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贫血性疾病中医证型与血象、骨髓象的关系初探

 新用户0893HZZX 2022-05-28 发布于湖南

贫血性疾病脾肾辨证体系构建的探索文章,已发表在《疑难病杂志》

贫血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可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及儿科等各科的多种疾病。中医药在改善贫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但贫血的中医辨证缺乏规范。李达1】等通过对大样本贫血性疾病中医症候聚类分析,确立了贫血性疾病中医辨证的脾肾相关性及基本中医证型。为了探讨血象、骨髓象等微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进一步构建贫血性疾病的脾肾辨证体系,本文收集了广东省中医院2006年10月~2009年1月经门诊及病房确诊为贫血的5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李慧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病例来自于广东省中医院2006年10月~2009年1月收治的贫血性疾病患者,样本含量573例。其中男316例,女257例,男女比例约为1.23:1,中位年龄60岁,平均年龄56.99岁,平均病程23.8月,中位病程9月,其中276例无合并症,占48.2%,297例有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占51.8%。其中80.6%的病例来源于血液科病房,其次是肿瘤科,40例,占7%;肾内科22例,占3.8%。

1.1.1纳入标准:符合本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张之南主编(2007年)《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贫血”的国内诊断标准2】。病例资料完善,就诊前未正规应用治疗贫血的药物,未参加其它临床试验或研究。

1.1.2排除标准: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心脑血管疾病及精神病患者,依从性差者。

1.1.3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3】“气血亏虚”“脾虚”“脾虚痰湿证”“脾肾两虚证”“脾虚血亏”“肾气虚”“肾虚髓亏证”“肾精亏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等的标准。参照文献1】辨证分为六型:脾虚血亏型158例,肾虚髓亏型32例,脾肾亏虚型75例,脾虚痰湿型126例,肾虚血瘀型31例,脾肾亏虚,痰瘀互结型151例。

1.2研究方法 采集研究对象就诊或入院当天四诊资料,并详细记录所有病例的治疗前血象,完善骨髓穿刺的病例(370例),详细记录骨髓象。血象包括红细胞形态、贫血程度(血红蛋白的变化)、单系或多系变化。骨髓象包括骨髓增生类型、增生程度、病态造血等。根据有核细胞占全部细胞百分率将骨髓增生程度分为5个等级:①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白血病,尤其是慢粒。②增生明显活跃:反映骨髓造血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白血病等。③增生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见于正常人骨髓象。④增生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障、骨髓纤维化等。⑤增生明显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见于急性型再障、骨髓坏死等。根据骨髓增生情况可以将贫血分为增生性贫血及增生不良性贫血。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贫血性疾病中医证型与微观指标关系采用频数分析法、非参数分析、方差分析等。

2.结果

2.1中医证型与细胞形态关系:根据表1所示,脾虚血亏病例的贫血形态以正细胞和小细胞为主;其余贫血证型以正细胞贫血为主,分别占68.8%53.3%65.1%83.9%62.3%57.4%。各中医证型细胞形态间有统计学差异。

1中医证型与贫血类型(细胞形态)  [ 例(%)]

中医证型

例数

大细胞

正细胞

小细胞

脾虚血亏

158

2616.5

6541.1

67(42.4)

肾虚髓亏

32

618.8

2268.7

4(12.5)

脾肾亏虚

75

1013.3

4053.4

25(33.3)

脾虚痰湿

126

1310.3

8265.1

31(24.6)

肾虚血瘀

31

26.5

2683.8

3(9.7)

脾肾亏虚,痰瘀互结

151

3019.9

9462.2

2717.9

P=0.000X2=54.655

2.2 中医证型与外周血象变化的关系:根据表2所示,红系减少以脾虚血亏、脾肾亏虚型为主;两系减少以脾虚血亏、脾肾亏虚,痰瘀互结、脾虚痰湿为主;三系异常以脾肾亏虚,痰瘀互结、肾虚髓亏、肾虚血瘀比例偏高。可见单纯红系异常及两系异常者,以脾虚类证型为主;而三系异常以肾虚类证型为主。

2中医证型与外周血象变化   [例(%]

中医证型

例数

红系异常(单系)

两系异常

三系异常

脾虚血亏

158

3622.8

7044.3

5232.9

肾虚髓亏

32

1134.4

721.8

1443.8

脾肾亏虚

75

3445.3

1824

2330.7

脾虚痰湿

126

2620.6

5039.7

5039.7

肾虚血瘀

31

825.8

1032.3

1341.9

脾肾亏虚,痰瘀互结

151

1811.9

5939.1

7449

P=0.000, X2=45.663

2.3中医证型与贫血程度的关系:表3示脾虚血亏型以中重度贫血为主;肾虚髓亏、肾虚血瘀以轻中度贫血为主;脾肾亏虚、脾虚痰湿、脾肾亏虚,痰瘀互结以中度贫血居半,轻度、重度各占四分之一左右。各型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极重度、重度贫血以脾虚血亏、脾虚痰湿、脾肾亏虚,痰瘀互结三型多见,脾虚类证型为主。各中医证型贫血程度间有统计学差异。

