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陵墓|道陵前夕照苍茫——金陵

 贫娇堂行道 2022-05-3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1918年关野贞所摄之金陵全景

图片

东陵前景

图片

东陵宝顶

卢沟清绝霜晨住,步落月问倚阑父。蓟门东直下金台,仰看楼台飞雨。﹝么﹞道陵前夕照苍茫,叠翠望居庸去。玉泉边一派西山,太液畔秋风紧处。

元人冯子振的这一首《鹦鹉曲》道的是燕南八景,八景之名始见于金明昌年间,沿至清乾隆年间,遂将道陵夕照删落,替以金台夕照。那么,道陵何在,又何以被替下呢?

天德三年(1151)四月,金海陵王“诏迁都燕京”。在历经两年的营建之后,天德五年二月启动迁都之行,并于三月抵达燕京,随即“以迁都诏中外”并改元贞元,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从而开启了北京作为首都几近千年的历史。京师既定,遂又有营建、迁奉山陵之举。先是,海陵王“令司天台卜地于燕山之四周,岁余,方得良乡县西五十里大洪谷曰龙城寺,峰峦秀出,林木隐映,真筑陵之处。遂迁祖宗于此”。“古之建邦设都,必有名山大川以为形胜。我国家既定鼎于燕,西顾郊圻,巍然大房,秀拔浑厚,云雨之所出,万民之所瞻。祖宗陵寝,于是焉依”。贞元三年(1155)三月“乙卯,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五月“乙卯,命判大宗正事京等如上京,奉迁太祖、太宗梓宫”,“丙寅,如大房山,营山陵”。六月“乙未,命右丞相仆散思恭、大宗正丞胡拔鲁如上京,奉迁山陵”。八月“甲申,启土,赐役夫人绢一匹”。“九月,太祖、太宗、德宗梓宫至中都”。十一月“戊申,山陵礼成”。自此以后,历经六十余年的营建,遂形成规模宏大的一处陵寝,此即后世所称的金陵。

图片

金陵主陵区遗迹分布图

金陵,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的大房山东麓。大房山为太行余脉,主峰茶楼顶,海拔1307米,《房山县志》称“旧志谓境内惟此山最雄,峰峦极秀者是也,为大房山脉中之正峰,本脉诸山,无加其上者”。因“邑人于此采木叶为茶”,故名茶楼顶。“以其三峰鼎立形类鼎炉”,又名茶炉顶。金陵陵区的主峰则为连泉顶,《房山县志》称“高同茶楼顶,亦大房脉中主干大山也”,“有泉相连,下共为一”,故名。连泉顶东南分布有七座支峰,内三峰山“三峰并矗,高插青天,城西北二十里,连泉顶下行之脉也,在坟山村西北,为金帝陵西北之主峰”。其南有支脉九条,名九龙山。九龙山前南侧,是开阔的平缓坡地,此即金代诸帝“万年吉地”的所在。金太祖睿陵位于九龙山正中龙脉下,向南正对主陵区神道,诸帝陵按其昭穆分列左右。太祖睿陵之外,计有太宗恭陵、世宗兴陵、睿宗景陵。主陵区内,经考古发掘,另有墓葬五座,但其归属不详,似为后世所叠压。熙宗被海陵王所杀,先葬于上京皇后裴满氏墓中,后以“东昏王”葬于中都大房山蓼香甸。世宗初年追谥武灵皇帝,庙号闵宗,陵曰思陵,后改庙号熙宗并改葬峨眉谷(峪),仍号思陵。《大金国志》说“唯熙宗葬于山阴”,山阴或即主陵区九龙山西岭西侧的鹿门峪一带。海陵父德宗顺陵初在九龙山,海陵王死后,其父亦被削去帝号,并迁出主陵区,改葬之地不详,或在诸王兆域。显宗裕陵、章宗道陵,史书所记,葬地亦在大房山,但淹历岁月,难寻踪迹。或以为葬地在大楼沟西段东风果园林场,经考察钻探,已非其所在。主陵区东侧的柳家沟,存有大量石质建筑构件,是否在此,有待考古发掘。宣宗葬汴京,哀宗葬蔡州,均不在此。

图片

金陵主陵区神道石踏道

图片

石踏道及东侧栏板

图片

雕刻缠枝花纹青石踏道

图片

汉白玉双龙纹栏板内侧

图片

汉白玉牡丹纹栏板外侧

图片

睿陵地宫石椁

图片

睿陵地宫石椁局部

图片

金睿宗墓碑

主陵区内龙门口村西南的山谷石门峪中,又有“十王坟”,清代称“十王冢”。《顺天府志》引《房山县志》云“十王冢,在县西北十五里石门峪”,并注曰“志又云金之宗藩也”。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七月己酉,命太保昂如上京,奉迁始祖以下梓宫”,“十月乙酉,葬始祖以下十帝于大房山”。此“十王坟”,当即金建国前始祖以下十帝之陵,计为始祖函普光陵、德帝乌鲁熙陵、安帝跋海建陵、献祖绥可辉陵、昭祖石鲁安陵、景祖乌古乃定陵、世祖劾里钵永陵、肃宗颇剌淑泰陵、穆宗乌鲁完献陵、康宗乌雅束乔陵。主陵区西南凤凰山最南端的断头峪中,另有坤厚陵一座,葬有世宗后乌林答氏以下六位后妃。其他诸帝,皇后均祔葬帝陵,整个陵区所葬后妃共计二十三位。九龙山西南隅鹿门峪中,并有埋葬宗室诸王的诸王兆域。文献可考,葬于此地的有海陵之子宿王矧思阿补、海陵太子光英、太祖孙荣王爽。废帝海陵王最初亦葬于此,以有司奏海陵王“不当有王封,亦不当在诸王茔域”,大定二十一年(1181),“降为海陵庶人,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瘗之闲圹,不封不树”。废帝卫绍王,史载宣宗即位,“敕以礼改葬”,但迫于权臣压力被“降封东海郡侯”,葬地不详,疑在诸王兆域。

