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莫我知也夫(14-35)

 经义工坊 2022-05-27 发布于重庆

孔子周游列国,始终没有得到任用,其思想得不到认可,抱负得不到施展,圣贤之道得不到推行,所以感慨万千,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莫我知:即“莫知我”,没有人了解我。
尤:责怪、怨恨。
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上天,也不责备他人。能通过向下学习谋生技术等小道而向上领会天命等大道,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鲁哀公带着大臣们打猎追赶猎物时,一只神兽仓皇奔逃。“叔孙氏车子鉏(chú)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叔孙氏家臣子鉏商射中并捕获了神兽,因为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动物,便认为不吉祥。孔子听说后前往察看,认出这是“麒麟”,并说“吾道穷矣”。因相传麒麟是仁兽,本应是有圣王明君将要出现的吉兆,而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没有明君,所以麒麟一出来就被捕获。孔子极为感伤,明白周礼不兴的根源所在,所以惆怅地说“我推行的道就此完结了”,然后“喟然叹曰:'莫知我夫!’”于是便有了子贡与先生的这番对话。
《孔子家语》记载更为详细:“叔孙氏之车士曰子鉏商,采薪于大野,获麟焉,折其前左足,载以归。叔孙以为不祥,弃之于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麇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襟。叔孙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哉。’”
孔子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的观点,认为君子通过学习蕴涵礼乐的六艺等小道可以理解大道,而小人则只会用来作为谋生的手段。此时的孔子已经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年岁已高、精力不济,因麟而感怀忧世,隐讳地表示自己已经做到了“下学而上达”,别人是否能够真正理解都无怨无尤,所以故不怨不尤。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与世长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