不同类型,甚至相反的情感反应,同时出现的时候,就像是在火里结冰,在冰中滚烫。 那种拉扯感和撕裂感,会让我们的患者小伙伴儿充满痛苦。这也是为什么双相障碍容易导致我们患者极端行为的原因之一。 而这些,外人不仅无法体会,甚至连想象都很难想象出一个概念。 因此前面我才说,不管是给这个病贴上负面或正面的标签都是一种伤害。 因为无法了解和感受就冒然给予定义,是非常不负责的一种表现,那这样的标签一定是不具备可传播度和信任度的。 我们大可不必去理会。 说实话,对于双相障碍,因为接触没有抑郁症那么多,我并不是了解得非常全面,但我仍旧想呼吁大家,不管是出于好心还是无意,都不要随便去给一个疾病贴标签。 因为不当的言语,真的会成为一把伤人利器。 病就是病,不需要华丽的形容,也不需要排斥的定义。 而我们的患者小伙伴如果面对这样的言语,希望你可以相信这个世界是有可以理解你的人的,也是有人在努力想要靠近你的。 对于不了解这个病症的人,我们可以选择远离,或者选择减少接触,但一定不要放弃治疗,不要放弃前往专业的医院或精神卫生中心,那里能够理解和靠近的人更多。 同时也是因为这个病是可以被治好的。 而我们自己对“可以治愈它”,这个信念很重要! 二、 我希望你可以相信,双相障碍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请不要放弃 对于病症的正确认识会让我们更加的有底气去面对它,毕竟相比于一个真实性缺乏的标签化概念,一个科学的认识可以让我们对这个病症的细枝末节有所了解,并且更加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底气去战胜它! 在去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神经认知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NACN)实验室研究员陈楚侨与国内外合作者共同完成了一项关于双相障碍患者共情相关的静息态功能连接的脑成像研究。 其结果显示在双相障碍患者的患病期间,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方面都有减弱。 通俗地讲便是:“认知共情,很多时候我们或许并不能很清楚的理解和觉察到别人的情绪;情感共情,很多时候我们似乎会给人一种很莫名其妙的距离感,似乎自己无法融入或感受到别人的情绪,似乎不太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如'大家都在笑,我就不知道他们在笑些什么,我不理解’。” 所以你看在这个病情的影响下,在敏感、共情能力降低的影响下,或许我们平常的生活也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这或许会让我们不断地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生活,产生更进一步的自我否定,进而对疾病的治愈充满无力感,这或许会让我们慢慢丧失去治愈这个病的动力。 对疾病的认识,我们或许需要客观一些:“即便是小如平常的感冒,也可能会很严重,甚至致命;即便是重于癌症,也可能会被治好。” 但我们它都会有一个倾向,比如我们都知道感冒一般治疗的时间比较短,甚至或许自己扛扛就过去了。而癌症治疗的时间则会更长,更复杂。 所以对于双相障碍,我们不能说百分之百可以治好,但是它在临床实践中是表明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 不过我也必须要实话实说的给你讲,相比之下,很多时候双相或许会比抑郁症治疗的时间要长一些。 但一般来讲,3-6个月左右的科学治疗会让你明显感觉到积极的变化。而达到临床治愈,可能所花的时间或许需要以年为单位。 因为它的治疗和干预会更复杂一些,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或者物理治疗或许都会比抑郁症治疗时间要长一些。 不过不用担心,科学治疗的情况下,达到基本不影响正常生活并不需要那么久,或许几个月,或许半年,或许一年,因人而异,难以统一而论。 但你会明显感觉到随着治疗的进行,每隔一段时间你都能感觉到更加的轻松和舒畅。 所以,我希望你可以对自己的情况有信心,这很重要。 这将会成为你对抗和战胜它的力量,同样这也会成为你的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底气。 所以呀, 三、 关于双相障碍的治疗, 现目前,在双向障碍的治疗中,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的综合治疗。 所以药不能断。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更加建议患者小伙伴一定要及时就医的原因。 在精神科医生的药物治疗下,我们会慢慢增加对情绪的可控性。 而在双相的治疗中,或许是一个长期的攻坚战。 面对躁狂相和抑郁相出现的干预,我们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或许会更长一些。 其治疗目的,在临床上一方面是不断缩短躁狂相和抑郁相出现的时间,减少发作频率。 一方面是通过心理治疗改善和提升患者的认知、情感能力,同时逐步的修复心理创伤,提高社会化功能。通俗的讲也就是让我们更加轻松、舒畅的生活。 所以,我们的小伙伴们,一定要清楚地知道一点,那就是:持续的治疗非常重要呀! 