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正十四年,高丽军南征朱元璋时期的货币战争

 古泉文库 2022-05-31 发布于陕西

元朝的宝钞滥发太甚,造成纸币贬值,物价腾踊,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元朝末年,从京师到江南,曾流传着一首民谣,表达了人民的愤恨之情:“堂堂大元,奸佞擅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制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最终酿得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公元1354年(至正14年),高丽曾奉诏派兵协助镇压红巾军。脱脱在淮南集结部队,准备攻打此时很出风头的张士诚。此次脱脱出兵,是大元朝廷全力以赴,力图恢复中原秩序的一次重大努力。

高丽军队在两个月内必须到达大都,加入大元帝国这支号称百万的,多种族多元化的讨伐大军。

元廷下令,境内穆斯林和犹太富人(朮忽人)全部到首都集结,甚至征召了远在西南的番兵(藏兵),西北的宁夏弓箭手到大都集结。高加索山区奥塞梯的山民阿苏特人的部队,长期驻扎在山东,此时也被集结起来。

高丽立即准备援军赴中原内陆。元朝还派了工部官员朴赛颜不花携六万锭宝钞纸币来到高丽,用以发放军饷。

《高丽史·恭愍王3年·6月16日》

但这万锭宝钞能值多钱呢?

《元史·脱脱传》记载:至正十年(1350年)五月,吏部尚书偰哲笃建言更造至正交钞,脱脱信之,诏集枢密院、御史台、翰林、集贤院诸臣议之,皆唯唯而已,独祭酒吕思诚言其不可,脱脱不悦。既而终变钞法,而钞竟不行。

“独祭酒吕思诚言其不可,脱脱不悦,既而终变钞法”。

脱脱变更钞法一是设立诸路宝泉都提举司,铸造至正通宝铜钱,与历代铜钱并用;二是于十月发行至正新钞,但是名称仍为“中统交钞”。

国家博物馆藏 至正年造中统元宝交钞始发行于至正十年(1350年)

长26.4厘米,宽21.1厘米。长方形,最上方是钞名“中统元宝交钞”,其下是金额“壹贯文省”,与伍佰文不同的是此为竖排;金额两旁各有两行字,一行汉文,一行八思巴蒙文,汉文和八思巴文相反分布,两行字下是字料和字号。

下部为10行钱钞文字:“中书省奏准印造中统元宝/交钞宣课差役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元宝交钞库子攒司/印造库子攒司/伪造者斩赏银伍定仍给犯人家产/中统年月日/元宝交钞库使副判/印造库使副判/中书省提举司”。钞面上、下各加盖一方红印,八思巴文,上部是“宝钞总库之印”,下部是“提举诸路通行宝钞印”,左上方斜盖长条形骑缝黑印;钞背面上方为长方形墨印,印四周有缠枝花花栏,花栏内上部为“至正印造元宝交钞”八字,分两行排列,下部为五串钱图,交叉分布;印面及印下面各加盖一方红色大印。右上方有黑色“宝钞”骑缝印。背上部左右各有一骑缝印。保存完好。

至正年造的宝钞发行时,规定的是:至正钞一贯当至元钞二贯,当铜钱一千文十一月鼓铸版式繁杂的“至正通宝”钱。

但是钱钞兼行的结果,使民众“惟钱之是用”,加速了纸币的贬值。

1351五月为镇压起义,元朝开始滥印纸币,至正十五年(1355)末,竟然命户部印造次年新钞六百万锭,用以支付军饷。

至正十六年(1356)以后,因纸币不断贬值,人人视之如废纸。

《元史·食货志》记载:“所在州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猪,而国用由是遂乏矣。”

所以,当时拿到高丽的那六万锭宝钞,恐怕是难以发挥什么作用,虽然钱不值钱,但仗也得先撑着打下去。

偶遇朱元璋

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急于夺回运河补给线的元廷集中力量,以脱脱统领诸军讨伐张士诚,大军浩浩荡荡由大都出发。

这个时候的高丽军积极参与高邮攻城战,与西藏番兵、中亚维吾尔人以及蒙古人并肩作战。高丽国除派出的2000精锐正规军外,还在大都城内外征集了2万多高丽人,这只高丽军队被置于讨伐大军前锋,表现勇猛。

然而讨伐大军内部缺乏明确的指挥层次,而且还因各部嫉妒造成混乱,错失攻下高邮的时机。1354年十二月,战场积极分子高丽军队被调离了高邮主战场,被分派出去攻打六合。

在地理位置而言,六合位于滁州东面,是滁州的屏障;元军从滁州进军江淮,六合是必经之地。失去六合,滁州将成为一座孤城。

于是滁州郭子兴派朱元璋带兵去解六合之围,朱元璋并不知道,前来进攻的所谓“官军”是高丽部队。

高丽部队的诸位将领们也完全不知道,他们将要迎战的是未来的明太祖朱元璋

高丽军队和朱元璋部红巾军刚一交手,就感觉到了这股红巾军与张士诚的盐丁队伍不一样:

