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在临床应用规律上的初步研究

 oqoq 2014-08-04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经络在临床应用规律上的初步研究 
广州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 司徒铃   
 
  经络学说始见于祖国医学最古的一本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根据内经所载:经络是包括有经脉、经隧、经筋、经别、经水、络脉、别络、孙络、奇络等,它最主要的为经脉和络脉,其中有指出经络分布、经络主治症候群者,主要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和十五络脉,它特别在针灸诊疗上是具有指导实践作用的,熟悉经络不单在掌握针灸疗法上有了良好的基础,而它在研究针灸机制方面,是具有主导意义的。现将我们在研究经络应用规律上之点滴体会,作初步的分析如下:    
(一)经络在治疗上反应的机制 
 
  我们在灵枢经脉篇的记载中,便可见到针灸疗法是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分经辨证论治的。通过分经辨证论治之后,接触临床实践就是按经取穴治疗。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指出“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并列举了五脏原穴的名称,这就是按经取穴治疗的开端,从该篇所指出十二原穴的名称及位置看来,五脏经气所过之原穴,皆在于四关(肘膝以下),按难经所述十二经原穴,是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之处,而三焦是主通行上中下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是人体原气之别使,所以针各该经之原穴就能通达于各该脏腑,和全身的各个器官,起到治疗作用,这就是说明经络是具有作用于五脏六腑各个器官的整体性反应的有机体系。 
  再从该篇所指出十二原位置中,见到膏与盲的起极之原(鸠尾和脖胦)皆在于腹部脏器附近,这便指出了采取脏器附近之俞穴,治疗五藏六府疾病的开端。从灵枢背俞篇叙述五藏之俞皆出于背部的足太阳经,挟脊相去三寸之所,这指出了在脊椎两旁分节分布在足太阳经的五脏六腑背俞穴,是与各该附近的内脏有密切联系的具体说明了人体经络之作用中,除整体性反应之外,还具有从背部作用于内脏的分节反应。 
  从灵枢经筋篇叙述有治痹症以痛为输取效的方法,从这里可见到在经络应用上,尚有一种作用于肢节局部的反应。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又叙述了人体有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井荣俞经合)。 
  灵枢本输篇在叙述了五俞的名称位置后,继续指出了按季节应用五俞的法则说:春取荣,夏取俞,秋取合,冬取井,根据内经所载“春主肝其病发惊骇,在变动为握”,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在春季遇到发热病而发现有惊骇抽搐握拳等症状时则可取肝经之荣穴行间治之,收到退热。镇惊、缓解抽搐之效。针灸大成记载行间可治小儿急惊风,所以经络的五俞在临床上的应用与季节性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所以经络在临床上的应用与一日四时有密切的关系,该篇指出以五俞应五变之法,并说明治疗因外感四时六淫之气生病者,必要顺天之时按时辨证取五俞应五变,便可使该病达到预期之疗效。 
