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刻与肖像印 ![]() 徐广宇 篆刻溯源 篆刻的本质是文字、图案与铸造、雕刻相结合的艺术。自人类有文字、图案始,就伴随着在不同文字上的雕刻铸造。我国最早发现的甲骨文,实际上就是文字图案雕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和图案。后来不同朝代的碑刻(雕刻)、瓦当(铸造)等等都是。印章就是把文字图案反刻(铸)在印面上(钤盖后文字图案呈正面)的印鉴。 徐广宇先生自刻像印 自三代(夏、商、周,亦称三朝),用作印信的印章雏形出现,称为“玺”,至战国时期逐渐成熟。秦统一中国之前,印章称为“玺”。秦统一后,规定“玺”为帝王天子专用印鉴(亦称“宝),大臣以下及平民所用印鉴为“印”。印面上的文字图案凸起而背景凹下(即钤盖后文字图案有色而背景无色)称为朱文或阳文,反之称为白文或阴文。 由于篆体字(大篆、小篆)字体结构灵活、笔画曲直可变,因此成为方寸印面上最适合布局的文字。同时由于篆字(含小篆、大篆直至甲骨文)是最早出现、也是印章最开始就采用的字体,因此篆刻(篆字刻章)就几乎成为印章艺术的同义词。偶尔也有以隶书、楷书甚至行草书入印者,但这几种字体的结构、笔画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极少能够变化,因此在方寸之间实施布局的困难也要大很多,即便安置下去也很难有篆印那种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故少而为之。 秦文字统一前的战国时期及统一初期的印章字体大多以大篆为主,其印面文字布局灵活多变奇峻精巧。自秦末至汉代,印鉴文字脱胎自小篆并变得方正堂皇,线条挺拔浑穆,由此而形成汉印独特的平正庄严大气的风格,其字体也称为“摹印篆”“缪篆“。篆刻艺术历经战国、秦、汉(直至后期的魏晋六朝)四百余年心无旁骛的沉淀,达到历史上第一个高峰期,成为后世印人不可或缺的学习经典。 早期的印章材质多为玉、金银铜铁等坚硬滞涩的材质,除专门的匠人外一般人很难实施,故印章的制作须由书者先写好印稿,再交专门的匠人刻制或铸造,即书、刻分离,印章的用途也主要是作为印鉴。至元末,王冕发现花乳石具有一定强度硬度的同时又易于刻制,遂开画家文人自制印章先河,至明朝文彭(文征明之子)发现更多的冻石(即半透明状的石材,如青田石中的灯光冻、寿山石中的田黄等)适于刻章,故文人自书自刻蔚然成风,印章内容也不再仅限于人名、书斋名,闲文印(如短词诗文俳句等)均可入印,不仅钤盖在字画上与字画相映成趣,也能独立成单个的艺术品,在明、清时期达到篆刻艺术的第二次高峰,名家辈出,也由此使篆刻成为独立于书画雕刻外的另一门艺术。 篆刻印章在刻制、铸造、使用、流传过程中因印材自然的崩裂、锈蚀、风化、磕碰等形成的笔画、印边、印面的残缺,使印章更加拙顽古朴,天然成趣,即所谓篆刻的“金石味”。后印人在刻制中根据需要,会有意形成这样的残缺,称为“做残”。然高手为之则如西施抱病楚楚可人,拙者则画蛇添足东施效颦,须谨慎为之。 迄今为止,文字内容的篆刻仍然是篆刻艺术的主体。作为书法与雕刻相结合而成的艺术,所谓“印从书出”“七分书三分刻”,书法就成为篆刻必不可少的基础。由于印面尺寸限制,还要对入印文字结构、笔画作必要的变形,方能达到”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艺术效果。因此,凡优秀的篆刻家,必须先具备优秀的书法功底(尤其是篆书功底),再根据印材性能结合优秀的刻制刀法,更要有深厚的综合文化修养(所谓“印外求印”),方能融书法结构、笔墨、刀法、文化气质为一体,成就优秀的篆刻作品。