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author":["[美]汉娜·阿伦特 著,安尼 译"],"publisher":"译林出版社"},"appuin":"3084391334","isNewCpsKOL":0}' data-cpsstatus='hide' data-showed='no'>没有独立思考和判断 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恶的化身 来源 | 译林
01艾希曼是谁? 他是臭名昭著的纳粹战犯,屠杀了580万犹太人,双手却没有鲜血。 “我会笑哈哈地跳进我的坟墓,因为一想到我已经处理掉500万犹太人,我就感到到极大的满足。” 这名“纳粹刽子手”,官阶并不高,只做到中校。但他的工作是,负责执行彻底消灭犹太人的“最终方案”。 在艾希曼的组织下,整个欧洲的犹太人被运送、收容,最后被集体屠杀;在艾希曼的监督下,奥斯维辛集中营如同一条高效的生产线:每天杀害12000人。 战争结束后,艾希曼被美军俘虏,但之后逃脱。经过漫长的逃亡,他流亡到阿根廷。 1960年,以色列情报特务局查出艾希曼的下落,将其绑架,并秘密运至以色列。1961年4月11日,艾希曼于耶路撒冷受审,起诉罪名为“反人道罪”等十五条。 02阿伦特在现场 得知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审后,阿伦特向《纽约客》杂志主动请缨,亲临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审判现场进行报道。 出发前,阿伦特在给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信中写道:“你会理解我为什么要报道这次审判,我没能亲眼见证纽伦堡审判,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些人活生生的是什么样子,这也是我唯一的机会了。” 阿伦特在法庭上见到的”活生生“的纳粹战犯是什么样的呢? 用大白话说,他只是从未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艾希曼庭审现场 03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恶 阿伦特发觉,被关在玻璃笼子里的凶残战犯,怎么看都是一个普通人。 她记录之下的艾希曼,就是为纳粹制度效力的一颗齿轮:官僚心态,盲目服从,麻木执行。 正是这一点,令阿伦特意识到,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在极权主义统治下,如果缺乏思考力和判断力,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恶的代言人。 “平庸的恶”这一高度原创性的观点,由此在阿伦特有关艾希曼的审判报道中被首次提出。 “如此的远离现实、停止思考,对一个人造成的灾难可能要比这个人自身具有的所有罪恶动机加在一起还要严重。实际上这是人们在耶路撒冷学的一课。” 不思考,注定了艾希曼成为那个时代最大恶极的罪犯。 因此,阿伦特认为,唯有始终应该坚持辨别善恶的能力,坚持倾听内心的道德律令,个体才有可能在极权主义统治下抵御“平庸的恶”。 阿伦特 04《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是一本怎样的书? 1963年2月中旬,《纽约客》分五次陆续刊出阿伦特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道。这五篇详细记录了审判全过程,并结合了大量历史资料的报道结集为《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首先在美国出版英文版。 因为“平庸的恶”的提出,更因为她在书中指责许多犹太领导人也是大屠杀的帮凶,《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成为了阿伦特最受争议的著作,一度令她众叛亲离。 关于是否后悔写出《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阿伦特在接受德国著名记者高斯的访谈时,说:不会,说什么也不会写成另外的样子。 05触手可及的平庸之恶 《艾希曼在耶鲁撒冷》简体中文全译本有一些姗姗来迟,但国内关于“平庸之恶”的讨论这些年从未停止过。从“最美乡村女教师”的故事,到对某互联网搜索引擎的“不作为,我们总是在身边的各类事件中一遍遍验证着验证阿伦特当年的洞见。 在“点击”即“行动”的时代,匿名作恶毫无成本,兴许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毫无门槛,人人都可能是“凶手”。如何能保证自己不是屏幕之后的“艾希曼”呢?阿伦特为什么仍然重要,原因就在这里。
|
|
来自: skysun000001 > 《单位文章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