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鹰扬 | 过了这一关,可以让我们一直保持内心的愉悦

 wsryi 2022-05-28 发布于山东

编者按

杨澄甫前辈的《太极拳十要》是太极拳练习者需要遵循的要领,从身法结构、身法应用到人体气机,解释得非常的详细、深入。有关于“含胸拔背”这个要领,很多人会误解,钟鹰扬老师从中医的角度,详细分享了其与人体气脉的关系,还特别提到了如何才能开心。以下文字整理自针对自道精舍太极、桩道学员的分享内容:《太极拳十要》和健康(三)。


在我多年学习武术和中医的生涯中,有一件事情直到现在让我还是觉得非常神奇,就是武术和中医的哲学跟人生的哲学是完全契合的,没有半点违背,这也是一直让我希望更深入去探索的动力。

怪不得在《黄帝内经 素问·举痛论》里写到:“黄帝问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意思是说:若能善于观察天地变化规律,必然也能从人体里找到此规律;善读历史的人,可以鉴古通今;而清晰明白身心运作的人,必然先能从自己身上感受到,再作出总结,得到满足后所有疑团得以冰释。这样才算是一个明白人,所谓“知人者哲,自知者明。”

如在生活中,提起一件事往往比放下一件事情要简单得多。我们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武侠小说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如果想要金盆洗手,离开江湖,比进入江湖要难上好几倍。同样放在练功中,做到虚灵顶劲比较简单,但是真的要做到放松很难。按照太极拳的要求,更是要做到完全松干净,才能气沉丹田。

《太极拳十要》的顺序很重要,为什么前辈不把松腰、沉肩坠肘放在第一位,而要把虚灵顶劲放到第一位是有原因的(请参考:虚灵顶劲,阳性的力量|《太极拳十要》和健康。王宗岳在《太极拳论》里其实只讲了两个要点,先是“虚灵顶劲”,然后“气沉丹田”。但杨澄甫把《太极拳论》的身法道理铺开来讲,把它更深化了。我们后人才能从中领悟到其中的涵义。

《太极拳十要》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这里值得注意一点,要放下是有前提的。你拎不起来,也不可能沉得下去。我观察到好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他根本就没有体验过怎样拎起来,而只是一味注重放松,最后导致整个人是软而无力的,这种是不可取的。我们都会建议在生活中要学会放下,但其实大部分人压根儿就从来没有提起和担当过事情,何来放下呢?

所以一定要先有一个虚灵顶劲的感受。比如我现在坐在凳子上,整个人提拔起来,身体是直的,但是挺而不僵。臀部坐在板凳上面,但却不压死,是轻灵的。站着的时候,脚底板也有一个轻灵的感受,你就知道自己做对了。这是最健康和合理的姿势。

在古今诸多阐述生命的论著中提到,假使身体经脉能中正,尤其是头顶百会穴至会阴穴这一段(中国人也称为冲脉,印度瑜伽叫中脉),若此经脉中正的话,可达至“气入中脉”,产生极大的力量。

这一股中正的能量可以把身体里面负面的能量完全净化,包括身体的浊气和邪气,以及心理因素造成的负面情绪等等。我还记得多年前我太极拳师父把此心法传给我以后,我经常找人去尝试,熟练后随时可以把对方给我的压力化掉,相互切磋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我也尝试在生活中保持这一种状态,既中正且放松,许多负能量就此被化掉,变得无影无踪。

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再次强调中正的力量后,现在开始探索如何拥有放松和放下的能力。

要让能量往下走,首先要过胸口这一关。其中的要诀是要含胸拔背。含胸是针对挺胸而言的。不管练何种功法,胸最忌挺出。从人体的气机层面来讲,胸一挺,后背就僵住了,挺胸会影响到脊柱的中正。但也不能窝胸,不然脊柱也会弯。所以无论是过度挺胸或者窝胸,气都会堵在胸口,导致人体上重下轻,不利于气的沉降,必须要调到恰到好处。

比如我们看手机,正常地坐在凳子上,做到虚灵顶劲和含胸拔背。整个人就会觉得很均衡很舒服。如果人是窝着的话,头往前倾,会感觉脖子和背部马上就紧张起来。这是因为姿势不正,导致肩背局部承受了巨大压力。

有太极拳前辈曾经提到,含胸拔背更好的形容词为舒胸顺背。这很有道理。胸部要让它舒展开来,像雄鹰展翅,但切记不能挺胸。胸部舒展后,背自然也就能够挺拔了,所以“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胸部松开以后,会感觉前面的空间特别开阔舒展,如同站在一望无垠的海边。按照瑜伽关于脉轮的理论,这是心轮开始得以打开的表现。在心轮这一处体会到“脉解心开”,就像莲花盛开一样,整个气脉都打开了。气顺了,脉就能解,心就开了。所以我们把高兴称为“开心”,就是这样来的。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心轮堵塞的人,不开心的时候多。我们一般只知道从外面寻找快乐,而不能从内心中让真正的快乐生起。心轮打开的人能够长久保持这一钟感受,随时安住当下,随遇而安。

南怀瑾老师在书里写到,身体气脉不通,却谈自己有高级的生命领悟,绝无是处。因为自己有这样的体悟,看别人也特别简单,有没有修养功夫,一看就知道。我也经常给学员看一些太极拳前辈的照片,作为对比。谁有功夫,谁没有功夫,一目了然。


杨澄甫前辈早年拳照(胸略有点挺)

杨澄甫前辈晚年拳照(含胸拔背)

说实话,我们每个人本身都有着很大的潜能,生命中具备无限的力量和智慧。气脉通了,等于让潜伏的力量爆发出来。我们在遇到困难过不去的时候,这时候往往气脉也是闭住的。如果气脉能够敞开,压力就自然地转化掉,且不留痕迹。这就是平时要修行的原因,遇到困难时,临急抱佛脚用处不大。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这里大家注意,我们之前讲的轻灵不是轻浮。虚灵顶劲可以带给我们轻灵的感受,浮起则是一种不稳的状态,容易东歪西倒,因为下盘不稳定。学过中医道理就知道,不懂得放松,气机上浮,下焦的元气会逐渐被掏空,人也会浮躁不安,还会胡思乱想。现在很多精神方面的问题,也是因为胡思乱想。原因是当人过度紧张后所引起的,没有方法让自己放松下来。我们非常缺乏这样的一种训练。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够做到含胸,气会顺着背部而上。前面调好了,也有利于后面,背部调好了,有利于前面。像太极图里所表达一样,两条鱼不断循环往复地运作,相辅相成。两者是齐头并进的,缺一不可。

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含胸做到了,拔背也随之做到了。当我们要用一个力量出来的时候,这个力量就不会留滞于局部,而是一个整体的力量,发力时可以体会到背部也是力量的源头。手部做动作时,脊柱也会参与在里面。这个力量就变得更大、更加的整体了。武术里有一个拳种叫通背拳,讲究发力的时候力量从背部出来,这是一种非常通透的发力的方法。

力由脊发。所以当身体结构调整到合理以后,力量就是可以从背部发出来的,不只是打拳,做任何事情都一样,整个身体要参与其中。

如此去练习,可以让我们的能量变得越来越大,力量可以一直往上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