  例如临床上治疗一般肺经外感风温,有发热咳嗽的病人,如在早晨发热咳嗽症状渐减轻之时来诊,我们可以根据症状和时候,针肺经的荣穴鱼际以治之,便可以收退热治咳之效。如病者在中午症状停止时来诊,我们可以根据时间时甚的病情和当时的时候,针肺经之俞穴太渊治之,便可收到助长肺经之气,以收扶正祛邪之效。如病者在夕阳的时间,因饮食不节,而致痰盛,咳亦加多的时候来诊,我们就可以根据病者的症状,结合病者的生活关系,和当时环境的时候,针肺经的合穴尺泽治之,便可收到消除痰水、肃降肺气、减少咳嗽的效果。如病者在深夜喘咳,甚剧之时来诊,我们就根据病者的症状和当时环境是阴寒气盛的时候,刺肺经之井穴少商为主,治之便可以收到取井穴以下阴逆,而制止喘咳的效果。 
  从内经指出按时辨证使用各经五俞治疗,便体会到经络与外界环境和一日四时是有密切关系,可见经络在临床应用上与外界环境是有密切联系的。 
  从灵枢经脉篇记载:十二经与奇经八脉是各经具有主治不同之症候群的,例如我们在临床应用手太阴肺经经穴能治喘咳等呼吸系疾病。足太阴脾经经穴能治疗胃脘痛、腹胀、食则呕、溏泄等消化器官疾病。所以临床上针灸肺经穴位治疗呼吸系疾病有显效,若果手太阴肺经病喘咳针灸足太阴脾经经穴是不能取效的。又如足太阴脾经病,腹胀食则呕,针灸手少阴心经经穴亦不能取效的。 
  又例如奇经八脉中的督脉能治脊强反折,带脉能治腹满,腰溶溶(无力貌)如坐水中。临床上应用督脉经的人中,百会、筋缩、长强,治疗脊强反折,是有效的。如果督脉经疾病不敢督脉经经穴,反取带脉经经穴治 之,就会没有效果的,从这里我们可以见到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在临床应用上确实是各具不同效应的。   小结: 
  一、从十二原穴能治五师六腑之疾,背俞能治各该附近脏器之病、以痛为输的局部取穴能治经筋受病的局部病变,这就可以见到经络在治疗上反应的机制是包括有作用于全身五脏六腑各器官的整体性反应。从背部作用于内脏的分节反应,和作用于肢节局部的反应。 
  二、由于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各具不同的疗效,可见经络是有一定临床实用意义的。 
  三、山于按时辨证运用五俞穴治病有一定的作用,可见人体经络与外界环境是有一定联系的

二)经络在临床应用的规律
 根据内经叙述,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各经主治不同的症候群。刺肺热病者,取手太阴、阳明。及治气乱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荣、足少阴俞等文献记载,结合我们临床实践的体会看来,经络在临床应用上,是包括有本经取穴法,本经与他经配合法,他经取穴法,和多经配穴法等四种规律的,现将这四种经络运用的规律,分述如下。 
  1.运用本经经穴治疗该本经病变之法则:根据灵枢终始篇所指出“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的原则。我们认为几根据这个原则取用本经经穴以治疗本经之病变者,就叫做本经取穴法。 
  例如在临床上治疗一般肺经经气受六淫之邪所侵而患发热咳嗽气喘者,针刺肺经之鱼际穴可收到退热镇咳平喘之效。若果患者久咳肺气虚而有寒,单纯针刺鱼际穴就会没有显效的。 
  又如脾经受湿,大便溏泄,一般针灸脾经之阴陵泉,配合相表里经之足三里治之,就可收效,如病久体质虚寒常在五更时溏泄较甚者,单纯给他针足三里、阴陵泉二穴就会没有显效的,所以我们明确了在临床治疗上,取本经之俞穴肯定是可以治疗本经的病变的。但必须在“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的范围内,于治疗上才收到一定效果的。 
