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复咳嗽 10 年一直被误诊,只因医生不了解这个病!

 新用户82839791 2022-05-31 发布于广西

病例再现:
患者年龄 78 岁,性别男。

简要病史:患者于 10 余年前出现咳嗽、咳痰,为脓性痰及黄痰,伴喘息,无发热,多于冬季发作,每年发作持续约 3 个月以上,曾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院外间断服用平喘、化痰等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病情呈逐年加重趋势,近几年稍事活动后即出现喘息。

此次于 1 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伴咯血,为满口鲜血,具体量不详,之后间断痰中带血,无发热。既往有鼻窦炎史。

体格检查:T:36.2 ℃;P:96 次/分;R:20 次/分;Bp:130/80 mmHg,神清,喘息状态,浅表淋巴结不大,双肺叩清音,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 96 次/分,律齐,无杂音。腹部平坦,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心肌酶、肾功能、D-二聚体、脑钠肽、肝功能、血糖、降钙素、尿常规大致正常。血沉 48.049 mm/H、C-反应蛋白 63.7 mg/L。

肺CT: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化验检查,考虑临床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PB)

治疗经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余化痰平喘对症治疗好转出院。

出院后加红霉素 0.25 g 一日一次口服,患者 3 个月后症状好转,平时痰量较前减少,6 个月复查胸部 CT,影像较前好转(时间较久未找到原片)。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PB)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 是一种以肺部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主要病变的特发性、弥漫性、炎性和阻塞性气道疾病,可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和劳力性呼吸困难,并伴有气流受限。

1969 年首先由日本学者 Homma 等提出,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才被国际同行所认识。此病极易漏诊、误诊,多被隐藏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

 DPB 是东亚地区人种易发生的特异性疾病 , 日本最为常见,欧美散发。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发病年龄从 10 ~ 70 岁各年龄组人群均有分布 , 以 20 ~ 50 岁为发病高峰, 平均发病年龄 40 岁, 患病率约为 11/10 万;

男女患病比例为 1.4 ~ 2∶1,无统计学意义;

有 84.8 % 的患者合并有慢性副鼻窦炎,20% 的患者有慢性副鼻窦炎家族史;

发病与吸入刺激性气体或吸烟无密切关系 ;

发病初期常被误诊为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哮喘或肺气肿等, 误诊率达 90 %,而诊断为 DPB 者仅 10%。

我国自 1995 年以来逐渐报道此病例,1998 年达到 13 例,后相关病例报告逐渐增多。


1. 病因与病理:

DPB 病因尚不明了,包括遗传因素、慢性气道炎症及免疫功能障碍、感染,动物模型证实铜绿假单胞菌可诱导 DPB

从解剖学上看 DPB 患者的肺组织通常表现为过度充气及支气管扩张。肺小叶中心区域常常可以看到直径 2 ~ 3 mm 的淡黄色结节,在呼吸性细支气管管壁, 肺泡管和肺泡内有泡沫样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聚集与浸润。随着病程进展, 出现呼吸性细支气管管腔狭窄、泡沫样巨噬细胞在支气管管壁及管腔积聚。

2. 临床症状和体征:

DPB 起病隐袭, 缓慢发病。常见的为三大症状,咳嗽、咳痰和活动时气短,少部分患者几乎无自觉症状。

咳嗽早期咳无色或白色黏液痰, 由于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链球菌感染,痰量逐渐增多,为脓性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出现黄绿色痰。常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出现黄痰。

病情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劳力时呼吸困难, 并发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此病咯血少见几乎所有患者有慢性鼻窦炎的病史,体征是绝大多数患者肺部听诊有湿啰音,重症患者出现发绀及杵状指。鼻窦炎的表现为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

3. 影像学表现(参考病例中的胸部 CT): 

DPB 患者胸部 X 线片表现为两肺弥漫的小结节影,边缘不清,主要分布于以两肺下野为著,常伴有肺过度膨胀,支气管扩张常发生于中叶和舌叶,表现为「双轨征」和囊样改变。

按胸片分为 5 型:

I 型:仅有肺含气量增加所致的肺透亮度增加而无小结节;


II 型:有肺含气量增加外,尚可见小结节影,但仅局限一个肺叶;

III 型:小结节影分布于全肺野;

Ⅳ型:除有Ⅲ型改变外,两肺下野可见支气管充气和双轨征;

Ⅴ型:Ⅳ 型改变外,可见大小不等的环形阴影。

胸部 HRCT 表现为小叶中心分布的颗粒状结节影,及「树芽征」,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扩张表现的双轨征及小环形影,及支气管壁增厚,常有中叶及舌叶肺不张。

鼻窦的影像表现为鼻窦或鼻道窦口复合体黏膜改变,粘膜增厚。

4. 诊断标准:

DPB 的诊断一直是参照日本厚生省 1998 年第 2 次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诊断包括必需项目及参考项目。

必需项目包括:

持续性咳嗽、咳痰及劳累性呼吸困难;

合并慢性副鼻窦炎或有既往史;

胸部 X 线表现为两肺弥漫或散在分布的颗粒样或小结节状阴影;胸部 CT 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小叶中心型颗粒样结节状阴影。

参考项目包括:

胸部断续性啰音;

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 70%,动脉血氧分压(PaO2)< 80 mmHg(1 mmHg = 0.133 kpa);

 冷凝集实验效价升高(> 1:64)。

确诊: 符合必须项目 ①、②、③,加上参考项目中的 2 项以上;

一般诊断: 符合必须项目①、②、③;

可以诊断: 符合必须项目①、②。


5. DPB 的治疗:

主要治疗为口服小剂量、长程大环内酯类药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仅可以治疗呼吸道感染, 还能起到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各项指标, 促进影像学好转, 提高生存率。

首选红霉素口服,400 ~ 600 mg/d , 直至其无效或因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而停药;二线药物选用克拉霉素 200 ~ 400 mg/d 口服或罗红霉素 150 ~ 300 mg/d 口服。

以往认为阿奇霉素无效,近年临床证实有效,250 mg/d。

大部分患者在 2 ~ 3 个月就会有明显的好转,但是不可提前停药,需要持续用药 6 个月评估疗效,经 2 年治疗病情稳定后即可停药,停药后复发者再用药仍然有效,对于有广泛的支气管扩张、伴有呼吸衰竭病情进展的患者,如治疗有效则疗程不限于 2 年

急性感染时需要抗生素治疗,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克雷白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机械通气疗法、氧疗也是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案,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对症支持治疗也非常重要,针对患者的实际症状采取治疗措施,例如免疫增强剂治疗、副鼻窦炎治疗、扩张支气管药物治疗、祛痰剂治疗等。

6. DPB 的预后:

在早期人们认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预后不良的支气管疾病,在以往未使用红霉素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 5 年的生存率仅为 42%,若患者出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后 5 年的生存率仅为 8%,但是随着大环内酯类药物特别是红霉素的广泛使用,该疾病的治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使用红霉素治疗后 5 年的生存率上升到 93.4%,年病死率也从 10% 下降到 2% 左右。因此应在 DPB 诊断明确后尽快启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
编辑:美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