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的货币改革,真的都是失败的吗?|袁大头|废两改元|货币|民国|白银

 岚夕归读 2022-05-27 发布于河北
当代人提起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货币经济,基本都是当成笑话讲的。因为民国末年的通货膨胀创造了世界纪录,恶性的通货膨胀创造了很多笑话。
但是,民国的货币政策也并不是完全的一无是处,蒋介石在任期间,其实曾经两次尝试过整顿币值,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币制改革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在1933年,第二次是在1935年。
第一次改革的目的是统一货币,废两改元;第二次改革的目的是发行纸币。
在第一次改革之前,中国人到大街上买东西,还有人带着银子。
在封建社会,银子是中国流通的主要货币。
辛亥革命后,帝制终结,民国成立,政府发行了新的硬币袁大头,但之前的银子依旧流通。
袁大头也是银子做的,但它体积小,携带方便。
银子购物携带不方便,影响百姓生活和市场繁荣。
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实行了单一货币制度,中国依旧在实行“双轨制”,显然跟不上时代潮流。
早在1917年,有关部门就提出废两改元的建议,但是由于战乱频仍、时局动荡,始终没有实现。
1933年,国民政府进行首次币制改革,废用银两,改用银元。
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宣布在全国实施“废两改元”,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全部改用银币,停止银两在市场上流通。
“废两改元”在客观上起到了统一货币、发展经济和便利人民的作用,扩大了中央银行活动的规模和机能。
总之,这次改革还是比较成功的。
我们重点要说的,是国民政府进行的第二次币制改革,即废除银币发行张币(法币)。
关于第二次币制改革,大家的总体评价是失败的,甚至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既然国民政府的第一次改革已经成功,为什么还要进行第二次?
主要还是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基本上实行的是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
这样的好处,就是货币不会大幅度贬值;因为货币就是金子做的,金子本身是有价值的。
而金子的其它用途很小,一般不会出现大幅度贬值,因此黄金常用来做国家储备。
当时中国实行的是银本位制,银子用途很广,很容易受到国际银价的影响。
中国白银储量占世界7%,据世界第五,年产量占世界十分之一。
但是在民国时期,由于技术原因没有探明更没有开采。
在明代中国白银就出现短缺,清朝中晚期,由于鸦片贸易和战争赔款,银子大量外流,更是非常短缺。
所以民国时期,中国银子相当一部分需要进口。
国际银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货币发行。
30年代,由于经济大萧条影响,美国白银价格大跌,以生产、交易白银为主大财团开始对美国政要进行抬高白银价格的游说。
罗斯福总统为了获得大财团的支持,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白银价格的举措。
1933年,美国政府宣布提高白银收购价格。
1934年6月19日又公布购银法案,即提高银价,禁止白银出口,规定美国的金银储备中银占四分之一。
受此影响,国际银价大涨。
国际银价一涨价,外国在华银行闻风而动,大量在中国收购白银,然后出口到国外,牟取暴利。
长此以往,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国内存银量急剧下降,许多银行和中小钱庄因为没有银子而倒闭。
这就造成了通货紧缩,中国币值大大幅度提升,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
没有了银子,老百姓手里没有钱,购买力下降,国内工业产品卖不出去,不得不被迫停产。
1935年6月,全国90多家纱厂中,停工34家,开工不足的14家,减少纱锭产量40%以上。
1934年上海倒闭工商企业516家,1935 年1-10月倒闭企业数量达到1000多家,是上年全年倒闭企业总数的2倍还多。
工厂大量倒闭,税源没了,国家税收急剧减少,造成国库空虚,财政捉襟见肘,社会更加动荡,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
为遏制白银的外流,国民政府于1934年10月开始,开始对银类出口征收高额关税。
国民政府还通过外交途径向罗斯福提出请求,说你们不要再高价购买白银了。
此举虽然一定程度减少了白银出口,但按倒葫芦起了瓢,白银走私现象加剧。
无奈之下,国民政府干脆宣布废除银本位,发行纸币。
当时国际上很多大国都开始发行大额纸币,银币金币只是基本单位。
1931年,英国开始发行大额纸币;美国在1929年就开始发行纸币。
但是用金银造币的时候,国家银行受材料影响,不能乱来。
纸币成本太低,银行想发行多少不受限制,很容易造成通货膨胀,存在极大风险。
一旦这样,国家信用就会崩塌,社会也会出现动荡。
但是币制改革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中央政府能掌控国家资源。
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以稳定国家金融。
对国民政府来说,还可以杜绝各省军阀、私自发行货币,将财政大权收归中央,控制全国经济。
