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生耕家:没几个年轻人种地了

 作家楚夫 2022-05-30 发布于广东


网页链接:http://www./epaper/zsrb/ShowIndex.asp?paperdate=20160406&part=5&article=1  

        这个清明节小长假,位于南朗左步的冯建伟的草莓地最为“繁忙”,迎来一批又一批免费摘草莓的城里人。冯建伟,6年前大学毕业不久,放弃企业的工作,回村跟着父亲种地,4年前自己租地耕种,前年还只有几十亩,去年超过100亩,今年增加到120亩。他说自己只能算是一个种地大户。他还说,村里愿意种地的都是60岁上下的人,四五十岁的,都没人想种地,他的27名小学同学只有一个留在村里种地。

  眼下正是珠三角插秧季节,我连日来到孙中山祖居地南朗左步寻访,站在村口,看得清两三公里外的城镇楼群,寻得喧嚣后面的宁静,身边偶尔走过赤脚或趿着拖鞋骑车的老人,车后载着农具,几乎看不到年轻的面孔。

天之骄子退守田园

  一个人租种着120亩地,算是种地大户,但他说,这120亩地大多是代耕的,自己只能算是代耕大户。

  3月25日那天,我站在中兴里,回想当年孙中山从村口的码头登岸,通过中兴里门洞进村,到孙氏宗祠谒祖,感念一个村庄的荣光。

  我一抬头,迎面走来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穿着深绿色高筒雨靴,雨靴上密密麻麻布满泥痕,已经干透,一看就知道是在泥地里干活的。

  问他从哪里来?他说刚从医院回来。下午他在田头插秧时,旁边一位村邻开着手扶拖拉机打田,过路基时,尾座翘上来打中额头,顿时鲜血直流。他火急火燎地把伤者送到医院,诊断伤口达2厘米,医生给伤者缝了针。

  我立即想到了村里唯一回乡种地的大学生冯建伟,正想找他,问一声,果然是他。我心中暗喜。

  站在跟前的他,戴一副半框眼镜,文静中透着才气。

  话题从他的大学生涯开始。6年前,他从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家乡南朗一家纸厂做跟单员,不久转到村里做土石方工程,还是做跟单员。工地不是很忙,下雨天就没事干。于是,他一有时间就帮父母下田。那时,父亲跟邻居租种着邻村濠涌的100亩地,邻居不会种地,主要靠他父亲忙活,他就跟着父亲做了帮手。后来发现,种地还是有发展前途的,一亩地一年种两季稻,冬天再适量种点油菜、土豆、青菜,一年下来,除去租金后,一亩地能有1500元纯收入,比打工的收入强多了。去年,他冬种10亩土豆、油菜,就挣了两三万元。

  跟着父亲种地两年后,冯建伟开始了自己的种地生涯,自己租地来种,前年还只有几十亩,去年超过100亩,今年又多了15亩。

  一个人租种着120亩地,算是一个种地大户,但他说,这120亩地大多是代耕的,自己只能算是一个代耕大户。

  在村前荒地和村边,我们都看到连片窝棚,那是外来代耕户临时搭建的住所,远道而来,就地安家。没想到,大学生冯建伟在家门口做起了代耕大户。冯建伟说,妻子的叔叔才是真正的种粮大户,有100多亩地,全部有承包合同,而自己只有20多亩地有承包合同。有承包合同的种粮大户与没有合同的代耕户比,种粮补贴相差近半。

大学生耕户种田账本

  他算过,在村里卖大米,50公斤能多卖50 元以上,以单季亩产400公斤算,一季能多卖五万元。

  不知不觉1个小时过去了,天近黄昏,冯建伟的插秧机还在田头,我们惊觉他该收拾插秧机回家了,提议跟他到田头去。

  他当天插秧的田在山边,他的父亲正开着三轮运送秧苗,田埂上摆放着秧苗,蓝色机头的久保田牌插秧机停在水田里,一块田才插了小部分。他让我等一会,他先将这块田插完。

  冯建伟说当天正在帮人插秧,我暗暗吃了一惊,他租种着邻村冲口的80亩地,租种着本村40亩地,如何有时间帮村邻插秧?