从这一点来说,成就一名优秀的篆刻家,其难度实际上是在成就一名优秀的书法家之上的。纵观篆刻艺术历史和现状,凡篆刻大家,必同时为书法大家。反之,仅仅是优秀的书法家而无印面结构布局和刻制技能者,则难在篆刻艺术上有所作为。 坊间诸多刻工,镌刻技能烂熟,而所成印章难免匠气甚至俗不可耐,盖因书法功底不足所致。亦有书法技能、刻制技能尚可而仍不能免去俗气匠气难登大雅之堂者,盖综合文化修养不足之故。至于市面上常见的刻字社,几乎都是刻制正书(楷书、隶书、宋体字)款的公章私印,不在篆刻艺术之列。近年随着电脑和自动化机械的发展,也有以电脑中收集的字体或照片来设计印面再控制雕刻机刻制,已经属于工业品了,也不在艺术范畴。 一枚篆刻印章,其刻制内容除前述的印文(反向刻制在印面上,刻好后用印泥钤盖成正面印文)外,边款(正面刻制在印章侧面或顶面等印面以外的位置)也是一枚印章的重要构成。印面尺寸狭小,方寸之间难以容下过多的文字。未尽之意,往往可以边款为之。自元朝王冕以来的大家,均将边款的艺术性提高到与印文相同的高度,以赵之谦为首更达到了有字有图、诸体均备、阴阳相容、单刀双刀兼施的边款艺术高峰。 阳文边款刻制用双刀法将笔画两边的印材刻掉使笔画凸出。而阴文边款刻制就分为双刀法和单刀法。双刀法即从笔画的两边分别奏刀刻出凹陷的笔画,笔画两侧均光滑,隽秀可爱,早期边款多用双刀法刻制。单刀法则只需从笔画一侧一刀刻出,依靠入刀角度和力道的变化控制刀痕的深浅崩裂从而形成笔画的粗细顿扬变化,笔画另一侧因石材的自然崩裂而具有强烈的金石韵味。对于字数较多的边款,单刀法无疑提高了刻制的效率。故后来单刀法逐渐盛行。早期刻制边款时需要先把文字写在印石上再刻制,尤其是阳文款或双刀款。后逐渐无需书写而直接奏刀,尤其是单刀阴文。好的边款,犹如晋唐小楷般俊秀可爱,让人把玩印章时爱不释手。与印文一样,边款的基础是书法尤其是小楷书法。而且因为边款字体一般比印文更小,是真正的蝇头小楷,刻制时多依靠的是感觉而非目力,就更考究小楷的功夫。 余自小学习书,初中后习篆刻。初习篆刻时用锯条自制刻刀,山上找来青石板锯成石条再锉平磨成印石。青石主要成分是坚硬的二氧化硅,不像青田石寿山石等印石的主要成分是硬度较低的叶蜡石,故刻制费力费时费刀。没有老师和教材,就从订阅的《文摘》上刊登的篆刻作品收集起来做范本。虽然艰难,算是开启了篆刻之路。后买到一本《怎样刻印章》和几方青田石章,就按书上所说的学。青田石舍不得,只是偶尔用,刻完磨掉再刻,平时还是用青石条。 及至后来去北京上学,学习机会和能找到的教材、工具材料就多了。琉璃厂周末常去,一逛一整天。那里的字画店有印家挂单治印,只一个字的润格最低也60元,抵我一个月的生活费,自然是买不起,但能看看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北航书法社指导老师邵福堂先生精于书画和装裱,当时已是古稀之年,对我教诲良多。先生当时的一句话让我终身受益:“功夫在字外,别死练,得多学多掌握其它艺术种类以及文学、科学方面的知识,尽量多看多琢磨名家好的作品。一个劲儿死练,修养不够,就练成写字匠了。” 大学快毕业时购得邓散木先生所著《篆刻学》,通篇以非常精美的蝇头小楷写就图文并茂,对我在书法和篆刻上的影响最大,自从研习此书,才渐渐上了正轨。 北航学业繁重,书法、篆刻和音乐之类只能用零星的课余时间练习。纵如此,也算收获良多。家里每月寄来的费用,除了维持学业和基本生活,剩余几乎都用来购买笔墨纸石,偶尔还要从伙食费里抠出来填补,伙食费不够就到清华北大的同学那里蹭饭。 