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需要保护,是端着金饭碗要饭 | 对话马聪

 文刀米 2022-05-31 发布于江苏

设计师马聪,又一次开始了脚不落地的漂洋过海,先在法国,参加巴黎Maison & Objet,然后转战英国,参加伦敦设计节100%设计展。

本届巴黎M&O展现场

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Maison & Objet(以下简称巴黎M&O展),是全球知名的家居类展会,相对其他展会,巴黎M&O展除了引领新一季的时尚设计潮流,还会有许多国际买手前来交流采购,一件设计作品,审美和功能之外,市场会告诉你消费者是否接受你所传递的价值观。

本届巴黎M&O展现场

巴黎M&O展分为几个展区,其中有当代精品展和传统手工艺展,马聪的展位刚好跨两个展区,连接彼此,似乎是主办方的有意安排,这样正契合他的本意:非遗创新。

与之前个展不同的是,这一回他还携手中国设计中心,带了26名中国设计师和手工艺人,组成了“国家馆”,主题是《文心创物:中国当代手工艺》,一起在巴黎,讲述中国故事。

巴黎M&O展览现场

自己搭台给大家唱戏的设计师,应该不多见。

好在这一次,有中国设计中心、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的相互支持。

参展作品:青花瓷,设计师王佳政

参展作品:大漆木碗,设计师潘微

参展作品:铜器,设计师吴永平

参展作品:彩色陶器,戴瑞琪

相比米兰三年展的个展,马聪带来的是“百工造物Hundredicrafts”品牌在欧洲推出的两个系列,其一是朝锦系列餐具。

在我国古代,有一些非常绮丽的穹顶,名叫藻井,中国传统文化中藻井表达人们对上天的敬畏。像一把庇护在头顶的伞,人们相信藻井可以消灾除病。马聪取了藻井的音,取名朝锦。

从藻井中提炼出相对简练的几何纹样,让骨粉含量为48%的高级骨瓷盘碟显得挺大气。也有一些较为年轻感的设计,在瓷杯内写有中英文对照的句子。

另一个参展作品是流金落地屏风(制作者刺绣国大师邹英姿)。抽象简约的云水纹样,结合双面绣手工艺,并且采用了传统的木作家具工艺,既当代,又传统。

两个系列,都受到了各国买手的热捧,意大利、法国、英国、中东……签了不少订单。马聪说,开心除了因为这么多人喜欢百工造物的作品,从中,还看到了传统文化当代转化和非遗创新的未来。

马聪一直致力于推动非遗创新,之前写过他的人物专访,这一次,我们聊了些专业话题。

对话马聪——

文刀米上半年在“米兰三年展”上做了个展,这也是第一次有中国设计师在“三年展”上做个展,外国业内观众对那次的作品反映如何?有没有什么收获?

马聪:大家对带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当代设计非常感兴趣。在展出期间,主办方突然通知说要赠送给我们一件著名雕塑艺术家作品,表彰我们的学术贡献,当时有点懵。我们是小团队,什么人都不认识,这属于临时加的活动,米兰三年展总裁同时也是米兰三年展设计博物馆总裁Andrea Cancellato先生将雕塑交到我手里。

当时每天来的观众非常多,特别热情,还有小朋友主动要在签名簿上签字,我就招呼工作人员,一定要送一件小礼物。

之前“三年展”赠礼仪式现场

展出结束后,我们被官方评为最受欢迎的TOP30,这个评选是从米兰设计周的1400多个品牌展览中挑选出来的,其中包括米兰三年展、平行展、卫星展等等,还有一些顶级大牌单独做的展,但都是官方认可的米兰设计周的活动。

那是我们第一次去国外参加这么重要的展览,没有经验,也没钱找公关公司邀请海外媒体,但是很多海外媒体和中国媒体主动来关注报道,很感激。

巴黎M&O展现场

文刀米现在M&O展正在进行中,收获如何?

马聪:最大的收获,就是在与世界各国的业内人士交流中收获自信。比如刚刚,曾在Hermès负责视觉设计长达20年的负责人Ludovic Minet来和我们交流,对我们的作品非常感兴趣,他说,你们在传统和现代、经典与时尚之间融合得非常好,在你们作品中,既看到了昨天,又看到了未来,并且表示马上带其他设计师来参观交流。

设计师Ludovic Minet与马聪在现场,背景为此次展览中深受国际买手追捧的《流金》

文刀米:这次怎么考虑带这么多设计师一起去巴黎M&O做展示?