金陵诸帝葬地表

序号

建国前十帝陵

葬地

建国后九帝陵

葬地

追封四帝陵

葬地

1

始祖光陵

太祖睿陵

九龙山

熙宗父徽宗

上京

2

德帝熙陵

太宗恭陵

九龙山

海陵父

德宗顺陵

初葬九龙山,改葬鹿门峪?

3

安帝建陵

熙宗思陵

初葬上京,后葬大房山蓼香甸,改葬峨眉峪

世宗父

睿宗景陵

九龙山

4

献祖辉陵

海陵王

初葬鹿门峪,改葬山陵西南四十里

章宗父

显宗裕陵

柳家沟?

5

昭祖安陵

世宗兴陵

九龙山



6

景祖定陵

章宗道陵

柳家沟?



7

世祖永陵

卫绍王

鹿门峪?



8

肃宗泰陵

宣宗

汴京



9

穆宗献陵

哀宗

蔡州



10

康宗乔陵 






山陵所在,金朝遂又有保护的诸多举措,且岁时致祭奉祀。首先是将陵域划为禁区,在禁限立封堠,“
其封域之内,禁无得采樵弋猎”。大定二年划定的陵域,“一起自万安寺西岭为头,打量至西面尽北南郊涧口旧封堠,计地六十二里零一百四十四步。自南郊涧口旧封堠以西上冶村,按连排立,沿龙泉河南至羌弧岭,密排讫,封堠一百一十六个,按连至赤石峪旧封堠,计地五十八里零二百二十八步,自赤石峪口旧封堠至万安寺西岭,计地三十五里零三百步,周围计地一百五十六里零三百一十二步”。大安元年(1209),检勘坟山,“坟山禁界封堠四至周围地里,东至万安寺西小岭一十八里,南至黄山峪水心二十六里,西至辘轳岭二十三里,周围计地一百二十八里”,陵域已较大定年间缩小。其次是敕封山神,大定二十一年,敕封山陵地大房山神为保陵公,“其爵号服章俾列于侯伯之上”。再次是专为陵区设立县治,大定二十九年,置万宁县以奉山陵。明昌二年(1191),更为奉先县。金亡之后,金陵的状况无考。元时,道陵苍茫既列燕南八景,金陵景象当仍可观。明末,女真人崛起东北,克取辽东,明朝疑金陵与清人王气相关,天启元年(1621),遂“罢金陵祭祀”。二年,“拆毁山陵,劚断地脉”。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统师入关,追念金代先德,特遣王、贝勒、大臣往陵致祭”,明朝遂又将“陵前石柱等拆毁,建立关帝庙,镇压风水”。经此一番破坏,金陵遂不复旧观,以致清初之人也只知睿陵、兴陵二陵,其他诸陵已不能的知所在。

图片

金陵陵域范围示意图

清人入关后,对金陵多有保护之举。顺治六年(1649),“置房山金陵户”,每岁春秋致祭。十四年,谕礼部“尔部即遣官前往房山看视金陵周围,如切近处所果有毁坏,即酌量修整”,“其关帝庙仍旧留存”。乾隆十一年(1746),“命修房山县金太祖陵、世宗陵”;十六年,“命葺金太祖、世宗二陵享殿及缭垣,工竣,视诣展谒”。十七年,又修二陵,谕“金太祖陵前地基较宽,应增修享殿一,缭以围墙,立正门,其原有祭台、甬路、阶砌等项,并加修治。金世宗陵前地隘,应增修享殿一,并祭台、围墙、甬路等项,不能立正门,今就碑亭接连栅栏,立两角门,足符体制。并将自房山北门至金陵山路二十里一并修治”。民国至国朝,金陵败落,但文+革以前,遗迹尚存。至文+革时修“大寨田”,陵区在劫难逃,受到灾难性的破坏,推土机、拖拉机齐上,地面建筑及围墙、封土均被推平,陵区被平整为四层梯田,金陵遗迹至此消失殆尽。

图片

清代金陵环境复原示意图 王世仁绘

图片

麟庆《鸿雪因缘图记》 房山拜陵图

前阵子与内子再访金陵,时已入秋,陵区平整的梯田之上,杂草丛生,断石残碑,随地散落。沿神道下山的路上,巨大的台基前(查报告,似为睿陵前享殿回廊遗址,修建兴陵时已被拆毁),大片芦花,如霜似雪,在秋风中招展。其时天色向晚,原本不多的游客均已散去,山上唯有我们一家,落日余晖,映照荒山,颇有“独立望秋草,野人耕夕阳”之感。道陵虽然未能得其踪迹,却也实实领略了一回夕照苍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撰文、摄影|乐浪公  审稿|阿印

图片资料采自《支那文化史迹》、《北京金代皇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