4示脾虚血亏型血红蛋白计数最低,肾虚血瘀型最高;最低的两型依次是脾虚血亏、脾虚痰湿、脾肾亏虚,痰瘀互结,三型均有脾虚;最高的三型依次为肾虚血瘀、肾虚髓亏、脾肾亏虚,三型均有肾虚。

3中医证型与贫血程度   [例(%]

中医证型

例数

极重度Hb<30g/L

重度Hb30-60g/L

中度

Hb60-90g/L

轻度

Hb>90g/L

脾虚血亏

158

21.3

6239.2

6339.9

3119.6

肾虚髓亏

32

00

515.6

1753.1

1031.3

脾肾亏虚

75

00

1925.3

3850.7

1824

脾虚痰湿

126

21.6

3225.4

6854

2419

肾虚血瘀

31

00

26.4

1858.1

1135.5

脾肾亏虚,痰瘀互结

151

00

3724.5

7952.3

3523.2

P=0.000X2=61.652

4中医证型与血红蛋白关系(g/l)

中医证型

例数

血红蛋白

CI(95%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脾虚血亏

158

69.36±20.58

66.13

72.60

肾虚髓亏

32

79.80±19.67

72.71

86.89

脾肾亏虚

75

77.46±19.17

73.05

81.87

脾虚痰湿

126

72.89±20.47

69.28

76.50

肾虚血瘀

31

85.78±17.21

79.47

92.09

脾肾亏虚,痰瘀互结

151

75.11±19.65

71.95

78.27

P=0.000, F=5.039

2.4 中医证型与骨髓增生类型关系:573例研究对象中,370例完善骨髓细胞学检查。根据表5所示,除肾虚髓亏型,其余证型以增生性贫血为主,其中以脾虚血亏、脾虚痰湿、脾肾亏虚,痰瘀互结等脾虚类证型为主;增生不良性贫血中以肾虚髓亏、脾肾亏虚、肾虚血瘀三型为主,均有肾虚,与“肾主骨生髓”有关,骨髓源于肾中精气,肾亏则髓乏。

5中医证型与骨髓增生类型   [例(%]

中医证型

例数

增生性贫血

增生不良性贫血

脾虚血亏

99

9292.9

77.1)

肾虚髓亏

12

541.7

758.3

脾肾亏虚

31

2271

929

脾虚痰湿

83

7489.2

910.8

肾虚血瘀

19

1578.9

421.1

脾肾亏虚,痰瘀互结

126

10784.9

1915.1

合计

370

31585.1

5514.9

2.5中医类型与骨髓增生度关系:根据表6所示,脾虚血亏、脾虚痰湿、脾肾亏虚,痰瘀互结型以骨髓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为主,以脾虚类证型为主。骨髓增生减低主要见于肾虚髓亏、肾虚血瘀、脾肾亏虚型三型,其中肾虚髓亏型尤甚。

6中医证型与骨髓增生度关系[例(%]

中医证型

例数

极度活跃

明显活跃

活跃

减低

极度减低

脾虚血亏

99

20(20.2)

58(58.6)

14(14.1)

6(6.1)

1(1.0)

肾虚髓亏

12

1(8.3)

0(0)

433.4)

6(50)

1(8.3)

脾肾亏虚

31

5(16.1)

7(22.6)

10(32.3)

8(25.8)

1(3.2)

脾虚痰湿

83

28(33.7)

2226.6)

24(28.9)

8(9.6)

1(1.2)

肾虚血瘀

19

315.7)

8(42.1)

4(21.1)

4(21.1)

0(0)

脾肾亏虚,痰瘀互结

126

30(23.8)

45(35.7)

32(25.4)

14(11.1)

5(4)

2.6中医证型与骨髓病态造血关系:7所示,病态造血主要见于肾虚血瘀、脾肾亏虚、脾肾亏虚,痰瘀互结证型,以肾虚类证型为主。

7中医证型与病态造血%

中医证型

例数

红系

粒系

巨核系

脾虚血亏

99

96(97)

0(0)

3(3)

0(0)

肾虚髓亏

12

12(100)

0(0)

0(0)

0(*0)

脾肾亏虚

31

25(80.6)

0(0)

6(19.4)

0(0)

脾虚痰湿

83

75(90.4)

1(1.2)

7(8.4)

0(0)

肾虚血瘀

19

14(73.7)

0(0)

5(26.3)

0(0)

脾肾亏虚,痰瘀互结

126

108(85.7)

4(3.2)

13(10.3)

1(0.8)