  看了他的插秧机田头插绿,几个来回,一块1亩左右的田插完了,我终于明白了。这台插秧机一天可以插20亩秧,算下来,6天就可以插完自己的秧。这是他上一年买的小型手扶式插秧机,原价2.6万元,政府补贴一半,自己出了1.3万元。3年前买的旧插秧机留在家里备用。他正计划换一台坐式插秧机,坐上去插起秧来舒服一点。他说,村里还有一户有插秧机,但使用率远不如自己的。

  他除了自己种的地外,还托管了村邻的八九十亩地,插一亩秧收费80元,连下秧也一并托管的田,每亩收费150元。他说,一年给托管的田插秧,能增收几千块钱。

  他指着远处农路上的一辆红色三轮车说,像这样的三轮车,他有两辆,还有三台用于打田的手扶拖拉机,栽种土豆有培土机,打药有喷农药机,施肥有施肥机,种田实现了机械化。他还想买个收割机。他说,现在种地人工贵,他尽量不请人。

  他还想把耕地面积再扩大一点,机械化程度再高一点,生产、加工一条龙,直接面对客户,实现自产自销。他说去年自产自销面积只有10多亩,还远远不够。

  左步及周边村没有工业,当地大米、蔬菜、走地鸡有了口碑,许多人慕名而来,直接到村里采购,这给了冯建伟信心。

  他计算过,在村里卖大米,50公斤能多卖50元以上,以单季亩产400公斤计算,若能全部自产自销,一季能多卖五万元。剩下来的谷糠还能以50公斤10元的价格卖出。

  他还从妻子叔叔那学会了少吃多餐施肥法,根据生长期三次施肥,除常规施肥外,还在开花期施壮尾肥,拿捏得好能增收不少。

村里没几个年轻人种地

  左步与周边很多村庄一样,多数人不种地,选择外出打工,或就近在南朗打工,或到城区打工。

  最近,左步村进行了一场鱼塘招投标,之前,村里于去年底搞了一次耕地招投标,参与投标的有二三十人,一半来自村外,还有来自福建的耕户。

  冯建伟感慨,村里没有几个年轻人种地了。

  他的小学是在村里读的,全班28个同学,只有他和另一个来自民众的同学种地,那位同学的父辈到村里承包土地并住了下来,同学的父亲去世后,同学接过田地继续耕种。

  左步与周边很多村庄一样,多数人不种地了,选择外出打工,或就近在南朗打工,早出晚归,或到城区打工,只在周末假期回村。现有1200多户籍人口的左步,常年在村庄居住的只有700人左右。

  冯建伟说,只有父母种地的家庭,孩子才跟着学会种地。父母不种地了,孩子也就不懂种地了。

  一些年轻人很少在村庄露面,他说,比自己小一些的年轻人,见了面也不熟悉。

  村里人愿意种地的都是60岁上下的人,像他的父母都是60岁出头。四五十岁的都没人想种地。到了70岁左右,家人就不让他们种地了。留在村里的阿姨,也大多不种地,就在村边开荒种菜。不想继续种地的一些家庭,就把地转给冯建伟种,就这样,他耕种的地越来越多。

  冯建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女儿快4岁了,上了托儿所,妻子负责接送。去年,妻子在南朗小学附近开了一个培训班,为孩子补习。

  看得出来,冯建伟很享受现在的田园生活,每天早晨7点起床,忙一会儿后早餐,8点左右下田,中午12点吃饭后午休,下午2点再下田,忙到晚上6点左右。一家人其乐融融,不时跟隔壁邻居喝点啤酒,聊聊天,看看球赛。

  他爱好足球,在云衢中学就读时,是校足球队队员。工作之后,一拨酷爱踢球的朋友组建了南朗足协,建起了70多人的微信群,闲暇时间,在群里召唤一声,约定时间,聚到镇政府对面的全民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踢球。他们还办起南朗青少年足球培训,招募3年级到5年级喜欢踢球的孩子,帮他们训练,开始时免费,后来开始收费。

  冯建伟的妻子有些担心,曾经反复问他,为什么只是种地?将来没地种了还能做什么?他也跟着问自己,能把种地作为一生的事业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