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禁医院举债扩张动真格了!一院长和多名政府高官都被处分

 医粒种子 2022-05-27 发布于北京

说起公立医院举债扩张,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新医改以来,中央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然而公立医院跑马圈地的热情似乎有增无减。特别是自新冠疫情之后,有关部门提出要增强公立医院救治能力,要实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均衡布局开展多院区建设,貌似给医院规模扩张又一次找到了机会。

但公立医院举债建设真的要谨慎了!最近,财政部曝光了8个典型隐性债务案例,其中之一是河南省信阳市某区某医院假借采购药品名义,举债2.5亿元建新院。结果,从政府主管领导,到时任医院院长,都被问责。

贷款2.5亿元名为采购药品 实则用于建新院


▲▲▲

通报称,2018年3月,信阳市某医院根据某区政府常务会议纪要,以采购药品为由,向某银行贷款2.5亿元,实际用于支付新院项目工程款,而这部分款项本应由财政预算安排,造成新增隐性债务。

最终,相关责任人均被问责。时任区委副书记、区长,被给予诫勉;时任区财政局局长,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时任区卫计委党组书记、主任,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对时任医院院长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该案例暴露了以下问题:首先,贷款是“冒名”,名为采购药品,实则用于建新院;其次,国家要求,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由“财政预算安排”,属于政府责任,政府未尽责,搞出了“冒名”贷款的把戏,新增隐性债务。

医院“冒名”贷款 为何区政府会打掩护?


▲▲▲

如果政府财政不充裕,不让医院扩建就好了,为何会选择给医院“冒名”贷款打掩护?通报一语道出了背后的玄机,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

其实,医院扩张,有时候是院长们和地方主政者一拍即合的事情。

当下,公立医院收入发展受限、业务激励机制不足等,内卷化焦虑之下,扩张冲动暗潮汹涌。一旦听到别的医院床位扩大了,自己要是不动,就显得落后了。

还有的医院领导,想在DRGs等改革全面落地之前,最后再冲一次。现在亏得多,正好方便要政策。

对于区政府,有造城冲动,希望引进大型医院分院提高地价和“显政绩”。

在南京,江北新区以“打造区域医疗新高地 建设全民健康新主城”为目标,豪掷200亿元,用于医疗机构规划建设。每年新增不低于50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医疗机构能力提升,着力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新城区的官员们有自己的见解——公共服务必须先行,不能等到人都去了,再去造公共服务设施。哪怕是不盈利或不能维持财政收支平衡,教育、医疗也必须先建。

一位基层医保人员提到,地方政府引进大型医院开分院,属于面子里子都合适的事情。有些是院长上门送分院,但是更多是行政力量去给医院送分院,给地皮,甚至是给建设费用,要求大医院去托管,相当于白送。

公立医院再举债建设 医院领导薪酬受影响


▲▲▲

事实上,公立医院举债建设,是中央曾三令五申严厉禁止的事情。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就提出“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

2015年5月,国务院先后发布的《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同时要求,严禁“举债建设和举债购买大型设备”,对超规划建设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各种因素刺激下,公立医院规模扩张的势头仍然有增无减。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加上恰逢“十四五”开局,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统筹推进公立医院建设,掀起了新一轮“横征”热潮。

2021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十四五”期间要新增病床位2万张,三甲医院达30家;

河南省要求未来五年新增162所三级公立医院;

苏州市政府宣布,在“十四五”期间,三级医院数量要力争增长50%、增至36家,三甲医院要力争新增10家;

……

尽管一位地方官员强调,政府对于新城区的卫生医疗投入,都是理性的。“毕竟适度规模和管理成本,一定有一个边际成本,它的拐点,是由每个医院自己去掌握,政府的作用在于防止医院规模过于庞大、边际产出效率极低。”但政府如何防止公立医院愈加成为庞然大物,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参考。

为了抑制公立医院举债建设的冲动,2021年8月27日,人社部、财政部、卫健委、医保局、中医药局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规定,自本文印发之日起,对于仍违规新增举借长期债务的公立医院,在该新增长期债务偿还完毕前,严格控制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薪酬增长。由此可见,举借长期债务,将影响医院领导个人的薪酬。

而再看上述案例,假借采购药品向银行贷款,用于建设新院区。最终,上至时任区委副书记、区长,下至时任医院院长都被处分。

DRG/DIP付费叠加多项改革 医院野蛮发展的时代过去了


▲▲▲

医院为了发展,举债扩病床、购置医疗设备、盲目引进项目,以谋求取得竞争优势,但欠债总要还的,过度举债容易深陷债务危机。

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药品集采、新冠疫情影响和冲击之下,医院运行成本大增,而已经板上钉钉的全国范围内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可以说再次给医院“粗放式”管理带上了“笼头”,倒逼医院管理观念必须从“粗放式”向“内涵式发展和精细化管理”转变。

DRG/DIP付费叠加多项改革情况下,倘若公立医院再野蛮发展,举债扩张,经营不善管理不佳的话,容易吃不了兜着走。

而医院过度负债,员工工资待遇势必会受到影响,员工对医院前途预期心理不稳,就有可能导致优秀医护人员流失,反过来影响医院收入,进而加速医院负债,陷入恶性循环……最近,多家医院就因盲目扩张“爆雷”了。比如,河南省商丘市睢县某医院(公立二甲),因新院区建设规模过大,每月需还银行、投资公司资金497万元,季付时需还额达1088万元,自2019年5月开始停发医生护士的绩效、奖金;拖欠基本工资;部分职工的养老、住房公积金长达8年未发放。无奈之下,医护开始了声势浩大的集体讨薪。

改革不断推进,医院管理要讲科学,要重视精细化管理,不宜再盲目过度举债建设!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