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阐释人生的三大境界,但他的死因却众说纷纭

 凤凰山居士 2022-05-28 发布于江西

小丽说说史

2022-04-16 10:07

引言

清末明初中国文坛群英荟萃,众多学者为中国文化瑰宝留下了无尽的宝藏,王国维就是其中一名代表。他的代表作《人间词话》可谓是家喻户晓,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人间词话》讲述了人生的三大境界。

王国维出生于1877年,深受父亲王乃誉的影响,所以从小聪明好学,早年追求新学,接触了大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并在190012月赴日本东京求学,先后任教于南通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学堂等。1924年王国维受胡适,顾颉刚等人推荐。

担任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老师,主要讲授古史、尚书等课程。课余从事水经注校刊,和蒙古史、元史的探究,他的学术成果硕果累累。对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以及地理都有所研究,都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广受海外学者推崇。

王国维从事文史教学数十载。最早运用西方思想观念,剖析中国古典文学的鼻祖,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他的两部文学著作《人间词》与《人间词话》都广受推崇。

这两部作品着笔于展现个人命运的迂回曲折,是对生命和灵魂的拷问,对后人有重大的启迪意义。那么如何看待王国维所说的人生的三重境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文笔斐然的国学大师跳水自杀?各界文学家如何评价王国维呢?

一、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的三重境界,出自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第26话。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历来有众多解读,而实际上,王国维提出的三重境界是有对象的,指的是成大事者成大学问者。也就是说,它是指学业、事业攀登路径上的三重境界,是取得成就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所谓成大事者,大学问者,早就在事业学问上已经超过一般人了。所以,起手的第一境界便是与众不同。句子出自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独上高楼,说明学问者达到了一定的认识高度,这种状态已经远远甩开了普通大众,望尽天涯路,因为视觉高出常人,发现了知识如海。

产生了远大理想。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产生了个人的迷茫。这种迷茫是认识到知识、学问、人生可以达到的高度。却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从这种无力感中解脱出来的疑惑。这种迷茫是基于对世界、对自己的冷静认知。在这一境界中,学者如天地苍茫般的学问,充满了无力感。

而那些到处宣扬自己的才华,自得于半桶水学问的人,是感受不到这种知识的压迫感的。第二阶段是苦心钻研学问的状态。也是为事业拼搏思考的状态。句子出自于柳永的《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认识到世界的广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浅薄,于是奋力追求,尽力所能,为了破除迷茫而孜孜以求。身心为之疲惫,却不悔知识带来的精神愉悦感,让人忘记在求学过程中的疲惫。让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憔悴余生,满足于心。在孜孜不倦、舍生忘死的追求下。终于达到了学问和事业的另一个阶段。

第三重境界出自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长年累月的辛苦追寻下,终于实现了自我认知的突破。达到一个阶段性的成长,但是这个阶段也并非是最终阶段。有种类似于顿悟的感觉。不过是在长期的努力下,终于在博大的知识海洋中发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而已。

经过了如此漫长痛苦的三个境界。也只是刚刚知道,我该干什么呢?以后的方向,以后的求知,从这一刻走上了合乎求学者和求业者的正途,学问之路越走越宽。这是悟道的释然,是对目标的确认,是追求目标的开始。三境界真正可贵,在于思考。无论是成就事业还是成就学问,都应该确定自己的目标

明白自己未来真正的方向。成就自己的人生。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第三境界,并非事业和学业的最高成就,而仅仅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发现了自己要追求的层面到底在哪里,找到宝藏的方向以此找到宝藏。同样,这更让人欣喜,因为那个正确的方向,后面是无尽的宝藏和希望。

孔子说,40而不惑。大致相当于第三个境界,一个人达到了中年,对未来有了明确的方向,而并非真正成就。而不惑之前的迷茫、刻苦、追求大概相当于前两层境界。这些阶段都是由漫长甚至痛苦的过程换来的豁然开朗。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50而知天命,到了50,也许在认知上能够更进一步。但还只是也许。对人生的领悟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

这三种境界,在哪里都可以用,但是有一点,第一层境界的起点就是很高了,而最后一层,才是真知或者正确方向的起点。即使到了这层境界,未来不过刚刚敞开大门。所以,王国维的这三重境界,只是人生、学问、事业中间比较关键的点,一个思想转换过程,而并不是整个人生。

二、死亡之谜

关于王国维自杀之谜,也是众说纷坛,有人说他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有人说他是被逼无奈。有人说是因为生意亏损而投湖自尽,这样的说法,陈寅恪一个都不认可,他认为王国维之死另有原因。

那是一个下午,王国维骑着车到颐和园附近之后到了鱼藻轩。他在湖边抽了一根烟,然后开始默默地思考人生,随后纵身跳向湖边。鱼藻轩的湖水非常浅在他被救起来的时候,内衣都还是干的因此他不是淹死的,而是被淤泥阻塞,窒息而亡。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求死意志坚定是什么让他一心求死呢?

陈寅恪在1929年为了纪念投湖自尽的王国维,立下一个碑文他认为,当一种文化衰落的时候,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然感到痛苦,而且文化程度越高,痛苦就越深,如果达到极致的痛苦,就只好自杀,以求心安。

三、文学界对王国维的评价

老实的像一只火腿。这是鲁迅先生对王国维的评价。王国维不仅仅在为人方面较王国维老实,而且在做学问方面也是十分的严谨,从不马虎大意。1917年,蔡元培成为北大校长,他想让王国维去北大任教,王国维一开始是拒绝的,经历一番波折后。最终还是同意了。

几年后,清华大学筹建国学研究院,胡适推荐了一批导师名单,其中就包括王国维。面临清华的邀请,王国维一开始也是拒绝的,但经过曹云祥、胡适、吴宓等人三番五次地邀请。最终,他还是答应了。王国维上课从不迟到,从不早退,上完课就走。有一次,王国维在讲尚书时。当堂告诉学生,这个地方我不懂。可当他讲到研究有素的问题时,他则说,我的研究成果是无可争议的。

这种有一说一求实认真的态度,让学生们非常佩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治学的三种境界。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了。他写道,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也就是以上说的三种境界。

这三种境界,意味深长,仔细体会其中的含义。他在描述一个人的三种状态,迷茫、追求和成功。这三种状态是一种递进的关系,有人迷茫一生。有人忙忙碌碌,最终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罗曼罗兰说过,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王国维确实看透了生活的真相。但是她却在50岁那年投湖而去。留给无数人猜想

结语:

王国维是成就卓越的全才学术巨子。也是中西文化融合于一身的一代国学大师。他所撰写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是中国评论史上公认的开创局面的杰作。他的《宋元戏曲》一书是中国戏曲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还是甲骨文,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历史文献的已出土资料采用密切参证的治史方法以及两种证据法。这些方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推崇。他是集文学、历史学及考古哲学,美学为一体的。他为后人留下的著述有62种批校的古籍。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文学城堡上灿烂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发前人未所能发,言腐儒所不敢言。

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对诸多词人作品的精准点评,百年来一直被许多人。是做研判的标准。三境界是每个人一生中爱情、仕途、财运几乎都要经历的三个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