《续资治通鉴·二百一十二卷》中记载:“官军攻之急,每日暮,垒垂陷,官军去之,诘朝复完垒与战。”

官军(高丽军)猛攻,他们就硬刚,从早到晚坚持战斗。晚间不休息,忙着修复城防工事。第二天一早堡垒几乎完好无损,红巾军以同样坚决的战斗意志继续战斗。这种硬仗可是高丽军来到中原之后,还从来没打过的。

但是元军(高丽军)毕竟人多势众,朱元璋并没有继续死扛,一边设伏诱敌,一边计划示弱撤退。

朱元璋部队掩护妇孺撤退到滁州后,率兵在河涧侧面设伏,佯装失败,随后高丽军追到滁州外,朱元璋埋伏的部队突然出击,高丽军完全没有预料到有伏击,被打得全军溃败,损失惨重,还被朱元璋俘获了很多马匹。

虽然击败了官军(高丽军),朱元璋头脑依然保持冷静,及时向元兵示弱,归还马匹并说:“城中百姓全是好人,聚结起来,只是为了防御盗贼”。双方之前打得你死我活,这种借口其实很难在战场上让敌人信服。

但高丽军队应该是不想再和朱元璋部红巾军拼命了,因为这个不知名的红巾军头目让他们吃了大亏。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高丽军队就一直守在六合,不再出击,在他们经历了高邮战场上的巨变,六合、滁州之战后,已经完全失去了继续在中原地方战斗下去的意愿,也完全不想去与其他部队争夺头功

后来大将印安回到高丽时,报告了高丽军队的状况,提到了高丽军被人嫉恨而处处遭到掣肘的情形。

《高丽史.38.世家-恭愍王》中记载:

丁亥,印安还自元言: “太师脱脱领兵八百万攻高邮城。柳濯等赴征军士及国人在燕京者,摠二万三千人以为前锋。城将陷,鞑靼知院老长忌我国人专其功,令曰: “今日暮矣,明日乃取之。”麾军而退。其夜,贼坚壁设备,明日攻之不克拔。会有人谮脱脱,帝流于淮安。”

当然一场事件中,每个人的视角都会有所不同。这是否一面之辞,我们目前没有新的发现来推翻此说。

而135411月的时候,主将脱脱被朝中政敌所害,失去了兵权。没有了脱脱的指挥,所谓的百万大军也如树倒猢狲散,四散而逃

元史·顺帝至正十年·十月

顺便说一下,元顺帝至正年间铸造的至正之宝“权钞钱”是元代独特的一个品种,均为大额钱币,至正之宝在《元史》中并无记载,但是性质特殊,它是用来折算纸币的铜钱,历史上仅此一例。

至正之宝“权钞钱”钱体厚重,有五分、壹钱、壹钱五分、贰钱五分、五钱凡5种,背穿上有“吉”字。“伍钱”即值银钞半两、铜钱五百文,为“权钞钱”之最大者,径达8cm,重120g左右,是有史以来出现的最大行用方孔圆钱。

据《古钱大辞典》所载,经戴葆庭考查此钱出于江西者多,江西元时称吉安道,因此,“吉”字系指铸地而言明

由于至正十八年,陈友谅攻陷龙兴路(四月),吉安路(五月),抚州路(五月),这说明至正之宝的铸造下限不会晚于1358年初。

高邮之战后,张士诚据有平江(今苏州)、湖州、杭州等地。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迁都平江,改平江郡为隆平府,以承天寺为王宫,改称吴王,销毁佛像,铸行“天佑通宝”钱。

北京保利2018拍品

而元末红巾军首领刘福通则拥立韩林儿为帝,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建都安徽亳州,国号“宋”,建元龙凤,并铸龙凤通宝钱。

北京保利2018拍品

元末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即是政治上的抗衡,又是军事上的较量,还是经济上的竞争,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话没错。

其实元史和明史对元末丞相脱脱的评价都很高,称为贤相,但是社会症结太深重,脱脱修黄河水利无法在短时期内起到复苏经济的作用,滥发钞票反而使得通货膨胀加剧,元政府的财政就更濒于困境。

脱脱终究不能挽救垂死没落的大元王朝,物价高涨加上当时灾荒频繁,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难怪乎各路人民揭竿起义,战争不断。

至正十五年(1355年)的十二月己未,丞相哈麻矫诏遣使,在流放地将脱脱以药酒毒死,脱脱死时四十二岁。脱脱的死使得他殚精竭虑修补元王朝统治的堤坝付诸东流,也成为元王朝走向崩溃灭亡的重要转折点……

高丽恭愍王则在此后开始除去亲蒙元的贵族大臣,清洗国内亲元势力,准备走向稳固王权、重新独立的道路。

只是不久,红巾军北伐,两次攻入高丽境内,差点让高丽直接亡了国,这是另一场战事了,下回接着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