马聪:这些年,我一直在推动非遗创新,但是非遗创新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包揽的事,需要设计师、艺术家、手工艺人、消费者等不同层面的人都来关注,从个人的努力变成全社会的氛围,从一己之力变成大众参与,才有可能带来整个局面的改观和产业上的变革,才有传统技艺的明天。

意大利画家 Vivian Bertanza戴着“朝锦”系列围巾在米兰和平门

非遗技艺走到需要保护的地步,在我看来就是端着金饭碗要饭。在欧洲,很多非遗作坊都转化成了奢侈品与时尚品牌,Gucci从佛罗伦萨走向全世界,Hermès在法国从定马掌做马鞍到今天世界级的奢侈品,为什么中国不能有?

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财产”,确实需要有个过程。百工造物团队会不断努力,下周,我们将和英国有关方面合作,成立中英非遗创新中心,中国设计、非遗技艺会在不断创新中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是一个符号,是一根火柴。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流金屏风细节

文刀米:非遗从前几年特别热门,到现在不那么热,之间经历了大家对匠心这个词的热力追捧和逐渐冷静,很多东西都在快速变化。推广非遗创新难吗?

马聪:在过去很多年,非遗技艺包括文化创意产业都是作为工业产业的附属品,前者为后者服务,你搞个什么东西,需要文化创意参与美化一下,这就是它的从属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是创造,一个是附加值,从这个意义上说,非遗技艺作为载体,完全可以在为相关产业提升附加值的过程中,自身转化为产业主角。

“朝锦”系列

我从20多年前就开始把非遗技艺和设计结合,推向国际品牌,接触的非遗技艺比较多,我们输出的相关作品估计会有几十万件,相对来说,这几年其实发展挺快的。

但非遗过去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确实不少从业者片面理解传统,不认同非遗技艺应该与时俱进,不清楚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经典,这就是我们做“百工造物”这个众创平台的意义。

巴黎M&O展现场,设计师曹明建作品

文刀米有一种观点,认为部分老手艺注定要消亡就让它消,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行传统文化和手艺,就会有人只等着政府和机构的援助,一旦没有资金的注入,就“歇菜”,懒于自寻发展的出路。

马聪:阻碍非遗发展的既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懒人,也有既得利益的“勤快人”,少数“勤快人”特别怕创新,创新就不是他的强项,这样的人希望自己掌握的最好是独门秘笈,只有自己会,别人都不会。

创新不是动了谁的奶酪,是文化进步、历史发展的必然。

马聪流金系列屏风(后)与李雨花作品(前)

文刀米:在服装行业,针对一些传统服饰的问题上,会有争议,比如传统服装能不能变,怎么变,常常吵得不可开交。设计行业对于非遗创新的看法统一吗?你怎么看待?

马聪:3年前我提出“非遗创新”,当时还受到了一些非遗研究专家的质疑,认为非遗就要保护,不能创新。不过3年过去了,现在“非遗创新”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


巴黎M&O展现场,背景墙上为马聪的“朝锦”系列,前面为卞晓东的“茧”

传统文化是宝库,但不能廉价的复制昨天。我们有时候遇到一些人说,传统是不能变的,不然怎么叫文化遗产,我觉得,技艺怎么不能变呢,如果技艺不能变,那我们今天使用的岂不是250万年前的新石器、旧石器的石斧和石铲吗?

还有人说,要先传承好再创新,这个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我认为传承和创新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它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今天的创新必然会成为明天的传统,如果没有今天的创新作为沉淀,不断转化成新的传统,那明天的人拿的都是前天的东西。

巴黎M&O展现场,马聪的的作品“玲珑望月”

文刀米:有人投资你们吗?

马聪:现在有了,我没要。

其实面对钱谁不想要,但我们有自己对非遗、设计和产业的理解,有自己的规划和文化理想,如果收了资本的钱也许就要看他的脸色,所以暂时不能要这个钱,以免打乱你的阶段性步骤。

马聪与M&O中华区代表Regina在展览现场

马聪早年一直采用中国非遗技艺和元素做设计,为高端酒店做产品,业内默默做了20年,在获得了红点至尊大奖之后,突然“高调”起来,成为第一个在米兰“三年展”做大型个展的中国设计师,这次又联合26名设计师在巴黎M&O做展,接下来,他还要在伦敦百分百设计展上,秀他作为中国设计师眼里的非遗技艺,同期还策划了伦敦的“非遗”文献展,一连串的活动好不热闹。他说,技艺与艺术一样,不应该有国界,融合也是创新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不缺走出去,缺的是“恰当方式”走出去,要用国际语言说中国故事,不要去吃传统文化的老本。

这个中国故事,他说得蛮热闹,看这架势还会更热闹。如果一个故事我们都能坚持讲20年,搞不好听的人也能多起来,可就是坚持难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