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文中的莲花 | 出水芙蓉香远益清

 宝妞 2022-05-31 发布于河南

莲作为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一直让历代文人为之倾心。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出现了关于莲的描述。后来,“莲”意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古典诗歌中,诗人较常运用象征、比喻、白描、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赋予莲以美人、爱情、祥瑞、高洁人格、佛心佛性等象征意义。

一、

莲的生物特征

图源网络

莲,又名荷花、芙蓉、芙、芙渠、扶、萏、藕花、水花、水芝、泽芝、玉芝、净友、净客、水芙蓉、草芙蓉、君子花、水宫仙子、醉客、绮帐、巧笑花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蕴,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

莲是自古至今为我国广大人民所珍爱的花卉之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古人对荷花的不同部位均有专名称呼,将它的地上茎(即梗)叫做茄,将它的叶子叫做蘧,将它的地下茎叫做营,将它的花口叫做菡萏,将它的果实叫做莲(即莲蓬),将它的根状茎叫做藕,将莲蓬中结的子叫做药(即莲子),将莲子中的青嫩胚芽叫做薏(即莲心)。

二、

“莲”意象的文学起源

作为中国文学最常见的花卉意象之一的莲花,早在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已出现。《诗经》和《楚辞》这两部作品,对莲花的关注和记载描写虽不太多,但从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上我们不难看出,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学中莲花意象的雏形。

《诗经》中的莲花意象奠定了莲花与女子之间的类比关系,《楚辞》中的莲花意象奠定了莲花与士大夫之间的类比关系。早期文学作品中的莲花形象,它已经具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只是还不具有特定的隐喻符号性质。

三、

“莲”的象征意义

1

少女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图片

图源: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美丽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图片

图源网络

2

爱情

由莲之美,联想到人之美,而由人之美又自然而然地使人联想到情爱之美。因此,写到莲花又总会关乎情爱。实际上,'莲'、'荷'、'藕'、'芙蓉'常常是作为爱情与婚姻的喻指符号出现的。

'莲'谐音'怜'、'连',寓意爱情、连理。'荷'谐音'和'、'合',象征夫妻和睦,百年好合。'藕'谐音'偶',象征配偶。而'芙蓉'原本作'夫容'解,即'女子想取悦丈夫'之意。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表明莲花意象与情爱相关。如《子夜四时·夏歌》∶'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清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南朝的《西洲曲》中写道∶'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3

祥瑞

莲又称荷,而'荷''和'谐音,因此便被赋予和气、和平、祥和、和合、和好的美好寓意。古人也称莲花为瑞莲,是祥瑞之兆,会给人们带来荣华、安康、丰足。中国一些古籍中对此也有诸多记述,如《苏州府志》∶“成化辛卯,苏州府学池中莲一茎二花,明年吴宽状元及第”。

“以和为贵”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观念,并且还衍生出许多带'和'字的吉祥话语,如'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等。在古典诗歌中,如方岳在《晚泛草塘有鱼入舟呼童脍之适见瑞莲骈植与客赋首尾吟》中写道∶'着意出奇殊未也,柳边又报瑞莲开。柳边又报瑞莲开,持与南薰讨论来。'又如王益在《新繁县东湖瑞莲歌》写道 ''我今取喻进德流,优哉祥莲出池沼。草莱泥滓俱弃捐,致君事业殊商皓。'

4

高洁人格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赏析

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

在《爱莲说》中,周敦颐赋予了三种花不同的象征意义:菊花代表道家的“隐逸者”,莲花代表儒家的“君子”,以及牡丹代表世俗凡人“富贵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也就是说,莲花具有象征君子德行的四种可贵品质。与道家“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俗世凡人的物欲追求不同,经国济世、修身自律、重义轻利,是儒家推崇的君子风范,也是周敦颐毕生恪守和躬行的人生准则。这一连串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的评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在周敦颐看来,君子的重要品质之一是“中通外直”,就是既要勇于任事、刚毅有为,又要坚持操守、不趋炎附势。周敦颐出生于书香仕宦家庭,从小便立志成为“上匡君,下济民”的圣贤君子。儒家入世,但不从俗;既要担当做事,又要保持名节。修身自律是儒家倡导的君子之行。周敦颐一生,始终恪守着儒家君子的道德标准,他生活的北宋中叶,吏治腐败,贪腐盛行,而周敦颐为官30余载,始终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濂溪先生墓志铭》中记载,宋至和元年(1054年),周敦颐任洪州南昌知州时,曾一度因工作过于劳累而病危,他的好友潘兴嗣赶来为他料理后事时却发现,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此时周敦颐已经为官10余年却家无余财,真可谓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现实生活中,周敦颐虽淡泊名利、安于清贫,但对待亲朋旧交却极讲道义,常常倾力相助。在郴县为官时,知州李初平去世,留下幼子,他毫不犹豫地“为护其丧归葬之,往来经纪其家,始终不懈”。对他的品行,熟悉他的官僚士大夫们无不交口称赞。苏轼赞颂他:“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黄庭坚称赞他:“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周敦颐和他的《爱莲说》为后世树立了君子的品格意向。像君子般圣洁的莲花常开不败,如莲花般高贵的君子之风亘古弥新,业已成为一种道德流传、官德示范、文化延续,渗透到了中华民族血脉里,代代相传,烛照未来。

5

佛心佛性

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的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佛教六字真言∶'喹、嘛、呢、叭、咪、哗',也与莲花有关,是莲花开放才能得到如意摩尼宝珠的意思。

佛教传入我国产生了许多地方宗派,其中净土宗与莲花的关系特别密切。由于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我国的诗文中多以莲花喻佛,借莲花颂佛教。如李白《僧伽歌》中的'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孟郊的《送清远上人归楚山旧寺》中的'诗夸碧云句,道证青莲心',白居易《赠别宣上人》中的'似彼白莲花,在水不着水',赵破《赠天卿寺神亮上人》中的'笑指白莲心自得,世间烦恼是浮云'。

参考资料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