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科学家在尿液中发现结直肠癌诊断和转移预测标志物

 鉴益堂 2022-05-27 发布于福建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赵晓航团队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基础医学研究所质谱中心的孙伟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5月刊上发表题为《结直肠癌诊断和转移的非侵袭性尿液蛋白质标志物》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和免疫学技术在尿液中发现了更为灵敏的结直肠癌尿液标志物。

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定量蛋白质组策略分析了健康对照、无转移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结直肠癌以及远端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尿液样本,结果发现随着肿瘤进展,与肿瘤生长、恶性程度和转移相关的蛋白在尿液中含量增加,提示尿液蛋白可以反映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变化。随后对上述鉴定到的尿液蛋白,在82例独立队列中进行了蛋白质组学验证,分别建立了由3个尿液蛋白组成的结直肠癌诊断标志物组合,和由4个尿液蛋白组成的转移风险预测标志物组合。

进一步在434例独立队列样本中进行免疫学方法验证,发现尿液诊断标志物组合与粪便免疫化学检测结果联合使用,可将结直肠癌诊断的灵敏度从60%提高到85%,同时转移风险预测标志物组合可以将血清癌胚抗原的检测灵敏度从58.1%提高到82.9%。此外,通过对993例结直肠癌肿瘤和癌旁组织中的关键蛋白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发现,诊断相关蛋白标志的表达量在肿瘤形成的早期就会显著升高,而且转移相关蛋白表达量高的患者预后更差。

结直肠诊断和转移风险分层标志物的建立

综上所述,该研究发现了结直肠癌早期诊断、转移风险预测的尿液蛋白标志物组合,可以作为目前临床上诊断、筛查方法的有效补充。

该研究历时7年,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等基金资助。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玉琳、基础医学研究所郭正光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赵晓航、基础医学研究所孙伟为共同通讯作者,得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检验科、肝胆外科、介入治疗科和病理科,以及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Sun Y, Guo Z, Liu X, et al. Noninvasive urinary protein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colorectal cancer diagnosis and metastasis. Nat Commun. 2022 May 19;13(1):2757.

责编:陈龙飞

校对:朱晓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