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板桥的字歪歪扭扭,如乱石铺街,好在哪里呢?

 咪斯头儿 2022-05-27 发布于四川

郑板桥的书法,一眼看过去确实与众不同,有点让人奇怪,不论是用笔、结体还是章法布局都十分的个性。一幅字当中,他往往会将字的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互相穿插,看过去确实有点“乱石铺街”的感觉,纸上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扭扭的,但仔细观察之下却是放纵有度,看似随意却暗有法度,用笔挥洒自如,整体看去个人一种跳跃灵动的感觉。

图片

要认识郑板桥的书法,不得不说说他的身世,因为“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书法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反映,而生活经历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自幼随父亲就读私塾,年轻时也曾去教书,同时在扬州城卖画。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乾隆七年任山东范县县令,乾隆十一年调潍县县令,乾隆十七年因为得罪了上首领导而被罢官。此后再次回到扬州城卖画为生。

郑燮从小饱读诗书,性格耿正不阿,因此为官的时候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是因为太耿直就得罪了上官。因此,一腔的抱负和才气未能在仕途上有所施展,心中肯定是不舒服的。因此也只能寄托与书画之间,而心中的那份郁气自然也会流露在书画之间,因此他成为了清代最具个性和真情的书法家之一。

图片

郑板桥的书法被称作“六分半书”,但是后人也很难说清到底是哪里来的六分半,猜测是取汉隶(八分书)大部分,再辅以篆、草、楷体。反正很难说清楚,郑板桥对自己的书法这样评价的:

板桥即无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之滑俗,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

他的这种怪异的书风,在当时也曾经备受争议,有人点赞,有人差评。袁枚曾说:

板桥书法野狐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

康有为也看不下去了说:

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图片

康有为的意思是郑板桥想在书法上改变旧习,虽然想法挺好,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变才好,于是变成了这种怪怪的书体。不过说实话,郑板桥的书法虽怪,但甩康有为好几条街了。

图片

郑板桥不是不能板板正正地写字,他的馆阁体也是写得极好的,早年为了科举考试,郑板桥也是写得一手漂亮的馆阁体小楷。但是后来仕途失意之后,无人束缚就彻底放开了,正是为了对抗馆阁体,郑板桥才有意求变。

图片

郑板桥是从考中进士之后,就已经开始试图在书法上寻求变化了。他一开始学习的是苏轼和黄庭坚的书法,因此在郑板桥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此二人的书法特征,例如上面这幅字,结体用笔都是参照苏东坡的笔法,但是在某些主要笔画的处理之上,则是吸取了黄庭坚那种长枪大戟的夸张表现。

对于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评价是不一样的,本人也是蛮喜欢郑板桥的书法的。

当代大书法家启功先生就曾经对郑板桥的书法赞誉有加,启功先生认为板桥的“六分半书”“结体精研、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启功认为郑板桥的书法远胜于乾隆时著名书法家刘墉的“疲惫骄蹇”和翁方纲的“浑头浑脑”。

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写道:

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当前人们对郑板桥书法的欣赏和启功先生当初的推崇有一定关系。因此近些年来,在传统书画拍卖市场上,郑板桥的书法屡有高价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