毕业工作后头几年任务不重,还有时间练字刻印玩音乐,那时在一次贵州省组织的书法展览中入选并成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后来工作上担了担子,又成家为人父,移居广州后也一直忙于稻粱谋,时间不够用,动手时间就少了,只能挤时间看字帖印谱。时间长了手生,但看得多眼界宽了,原来一些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直到前几年慢慢松弛下来,才重新捡起笔墨刻刀。一开始果然手生,好在多年读帖读谱积累的眼力,提笔下刀倒比年轻时候把握性大了很多。 ![]() 当初研习邓散木《篆刻学》时一心模仿邓先生的布局刀法风格,后来又学赵之谦和吴昌硕。但摹得再像,一旦脱开范本自己创作时总感觉脚底发虚。再重看诸家习印心得,均指向两句:“印宗秦汉”“印从书出”,恍然而悟,回头再研究秦玺汉印,把笔墨在宣纸上的线条感觉放进印章里,果然有醍醐灌顶之感。 自中学时起另一个爱好是肖像漫画。几年前有心创作民国学界大师的肖像(漫)画,忽然想到何妨将肖像画刻于印章上,只要印章不丢不毁,过多久都能钤盖出画像。于是尝试创作了傅斯年先生的肖像印,虽然生涩,倒也觉得神形兼备的同时还有金石韵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并在线描之外逐渐加入素描的明暗、漫画的夸张。 人类文明史上,图案早于文字出现(所谓象形文字,其实就是在图案基础上精简转化而成)。在印章的早期,图案是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彼时的图案,均为抽象化的神灵、动物、图腾等,如生肖、佛像等等,至明清时期,赵之谦等人开始在印面、边款中刻制一些人像,但也只是线描抽象的人形,并非具象的人像,故仅能称为“肖形印”而非“肖像印”。究其原因,盖因传统中国画重在以线描表现人物的身份、意境为主,并未深究透视、明暗乃至骨骼肌肉解剖构成。直至二十世纪早期徐悲鸿将西画中的素描、油画、解剖学融入中国画,才开启了中国画写实肖像的新纪元。后有古元等人在版画上的探索进取,才形成了中国真正具象的刻制肖像画。 真正意义上的神形兼备的肖像印,乃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张耕源先生始。虽尚属起步阶段,但已引起业内及受众的极大关注。但因印人在具备传统篆刻的技能修养之外,还要具备写实绘画的技能,其要求更高于传统的篆刻艺术,至今从者甚少,高手更是寥寥。 肖像印的难点也是其魅力所在处,在于方寸之间既要形像,更要神似,还要体现出印章独有的金石味。其中的关键在于眼神,所谓画龙点睛。印石脆硬,刻出的线条都有天然的崩裂,细节上(如眼睛、嘴唇等处)稍不留意极可能酿成不可收拾的缺陷。而且刻出的刀痕线条不可能过细,一是石材自然的崩裂所致,二是过细的刀痕在蘸上印泥钤盖时难以显现。故在画面、线条设计处理上宁简勿繁,奏刀则需稳准狠,尤其在眼睛高光处的处理。奏刀过于优柔寡断,则线条乃至整个画面软弱无神。细节处理好,大面上奏刀则尽可能畅快淋漓,方能体现出印章的金石味。而版画一般幅面较大,所用木材、铜板绵柔甚至有弹性,只要不手滑,一般不会产生大的失误。木材的弹性允许刻制极细的明暗线条甚至通过刮擦即能产生所需的灰调。 曾经有争论肖像印究竟属于篆刻还是版画,我个人的体会和观点,肖像印是脱胎于篆刻、将篆刻与版画相结合的一种新兴艺术。 有人戏言:肖像印再怎么工笔,对于木刻版画来说都是大写意。如果说篆刻文字印是方寸之间在刀尖上跳舞,肖像印就是在烧红的刀尖上跳舞了。 本文图片均为徐广宇先生篆刻作品 ·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