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书里的书卷气 ——没有生命力的书法,是走不远!

 青木森森 2022-05-28 发布于北京

 学习更多健康养生知识



1

图片

祁小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兼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书法类考试招生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图片

我习篆力求写出自己的面貌,书写中有意识地加入行草书的用笔方法,以求增加篆书的书写性和流畅性。

在篆书的学习方面,我主张当从《石鼓文》入手。我以为,通过《石鼓文》能上追三代古文,下启秦汉乃至清人小篆,是习篆的最佳途径。学习《石鼓文》,不仅能出入大小篆之间,还能在字理上解决文字学的困惑,梳理大小篆发展的历史。清代人已经对《石鼓文》等篆书进行了书写性的改造,且形成流派(或曰风格)者非常多,而其中我认为杨沂孙成就最高,功夫也最深。吴大澂、吴昌硕都曾从杨沂孙篆书中得到启发,从而形成自家风格面目。杨氏所作篆书严谨精深,后人可从其篆书的“规矩”获益,再形成自身书法风格。

在技法与取法方面的问题解决之后,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个书法技法与学识关系的问题。许多人都困惑于古人所说的“学艺双馨”“书如其人”,不明白学识怎样被当成是书法水平高低的一个评价标准。一般认为,读书越多所写的字就会越好,相反地就格调低。我认为应分两个方面看待,第一,书法本身是一种有高技术性的门类,在书法技法学习的基础阶段,当以学习、训练技术为主,不可欠缺。只有完成了基本的技法训练之后,接下来我们所说的书法与学识的问题才开始登场。

在第二个层面,学识与书法的关系变得显要起来。读书给人带来了技法训练所不能给予的见识和眼力。学识高的人不会人云亦云,不会贵耳贱目,在坚守自己的时候能够不惧旁人的疑惑和嘲笑。历史上有很多例子都能证明这点,所谓“人书俱老”说的就是这种境界,读书多的人越走越远,因为他们能够有把握审美标准的自信。而且书法作品有书卷之气,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耐人品味。

我一直坚持认为,凡是背离传统,背离中庸和高雅的,随波逐流的、偏激的书法,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走不远的。

文/祁小春 《柳斋论书》

2

图片

▲《醉酒一千日》

69.0cmx45.0cm

图片

▲《欲论须平联》

134.0cmx23.0cmx2

图片

▲《宴城东庄》

68.0cmx69.0cm

图片

▲《文天祥句》

69.0cmx45.0cm

图片

▲《古琴名帖联》

136.0cmx34.0cmx2

图片

▲《境非俗到联》

134.0cmx23.0cmx2

图片

▲《贾至诗》

137.0cmx69.0cm

图片

▲《旧事真成联》

136.0cmx34.0cmx2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