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日宏:漫话左云端午节

 白羊文艺 2022-05-30 发布于辽宁

   








漫话左云端午节


   李日宏


开篇语: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那么,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左云,又有着怎样的风土人情呢?
男解说:左云,以历史悠久与宏伟壮丽而著称。要问晋北历史之名城,就看白羊左云之底蕴。要问美味饮食之荟萃,左云小杂粮是首选。左云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同时也有着众多的民俗传承,是一个探究中国晋北历史,游览古迹,感受中国北方传统文化的好地方。
左云,这个千年古地正是因为自古胡汉杂糅,居内外长城之间,处农牧交错之带,座族群融合之域,才形成了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简约大气的独特民俗文化、节日饮食文化。
女解说:这不,马上又到了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了,左云的端午节(民间俗称单dan五)虽然看不到'龙舟下水喜洋洋’的场景,但既有挂香囊(民间俗称促促)、插艾草的习俗,也有门上贴公鸡剪纸门神的传统。
同期声(民俗学者):端午节是我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关于此节的由来各地说法不一,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阳节。








男解说:端午节前几天,人们就用红纸剪成公鸡,各色纸叠成的“符”,意为“避邪”。旧时都是自家剪裁,现在都在市场上购买。一般造型为大红公鸡,以黄彩纸作底衬,口叼虫子,脚踩花轮,昂首挺胸,英姿勃勃,给人以威严之感,说可以辟五毒趋吉祥。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初五这天拂晓,人们还要在日出前到野外采艾。民间认为这天早上的艾具有驱邪避疫之功,故人们采来艾后,女孩子们将之戴在头上,全家人等还要用艾煮水洗头洗身,以去污驱邪。
女解说:各家女人们在端午最忙。在端午前几日,女人们就要用五色线搓成花线绳(称“五色绳”),从初一起就给全家人戴在手腕与脚腕上(意为防虫蛇咬),或悬于门首,特别是家有小孩的,特别隆重,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谓之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孩子们背上要背符块,是取其谐音“背上符有人扶”。女孩子们佩戴香包,包内一般装有一种叫兰香草的花,既有香味也有驱虫的功用。因此,老左云人都在这一天彻底清扫屋子、院落后,将艾草悬挂在门上“避灾驱邪”。后来,左云便有了在门窗上贴公鸡、插艾草,在大门上贴秦琼、尉迟恭以及公鸡的习俗。








同期声(民俗学者):据传这天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故在南方不少地方有五月五日赛龙舟之俗。其实,端午节也并非只为纪念屈原。据一些文字记载,早在战国之前我国一些地方即有过端午的习俗。我国南北各地过端午的活动内容亦有很大差别。
男解说:北宋文学家苏轼写道: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粽叶的材料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苇叶来包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一般长不及两寸,棱角分明,清秀玲珑,姿态万千;就口味而言,左云的粽子以甜为主。用料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中间再加以大红枣、蜜枣等,蒸熟或焖熟了吃,如仍不解甜,还可以蘸糖吃。另有一种以黄黍米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和糯米一样,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女解说:古民谣唱道:“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苗青。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的主要食品为粽子和凉糕,一般包粽子在端午节前几天即开始准备,蒸凉糕则多在初五早上。端午的午饭一般仍然是吃油糕的。此外,在城乡,尚有端午节炸制糖麻叶吃的。粽子就像一首浑然天成的古曲,经过时光的浸洗,留下的都是妙不可言的感触。粽子又像一首古诗,从悠远的时代流出,带来了幽远的气息,仿佛初夏午夜的长梦流转出前生往事的叹息。







同期声(民俗学者):据史载,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千百年来,粽子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品,端午节吃粽子,就成了中国人的一大传统情结。   
端午节的传说很多,例如在江浙一带流传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有纪念孝女曹娥,还有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龙的节日说、恶日说等等,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熏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旧时家家户户门上还有贴钟馗像的习俗,以求钟馗镇宅驱邪,捉鬼降魔。
男解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左云人就有五月端五太阳出宫前捉蛤蟆、蛇,口塞墨锭,以五色线拴之,悬挂于房顶烟囱熏干研末制药的习俗,说此药涂于患处,可治疮疖。
   也有端午“采百草”制药之习。其中,有采狼毒花(俗称头疼花)根熬制膏药治老寒腿、采马莲根熬汤热敷根治痔疮的说法。
女解说:左云地区端午正值农忙时节,人们在野外干农活会碰到五毒虫,一不小心会被咬伤,所以无论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端午绳,古人以五色为吉祥色,认为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饮雄黄酒,是旧时端午节的又一习俗。俗语有“饮了雄黄酒,病魔绕开走”。
同期声(民俗学者):旧时,还有“躲端午”的习俗。俗以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相传青蛙、雀鸟这一日太阳出宫前都要躲藏,不被人所见。因而民间就有这一日接已嫁闺女回家过节的习俗,称之为“躲端五”,简称“躲午”,此俗宋代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







男解说:端午节,传承了一种情怀,悲壮而凄美,气吞山河。它向世人所传达的,是一个诗人忧国忧民、热爱故土的高尚风格。
女解说:端午节,沉淀了一种精神,厚重而坚固,历久弥新。它向世人所阐述的,是一个勇士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伟大壮举。
同期声(民俗学者):左云,这个千年古地正是因为自古胡汉杂糅,居内外长城之间,处农牧交错之带,座族群融合之域,才形成了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简约大气的独特民俗文化、节日饮食文化。
结束语: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上左云一直是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作为边关重地,左云人更需要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节日。



(致谢百度图片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