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背诵——针灸治疗总论

 壹亩莳 2022-05-31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针灸治疗总论


1:针灸治疗作用

总体上可概括为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和扶正祛邪三个方面。

①疏通经络:是指针灸具有祛除经络瘀阻而使其恢复通畅的作用,是针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

②调和阴阳:是指针灸具有使患者机体从阴阳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的作用,这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根本目的——“阴平阳秘”。

③扶正祛邪:是指针灸具有扶助机体正气及祛除病邪的作用。

疏通经络是调和阴阳和扶正祛邪的基础,即经络畅通有利于调和阴阳和扶正祛邪作用的发挥;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作用过程,其目的是要达到阴阳平衡,而调和阴阳又常常依赖于扶正祛邪作用。

要点2: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治神守气、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和三因制宜。

1)治神守气

①治神:治神贯穿于针灸治病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患者神情安定,意守感传;二是指在施治前后注重调治患者的精神状态。对于个别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波动不定以及大惊、大恐、大悲之人,应暂时避免针刺,以防神气散亡,造成不良后果。

②守气:经气的虚实是脏腑、经络功能盛衰的标志,其在针灸疗法中的体现有得气、气行、气至病所等形式。医者的治神守气,往往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患者的意守感传,亦能为守气打下良好的基础。

2)补虚泻实

补虚泻实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则补,实则泻,属于正治法。

①虚则补之:就是虚证采用补法治疗。针刺补虚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在有关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原穴施行补法,可改善脏腑功能,补益阴阳、气血等的不足;选用偏补性能的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等穴,也可起到补益正气的作用。

②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即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当气虚出现陷下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作用,如子宫脱垂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③实则泻之:就是实证采用泻法治疗。针刺泻实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在穴位上施行捻转、提插、开阖等泻法,可以起到祛除人体病邪的作用;选用偏泻性能的腧穴如十宣、水沟、素髎、丰隆等,也可达到祛邪的目的。

④菀陈则除之:“菀”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菀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除”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等。即对于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如闪挫扭伤、丹毒、红丝疔等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青紫肿胀、体表红丝窜行等,可在局部络脉或瘀血部位施行三棱针点刺出血法,以活血化瘀、解毒泻火、消肿止痛。如病情较重者,可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利于排出更多恶血。另外,腱鞘囊肿、小儿疳证分别在局部阿是穴、四缝穴点刺放液治疗也属此范畴。

⑤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不盛不虚”,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在针刺时,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

3)清热温寒

“清热”就是热性病证治疗用“清”法;“温寒”就是寒性病证治疗用“温”法。即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运用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①热则疾之:即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如风热感冒者,当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②寒则留之即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因寒性凝滞而主收引,针刺时不易得气,故应留针候气;加艾灸更能助阳散寒,使阳气得复,寒邪乃散。

如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法较为相宜;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则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烧山火”针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温针法较为适宜。

4)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要抓住其发生的根本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治病求本是一个基本法则。

①急则治标:即当标病处于紧急的情况下,首先要治疗标病。这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权宜之法,目的在于抢救生命或缓解患者的急迫症状,为治疗本病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高热抽搐,应当首先针刺大椎、水沟、合谷、太冲等穴,以泻热、开窍、息风止痉;任何原因引起的昏迷,都应先针刺水沟以醒脑开窍;当患者出现小便潴留时,应首先针刺中极、水道、秩边,急利小便,然后再根据疾病的发生原因从本论治。

②缓则治本:即在通常情况下,应针对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予以治疗。治疗疾病要坚持“治病求本”的原则,尤其对于慢性病和急性病的恢复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治病必求于本。”

正虚者固其本,邪盛者祛其邪;治其病因,症状可除;治其先病,后病可解。这就是“伏其所主,先其所因”的深刻含义。如肾阳虚引起的五更泄,泄泻是其症状,为标,肾阳不足为本,治宜灸气海、关元、命门、肾俞。

③标本同治:即在标病和本病并重的情况下,应当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

如体虚感冒,应益气解表,益气为治本,解表为治标,宜补足三里、关元,泻合谷、风池、列缺等。

5)三因治宜

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据患者所处的季节(包括时辰)地理环境和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案。

①因人治宜: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等的不同特点而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如女子以血为用,在治疗妇科病时要多考虑调理冲脉、任脉等。“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②因时治宜: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在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时,要考虑季节气候和时辰因素。古代医家还根据人体气血流注盛衰与一日不同时辰的相应变化规律,创立了子午流注针法等。另外,因时制宜还包括针对某些疾病的发作或加重规律而选择有效的治疗时机。如精神疾患多在春季发作,故应在春季之前进行治疗;乳腺增生症患者常在经前乳房胀痛较重,治疗也应在经前1周开始。

③因地治宜: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也有所区别,治疗应有差异。

“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附,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