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四军历任首长——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7)

 兰州家长 2022-05-29 发布于甘肃
文章图片1

1937年8月下旬,舒同调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9月上旬,随八路军总部向关中东进。9月下旬,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到总部,舒同备受鼓舞。之后,八路军总部派出以舒同和青年科长王家槐等几个干部组成的“战地工作团”,前往定襄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舒同等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发动群众工作,定襄青年很快就掀起参军热潮。“拿起武器,保卫家乡”口号,逐渐成为群众自觉的要求和行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吸收了1000多名进步青年加入了八路军。舒同等人从太原八路军办事处主任程子华那里争取了300支仿日造“三八式”步枪,发给刚组建的新兵团。后来,这支部队编成晋察冀军区二分区六团,归赵尔陆领导。舒同和王宗槐等率领的“战地工作团”,发动群众,组织武装的工作,为后来在晋察冀西部地区创造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章图片2

10月下旬,八路军总部决定由聂荣臻留守五台山,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并调舒同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加强干部力量。11月17日,根据中共北方局关于立即筹备建立晋察冀边区政府,并准备公开军区司令部的指示,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石嘴普济寺正式宣告成立。在普济寺召开一个小型庆祝会,聂荣臻宣布了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

晋察冀军区刚成立不久,根据地发生了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家也抄了的事件。阎锡山闻听大发雷霆,电令山西第一行政公署主任兼五台县县长宋劭文调查处理,并向八路军提出抗议。宋劭文找到聂荣臻,通报事件经过,原来是八路军民运工作人员带着区里干部将阎锡山河边村的家抄了。聂荣臻极为生气,严厉批评民运工作负责人,并给予撤职处分。聂荣臻认识到红军虽然改变为八路军了,但是不少人的思想还没有从土地革命时期的思想转变过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聂荣臻立即通知舒同,指示要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育,说:“通知他们立即停止这种盲目的做法,否则将会削弱抗日营垒的社会基础,扩大敌人的力量,使我们吃大亏。适应新的历史条件,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以及一切赞成抗日的各阶级、各阶层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是当务之急。告诉那些头脑发热帮倒忙的同志们:不管是地主还是富农,只要他愿意抗日,我们都要团结。”舒同立即部署展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教育,纠正地方工作中不利于抗日统一战线的“左”倾错误。原先摩拳擦掌的人受到教育后闻过即改,抄家游斗土豪的行为被及时制止。而原先疑虑重重,甚至想逃亡敌占区的地主富农也纷纷表示愿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抗日。

随着根据地的创建,部队的扩充和发展,新建单位的成立,干部奇缺。聂荣臻和舒同对干部非常重视,亲自关心干部的配备和培训工作,以解决干部奇缺问题。晋察冀军区决定成立晋察冀军政干校,由孙毅任校长,郑维山任主任教员。干校于12月在阜平开学,共办了三期,为部队培训基层军政干部1600余人,大部分学员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所属军分区部队和冀中军区部队,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和晋察冀边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晋察冀军区还成立了军区教导团,下辖三个营九个连,负责将部队输送的优秀战士培养成初级干部。晋察冀军区各部门还举办各种专业训练班,训练骨干。

文章图片3

1937年底,晋察冀军区部队迅速发展壮大到两万多人。这些短时间组建起来的队伍,由于新成员大量涌入,致使纪律涣散,各种不良倾向时有发生。晋察冀军区进行了组织、纪律、作风的整顿和教育训练。特别是鉴于多数部队的基层连队没有党的支部,不少连队甚至没有党员的状况,于12月25日召开晋察冀军区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聂荣臻主持会议,着重研究解决部队大发展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强调建立党的组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舒同对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党的建设工作特别重视。舒同要求在残酷斗争环境下,更要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对出身好、政治历史清楚的同志,由一名正式党员介绍,经3个月候补期就可以了;但对担任过伪职连以上人员,或地主出身的同志入党,需3名正式党员介绍,经军区党务委员会批准,候补期需要一年。这在当时,对保证党组织的纯洁是必要的。另外,还在部队建立人民军队的各种传统制度。晋察冀军区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在各部队得到贯彻执行,增强了部队的组织纪律,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1939年,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又在唐县上围子召开政治工作会议,主要研究开展政治整军问题,舒同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决定在全区部队开展政治整军,建立健全党的各种生活制度、会议制度,开展争当模范党员、模范干部活动。

这年12月中旬,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在阜平城南关文娴街赵家大院后院的三间北房创办《抗敌报》,舒同兼任社长,沙飞任副社长,舒同题写了《抗敌报》报头。舒同与阜平县“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王平商议,将阜平县办的《抗敌》铅印小报以及人员移交政治部。部队抽调两名战士,县里提供一台石印机,并以每月大洋6元租用竹兴书局一台石印机及两名技工,组成“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石印组”,专门负责印刷《抗敌报》。擅长摄影的沙飞从未编过报纸,但他尽最大努力,组织编辑组稿和编辑,每篇稿件都由聂荣臻和舒同审查。舒同对沙飞非常信任。《抗敌报》创刊时为三日刊,由于纸张紧张,只能用黄毛边纸石印,四开单面两个版。每期发行1500份,依靠军邮和地方抗日动员委员会沿村转送。第二十五期以后,随着军区的扩展,报纸发行更加广泛。不仅畅行于四大铁路干线之间的军区中心地带,而且深入到平汉铁路东的游击区中,冀中平原也有广大的读者。纪念《抗敌报》创刊第五十期时,舒同挥笔题词:“凿山开路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边区抗敌的文化武器,中华民族解放的象征。”1938年4月,《抗敌报》从军区政治部划出,改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由邓拓任报社主任兼总编辑。1940年11月,《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到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6月,《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边区的《人民日报》合并,在石家庄出版《人民日报》。1949年1月,迁往北平出版,并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即今天的《人民日报》,成为《人民日报》最早的源头之一。

文章图片4

在舒同的主持下,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创刊了《抗敌副刊》,后改为《抗敌三日刊》,成为边区子弟兵成长、发展、壮大的剪影,组织指导边区部队战斗的有力武器。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考察晋察冀边区时,称赞“其通俗、新颖、活泼,为各报之冠”。同时,舒同领导创办了抗敌剧社,以文艺作为武器,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子弟兵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