民国时期各省军阀割据一方,把那里当成自己的独立王国,不但截留税收,还发行私自发行钞票;比如东北的奉票、云南的滇票、浙江的广豫票,以及四川以铜带银的川币等。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肥了军阀、苦了中央;有了外患之后,遭殃的还是人民。
因为国家没有军费,不能购买武器。
德国军备多好啊,有多少钱就可以买多少,可惜蒋介石兜里没钱,组建起来的德械师跟正规的德国步兵师装备差距惊人。
因此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希望充实国库,准备抗战。
综上所述,国民党币制改革的重点,就放弃银本位制,不再用银元做货币,用纸币(法币)代替,具体举措如下:
(一)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集中发行钞票,并将其定为法币。
(二)将原来流通的各种银币禁止使用,白银不再流通,所有现银必须兑换为法币。
(三)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但是货币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不是一纸文件就能解决的。
不仅要各省配合,还要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不然国际贸易就不能进行。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美英等国认可了中国的币制改革,中央政府在主币连续改革的基础上,也统一了辅币的标准。
到1936年初,中国货币完成了现代化改革。
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中央银行控制货币发行量,纸币的成本又过低,政府利用这个便利,获取了大量资源,为坚持抗战打下坚实基础。
淞沪会战的时候,日本人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其实这并不是夸海口。
因为中国近代长期军阀混战,中央政府既无钱也无军备,三个月灭亡中国可能性还是有的;结果中国坚持了8年。
为什么会这样,应该说得益于币制改革。
通过改革之后,国民政府拥有了发行纸币的权利,它可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持久抗战。
曾任汪伪政权中储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本村增太郎就说:“中国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1937年之抗战。法币制度实施之后,中国现银集中,国民政府经济力量大增,军费不再缺乏,乃有此次坚强持久之抗战发生。”
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废除白银货币,收归国有,可以到国际市场上大量购买武器装备。
所以说没有币制改革,就不可能有抗日战争的胜利。
从这个意义上讲,币制改革还是成功的。
但是这样做还造成了负面影响,那就是造成通货膨胀。
解放战争时期,这种通胀继续。
国民党政府为了解决战争经费,继续采取通货膨胀政策,任性印钞,造成法币大幅度贬值。
国民党币制改革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国统区面积日益减少,敌占区和解放区面积扩大,日本人又刻意捣乱。
首先是日本在沦陷区禁止使用法币,而各省各战区和共产党根据地又相继发行了货币,甚至于国统区内部也在1942年发行了关金券。
日益增大的法币发行额和日益减小的流通区域,自然会产生通货膨胀。
与此同时,日军为了搞垮国民党,还大打货币战,大量印发“法币”,即造假币,对法币信用造成了沉重打击。
不仅如此,日军在日占区强行以日本发行之货币收兑法币,同时以走私物资套得法币,送往上海兑取国民政府的外汇。
凡此种种,都加剧了法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而主要原因,还是国民党无限制发行法币。
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量是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增加了357倍,达到5千亿元。
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是1937年的4714倍。
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
1943年能买一头黄牛的钱,到了1948年,只能买三分之一火柴。
这时候法币,已经贬值到不如造纸的原料了,
1946年,江南有很多造纸厂开始收购法币进行造纸。
这对国家信用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国民政府的国家信用,彻底坍塌。
1948年之后,国民党再次进行货币改革(不是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
但因为经济崩溃,这样做没有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只是扬汤止沸。
没有经济支撑,什么样的货币改革也是徒劳的。
经过9个月之后,金圆券也成为废纸。
国民政府进行的币制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是货币现代化所必需的。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法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打击了政府信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