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一只春秋玉玦的鉴定

 睫毛上的风尘 2022-05-31 发布于北京








关于一只春秋玉玦的鉴定

这是一只命途多舛的玉玦,在藏家范围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真伪各持一词。

首先我们从纹饰和器型来判断它的大致年代,我们知道这种带有尖突额头的双阴挤阳龙首纹流行的年代主要集中在春秋早中期,具体依据可以参考河南光山黄君孟墓和山东沂水纪王崮。

藏家对真伪的不同判断,分歧主要集中在有些藏家认为器物上有多处磋磨痕迹过于锋利,可能是现代电动工具所为。有些位置的痕迹又特别典型,符合时代特征,一时云山雾罩……

经借阅后发现,锋利的磋磨痕迹主要集中在红线圈定⭕的区域,红线外的区域工艺痕迹则非常开门、典型。所以我们跳出微观的角度,观察纹饰的整体布局,不难发现在三个完整的尖额双阴挤阳龙首纹做完以后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来规划第四个龙首纹,所以红圈⭕位置玉工最后规划了一个简化的版本,并且在工艺上也做了简化,就工艺而言打个通俗的比方,就是本来需要10遍磋磨的只用了3遍就草草了事了。这在馆藏和存世的古代玉器中还算是一类比较常见的现象,原因无法准确推断,一只这样的玉玦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熟练的玉工需要数月乃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可能是祭祀或下葬时间在即,匆匆收尾。也可能是玉工本身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

其实,当一件古玉器的鉴定在痕迹学上遇到阻力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可以饶过痕迹,比如这件玉玦,我们不妨当它是个素玦,从玦的内圈外圈,切口,皮壳甚至玉料去综合判断它,其实也可以断出真伪,篇幅有限就不展开赘述。

总结,通过对这只玉玦的综合鉴定,这是一只春秋早中期双阴挤阳龙首纹玉玦,局部未完工,它不光是开门这么简单,它还保留了部分未完工的痕迹,使我们在2000多年后还可以观察到加工的过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一己之见,有不同高见欢迎评论区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