在双相障碍的治疗中,药物主要有情感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以及如果有并发焦虑的话,也会同时使用抗焦虑药物来治疗。 而这些药物的使用和治疗方式,最好的效果呈现则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定期复诊,努力且认真的向自己的医生描述自己的现状和治疗过程中的具体感受。 这会让医生更加精准的给自己用药和评估自己的情况,提高治疗效率。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治疗情况,可以增加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如,电休克疗法和经颅磁刺激,根据患者严重程度而定)。 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行为训练和科普。 行为训练呢,一方面是提升心理能量,社会化能力,一方面呢是帮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来改善病情,或许在心理治疗中你的心理治疗师也会帮助你改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不过和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谈到的一样,心理治疗或许需要一些时间,几次心理治疗可能达到的效果很微小。 在心理治疗中,大家可以前往当地精神卫生中心(**市、区精神卫生中心),或者市级、省级、国家级精神卫生中心,以及公立专科心理医院,公立综合大医院(这些医院地图上均可搜到)的心理科治疗。 这里不是说私立的就不好,很多私立机构也是非常棒的,只是相比消费来讲,或许公立的医院花费会更加少一些。 当然,如果在有足够的条件下或根据自身情况和病情缓急,择优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机构就好,只要在科学治疗的路上就OK。 至于科普,就是像我们今天这篇文章一样,对这个疾病有一定的介绍和分析,对我们的感受和状态去做一些解释。 这些,其实我个人更加建议,我们可以寻求自己的主治医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向医师求助,科普一下这个病症的相关情况,和我们疑惑、困扰的内容。 可以尝试鼓起勇气主动一些,医生一般都会告诉你的。 当然,如果你有精力,其实我更加建议你可以把在治疗过程中的疑惑或者自己难以解释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复查和心理咨询的时候询问你的主治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 其实我们的自主主动治疗意识在这个疾病的治疗中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这直接关乎到我们在治疗中的速度和积极体验。 四、 关于双相障碍,我们自己可以尝试做的事 其实关于双相障碍的治疗, 或许以下几个方式我们可以尝试一下: 1、良好的生活作息。在以往的心理科普文章(《为什么总是在晚上多愁善感》)中,我们有谈到过大脑的周期性变化,本身就容易导致我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一天后的下午或者晚上情绪控制能力变弱。这也更加容易导致我们被负面情绪所困扰。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制定一个自己舒服一些的生活方式,这样会有助于我们在大脑周期性调节中更加地舒服一些。 换个理解方式,当 因此,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天,或者一周的大致计划,比如早上我想吃什么,晚上我睡觉前做点什么会舒服一些等等。 因人而异,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就好,或者你也可以和你的心理治疗师一起讨论如何制定计划。 2、运动。这个话题,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都是医生的口头禅,运动一方面是生命的律动,一方面本身它就可以带来愉快的情绪。 但在这里,我们对这个运动调节可以这么解释:并非一定要剧烈或者长时间的运动。 因为在疾病的治疗初期,我们本身就会感觉到长时间的身心疲惫,超出负荷,而再增加的运动或许它并不能帮助我们改善,反而带来更加强烈的负荷和痛苦。 这时候我们可以简单地在家活动活动手脚、做做扩胸运动、跺跺脚或者晚饭后出门散散步就好,等精力足够一些了,我们再增加运动量。 3、关注睡眠。睡眠这个话题甚至比运动还要永恒,睡眠质量和睡眠的好坏,直接关乎到我们的情绪。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着在睡觉前做点什么,比如拿一件让你有安全感的亲密之人(如,伴侣、父母等)的衣服枕着睡,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睡眠质量。 或者如果你有喜欢的味道,可以在房间里点一盘香薰。 或者把你养的小植物放在床头。 再或者睡前泡泡脚。 方式有很多种,但它没有标准,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 当然,如果睡不着,我们也不用太担心和焦虑,起来做点其他的事儿,或者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养养神也好。 