讨论

贫血性疾病属于中医虚劳范畴,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明确了血劳、髓劳病名4】。血劳指因先后天亏损,血液生化不足,或因失血、溶血等耗伤血液,以致营血亏少,脏腑失其濡养。以面白舌淡,眩晕心悸,血红细胞少,血红蛋白量低为主要表现的劳病类疾病。髓劳是指因先后天不足,精血生化无源,或因有毒药物及理化因素伤正,邪毒瘀阻,新血不生。以出血,血亏,全血细胞减少,易染邪毒为主要表现的劳病类疾病。贫血从现代医学角度,按病理生理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周源性贫血疾病,包括因外周丢失过多、破坏过多或造血原料不足等因素而致的贫血,如营养不良性贫血、慢性病贫血、继发性贫血、多数慢性溶血性贫血等,此类疾病非骨髓造血异常所致4】;另一类是骨髓源性贫血疾病,包括骨髓增生减低及骨髓无效造血所致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等5】李达7】对常见贫血性疾病,提出“两分法”命名:即外周性贫血疾病总以“血劳”冠之,而骨髓性贫血疾病以“髓劳”冠之,总属虚劳病类范畴,并通过对573例贫血性疾病的脾肾类证辨证分析1】,发现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确立血劳从脾论治,髓劳需脾肾兼顾,并辅以活血化痰的论治原则。

笔者通过对573例贫血性疾病的中医证型与微观指标相关性研究,发现二者之间规律,为规范贫血性疾病中医辨证,构建贫血性疾病脾肾辨证体系提供依据。

中医证型与血象的关系中,脾虚血亏型以小细胞及正细胞贫血为主,其余证型以正细胞贫血为主。这与缺铁性贫血(IDA)多从脾论治相符。张秋桂[8]研究260例缺铁性贫血血象变化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红细胞平均体积)减少,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和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符合诊断IDA的病例分别为88.8%,85.4%和86.9%。滕瑛钰[9]认为缺铁性贫血与脾密切相关,以健脾补血法治疗该病,总有效率92.1%

“血之化在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不化,气血乏源,而肾精充盛,骨髓造血功能正常,故常常累及单系(红细胞系统)。单纯红系减少以脾虚血亏、脾肾亏虚型为主;两系减少以脾虚血亏、脾肾亏虚,痰瘀互结、脾虚痰湿为主,可见单纯红系异常及两系异常者,多为脾虚类证型;且脾虚类证型骨髓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血之源在肾”,“肾主骨生髓”,肾虚髓枯,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故血细胞各系均有变化,骨髓象表现为增生减低或异常克隆,故三系异常多见于肾虚类证型。骨髓增生减低主要见于肾虚髓亏、肾虚血瘀、脾肾亏虚型三型,其中肾虚髓亏型尤甚。骨髓病态造血亦多见于肾虚类证型为主。

通过中医证型与微观指标的分析显示,脾虚类证型多表现小细胞及正细胞贫血,以单系或两系减少为主,骨髓增生活跃。肾虚类证型骨髓增生不良,多以三系减少为主,正细胞贫血为主。脾虚类证型病位浅,病情轻,预后好。肾虚类证型病位深,病情重,多虚实夹杂。治疗需加强补肾填精益髓,并佐以活血化痰之法。

而中医证型与贫血程度的关系中,脾虚血亏型贫血程度最重为69.36±20.58g/L;肾虚血瘀型最高为85.78±17.21g/L。上述分析结果似乎与中医医理及西医认识均不符,为何肾虚贫血程度较脾虚轻?为何累积骨髓造血的反而贫血程度轻?这与疾病重视程度及病例来源有关。脾虚类贫血多表现为单系改变,以贫血为主,无其他不适,难以引起重视并积极、及时的治疗。而肾虚类贫血多表现两系、三系异常,容易出血、感染,易发现,并引起重视,及时就诊及治疗。且病例80.6%来源于病房,病房的病人多为恶性血液肿瘤病人,可扩大门诊及非血液专科贫血病例收集数量进一步研究。

通过本次研究,初步证实了不同证型贫血与血象、骨髓象的相关性,发现了脾虚类、肾虚类证型与微观指标之间的一定规律,为今后贫血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一定依据,也为中西医辨病辨证结合治疗贫血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达,李慧,李琤等.573例贫血性疾病脾肾类证辨证属性及其相关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8-10

[2]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2002:385-38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10

[5]Feng CSNg MHSzeto RSet a1Bone marrow findings in lupus patient with pancytopeniaPathology1991 235-7

[6]Young NSAplastic anemia and related bone marrow failure syndromesInGoldman LBennett JCeds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1 st edPhiladelphiaWB Saunder Company2000848-853

[7]李达.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规范化探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0):1105-1107

[8]张秋桂.260例成人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病因分析.实用全科医学,2007,5(l):11-12.

[9]滕瑛钰.健脾补血法治疗缺铁性贫血.中国实用医药,2012,7(28):153-15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