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元明|我不知道风往哪边吹

 新用户3536Meiv 2022-05-28 发布于四川

文|薛元明

吴冠中老先生晚年曾经抛出了很多惊世骇俗的观点,诸如“笔墨等于零”,“美协和画院是一群不下蛋的鸡”等等。说这些话自然有一定的语境或前提,却常常被断章取义。换一个角度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来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不过,老人家的观点从字面上来看,确实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感,也许就是想通过“爆炸性言论”达到吸引众多人关注的目的。如果说此类言论尚有一些即时性背景需要考虑,画坛中很多的“冒泡”则属无厘头之嫌,甚至可以说是无稽之谈,比如曾经流行的“素描是中国画的基础”,后来又改成“中国画的基础不是素描,而是书法”,时间不长,否定的观点又出来了,“中国画的基础不是书法”,让人眼花缭乱。时过境迁来看,发现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不独于此,整个画坛并不鲜见一些听起来特别宏大的言辞,比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就是“正确的废话”,毫无价值可言。

薛元明|我不知道风往哪边吹

米芾《珊瑚帖》

从书画坛乃至整个艺术圈来看,各种所谓的新名词和新观点已泛滥成灾,一些只会“造词”的“砖家”,不甘寂寞,时不时扔出一个观点,让已经很混乱的现实变得更加混乱。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倒会增加很多新问题,一会是“新文人”,一会是“新画派”,一会是“大写意”,一会是“新帖学”,一会是“新碑学”,一会又是造型、构成、唯美、性灵……,层出不穷,然而每次对照作品来看,都是不堪一论,甚至不堪入目。应该说,新名词在界定某个观点时也许会有一定的“划界”作用,使得某些范畴从模糊变得清晰起来,但过多的新名词本身也会造成理解上的空洞、混乱和障碍。原本一个完整、圆融的艺术疆土,因为在各种情况下所发明新词汇而受到分裂与阻断,有时甚至不惜使出浑身解数,故作高深,最终被改造成“错乱的迷宫”,不仅让外行人迷惑其中,即使是画家自身,也会不知所云,甚至不知所终。就像微信圈中“心灵的鸡汤”看太多了,已经不知道怎么过日子,养生的帖子见多了,已经不知道怎么活了。书画坛的新词语和新观点泛滥了,已经不知道怎么拿笔画画了。毋庸讳言,这背后的力量是权力的干预,是利益的扭曲,甚至不是一个人的操纵,而是一群人的作为和不作为。

薛元明|我不知道风往哪边吹

赵之谦牡丹扇面

薛元明|我不知道风往哪边吹

赵之谦手札

即以“中国画的基础不是书法”的观点来看,似乎有道理,细想一下,其实是鸡同鸭讲。书法有书法的要求,绘画有绘画的要求,书法的笔法不同于绘画的笔墨,都是老生常谈。退一步而言,的确不能说“没有书法,就没有中国画”,但可以说,“没有书法,就没有像样的中国画”。书法基础深厚的画家,对笔墨的理解无疑会更加深刻。现在太多的画家不擅长书法,笔下甚至出现弱书、俗书、差书,所以绘画水平始终处于固步自封的状态。当然,中国画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完全因为书法不佳而造成的,但目前很多画家在书法方面的低能,恰恰是存在问题的一个见证。

薛元明|我不知道风往哪边吹

吴昌硕《岁朝清供图》轴

现今很多画家写不好字,是一个摆在眼前的残酷现实。回顾历史中的大画家,很多是书画兼善,甚至是“诗书画印”融会贯通,远的如米芾、八大、赵之谦、吴昌硕,近的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来楚生等人。绘画和书法一旦相得益彰,必定胜过单纯的画家或书家角色,水涨船高,强者更强,现在的大多数情况恰恰相反,弱者更弱,所以负面影响更大。

薛元明|我不知道风往哪边吹

八大山人《题画诗一首》

薛元明|我不知道风往哪边吹

八大山人绘画

简单地一个“书画同源”,远不能解释书画之间的复杂关系,只是一种理解的角度而已。确切地说,应该是“功夫在书外”和“功夫在画外”。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切忌量化、固化。绘画成就的取得,存在各种偶然因素,很多不可言说的部分,甚至不仅仅是书法,像篆刻甚至摄影和设计等,很多看似毫不相关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反而会使得画家在某些方面具备了独特性。简而言之,绘画虽有自身的要求,但要想画好画,不能局限于本体方面的要求,否则只是画匠而不是画家。广而言之,不管从事绘画创作还是书法创作,不能只关注书或画本身,只关注差异性,最终只会造就个人的“狭隘性”,更应该看到共性融通的部分,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薛元明|我不知道风往哪边吹

黄宾虹《江行即景》

话说回来,刻意强调“书法是绘画的基础”或者“书法不是绘画的基础”,都是有问题的,书画到了一定程度,自然融通,无需多言,书家即使画画,至少也会通艺理,反之亦然。正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好比一个正常人,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到了时候,就是自然生发的行为,但对于一个厌食和失眠的人来说,每当吃饭或睡觉来临时,就变成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所以愈加没有胃口和倦意。现在的书法和绘画都存在类似问题,笔墨功夫不过关,有名家而无名作,强调形式、趣味、性灵等各类观点便蜂拥而至,整天嚷嚷一些口号,通过一些花哨而艳丽的名词来忽悠人、蒙人,掩盖自身功夫的不足,这正意味着画家自身的艺术功能在急速退化。实际上,根本不用过多铺排和粉饰,书画真正的核心就是一个“写”字,直探本源,立即就抓住了本质。

薛元明|我不知道风往哪边吹

齐白石手札

绘画和书法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张力。简单地说,两者之间是不确定的。不能贯通的话,只会相互成为累赘,消耗精力,一旦融会,就会彼此促进。怎样才能使得书画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呢?这个命题很大,大而化之地说一下,就是要找到共性的部分,在共性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就像一些人举出吴冠中的例子,认为他直接将西方的“现代构成”拿过来,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但追问一下,为什么是吴冠中而不是其他人呢?因为他在某些方面具有常人无法比拟的灵气和基础,不能只看到表面的成功。再者,更要看到个体的特殊性。绘画和书法都属于个人之事,是非常“内化”的艺术形式,所以说,成功不可以复制。也许确实可以找出极个别的例子,书法基础不好,照样可以从其他途径转入绘画,而且成就不俗。但只是少数个案,不代表大多数人的路径,不能作为普遍真理。

薛元明|我不知道风往哪边吹

来楚生绘画

中国文化是一种多源共生的文化。文化系统中的一切皆息息相关。如是,就需要有一个整体性思维,避免出现“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的情况。对于中国书画,应该回到原生态的理解,不要说什么抽象,也不要说什么造型,更不要说什么形式,“绘画是绘画”。不能总是用惯性思维,思考“绘画是什么”或者“绘画不是什么”等问题,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回到现实来看。绘画存在水平高低之分,但没有体制内外之分,没有所谓的专业和业余之分,更没有学术、非学术之分。呼吁对于“绘画”理解的回归,不仅仅只是一个词汇的回归 ,也是一种清朗简洁的艺术秩序的回归,更是一种艺术尊严的回归,也关涉到艺术本体和艺术本真的回归。

薛元明|我不知道风往哪边吹

来楚生篆刻 曹霸丹青已白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