睡不着的时候不用强迫自己一定要立马睡着,因为在病症期间,本身我们的睡眠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我们失眠、多梦、易醒。 睡不着,我们就养养神,或者做点其他让自己舒服一点的事儿就好。 4、对自我坚定一些。在前面我们谈到,在病症期间,我们的小伙伴很容易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和自我认识飘忽不定的情况。 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多花一些注意力在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反应上,如果难受那就难受,如果不高兴那就不高兴,如果疼那就疼,不想笑就不想笑········ 如果可以,你可以尝试着多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 或者尝试鼓起勇气说点什么,可以开始尝试做一些小小的拒绝,可以尝试鼓励自己也可以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好,自己值得。 尝试着学会更爱自己一点······· 对自我的感受坚定一些,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在漫漫旅程中更加的有力量去内察自己和发展向内生长的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和舒畅一点。 5、给自己设置一段的“过渡带”。不管我们在患病期间,是在工作、学习还是做其他事情,或者什么都没做。我们都可以尝试刻意给自己设置一段时间的过渡期。 比如,在一天中设置几分钟、十几分钟,半小时,或者一周中的几个小时,半天,一天都可以,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置。 这段时间拿来干嘛呢,我们告诉自己这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们可以在这段时间里完全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可以选择拒绝回复非紧要信息,可以选择不接非紧要电话,可以躺着什么都不干,也可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儿。 这段时间存在的意义便是,在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中建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定义的小世界,这样的一个“过渡带”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有一定的能量去处理和对抗负面情绪和感受。 6、倾诉和寻求情感支持。在生活中,很多我们的小伙伴儿,都会习惯自己的情绪自己扛着,自己一个人将情绪默默的放在心里,自己消化。 在之前的科普文章中,我们也谈到过,人类记忆的“负面偏好”会让我们更加容易积累负面情绪和导致负面情绪病变。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尝试寻求一下医院的患者救助小组,或者心理热线电话,或者自己尝试把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写下来,画出来,录下来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寻找让自己信任并且愿意倾听自己的人倾诉一下,比如家人、朋友、同事、同学等。 为了避免对方有不良体验,我们可以尝试着提前对对方说,只需要听自己讲就好,或者每次我们少说一些。 同样的,为了避免我们倾诉后更加不舒服,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个预期:“我的目的是为了说出来,不期待答案和结果。” 当然,我们还可以选择其他我们觉得更为舒服一些的方式让自己轻松一些。 好了,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有一说一的讲,我对双相障碍的了解相比抑郁症会少很多,毕竟在门诊中遇到的双相的小伙伴儿很少。 因此这篇文章我写的内容相对写的会少一些,能够描述的内容少一些,能够给到大家的解释或许会片面一些。 所以这篇文章或许仍有很多不足和不全面之处。 但是我仍旧希望你可以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人也在经历这类似的痛苦。同样也有人在努力的去帮助我们摆脱这样的痛苦。 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或许有的人踏过山川险峰,有的人步履江河湖海,有的人途游星河宇宙,有的人在红尘中苦苦挣扎,但我仍旧会更加的坚信,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都会有它的璀璨和纷繁多彩,有它的不可替代! 所以,请你一定不要放弃,好么 END 作者 明天 编辑 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