  2.运用本经取穴和他经取穴配合治疗的法则:在临床应用上,运用本经取穴与他经取穴配合法: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发现邪盛而实,或邪盛正虚,有阴阳相移、虚实偏胜的征象者,采取本经五俞与背俞配合治疗。或采用本经五俞与募穴配合法,亦可采用本经取穴“实则泻其子”与他经经穴配合法。以发病本经的原穴为主,相表里经的络穴为客,作配合治疗。这就是一种本经取穴与它经取穴配合治疗的法则。   一、临床上治肺经寒咳,取本经之太洲、尺泽穴,同时根据从阳引阴之法则灸膀胱经之肺俞(即肺的背俞),以祛除其肺经阴寒之邪配合治之。这就是一种本经取穴与它经取穴配合治疗的处方。 
  二、临床上肠胃病、腹痛吐泻交作,取胃经之足三里穴,并刺任脉经之中脘穴(即胃的募穴),同时灸胃经之天枢穴(即大肠之募穴)和任脉经之神阙可愈,这就是一种本经取穴与它经取穴配合治疗的处方。 
  三、临床上治疗肺寒、咳嗽气喘,而常兼有脑气胀、溏泄等症状者,取之肺经之原穴太洲为主。同时取相表里之大肠经的络穴偏历为客。作出配合处方,治之有显效,这就是一种本经与它经取穴配合治疗的主客配穴法。 
  四、根据灵枢经五乱篇叙述:“气乱于肺,则俛仰喘喝,取之手太阴荣(鱼际)、足少阴俞(太谿)”。从这里已指出了本经取穴“实则泻其子”与他经经穴作出配合的法则。我们在临床上治疗肝阳偏胜的高血压病者,常常针刺肝经之原穴太冲,肝经之募穴期门,再配合我生之经心包络穴内关,治疗有效,这就根据实则泻其子之法则,用本经经穴与我生之经的他经经穴配合治疗的一个例症。 
  3.运用他经经穴治疗本经病变的法则:经络在临床应用上有根据内经指出阴阳互相表里关系,五行相生相尅关系,脏气所输所聚的俞募关系,八脉交会的关系,刺实痛取太阴阳明为主的要经关系,进行采取对本经病变有关的他经经穴治疗,就是运用他经经穴治疗本经病变的法则。 
  一、临床上针手阳明经之合谷穴,能治疗手太阴肺经病变之气喘有效,这就是根据太阴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阴与少阳相互为表里之关系,运用与本经相表里之他经经穴治疗本经病变的例证。 
  二、临床上治疗肝火上升,头痛、心胸烦热、夜不能寐、小便黄、腰痛、脉弦者,根据他经补母泻子法取手少阴心经(我生之经)的荣穴少府泻之,同时补足少阴肾经(生我之经)的俞穴太谿治之,这就是根据生化的原则,取用他经经穴治疗本经病变的例证。 
  三、临床上治疗肝病胁痛胸满、呕逆、脉弦者,根据制化的原则,取用脾经(受尅之经)的太白穴,或同时灸膀胱经之脾俞穴,以实其脾气,防其肝病传脾,收到治未病的作用。临床上治疗肾病水肿,亦有根据制化的原则,取脾经三阴交或阴陵泉,及脾俞、肾俞配合以培土制水,收到健脾利尿消肿作用。 
  四、临床上治疗支气管喘息,不取肺经之经穴,单取足太阳经之肺俞穴收效。又如急性胃炎腹痛呕吐,不取胃经之经穴,而取任脉经之中脘穴治愈,这就是根据脏腑经气所聚之募穴或经气所转输的背俞穴能治疗各该脏腑病变之效应,运用与本经有俞募关系的他经经穴以治疗本经病变的例证。 
  五、我们治疗任脉经所主的疝气病,常取任脉本经 之气海、关元治疗本病有效,但在临床上亦采取手太阴络穴列缺治疗疝气病,亦获得显著效果,这就是运用八脉交会的取穴方法。 
  又例如:治疗阴维病的怅然失志,苦心痛之病者,常有采取本经之筑宾、大横、府舍、期门、天突等穴位治疗有效。但临床上取用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穴治疗亦可收到显著效果。现代常用刺内关穴治癔病怅然失志、苦心痛之症获得卓著的疗效。这也是使用八脉交会取穴方法。采取有关的他经经穴以治疗本经病变的明显例证。   六、我们在临床上刺手太阴肺经列缺穴,治疗头痛有显效。按手太阴经之脉山胸走手,根本是完全没有分布于头部的,但用以治头痛有效。这是根据内经治腰以上实痛症,主刺手太阴阳明的“要经取穴法”的一个明显例证。 
  又例如:治产后腹痛(宫缩痛)取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治疗有显效。按足阳明经是从头走足没有分部于子宫部的,但用以治疗宫缩痛有显效。这是根据内经治腰以下之痛症,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的“要经取穴”原则而取得疗效的一个例证。 
  运用多经经穴治疗多经发病的法则:根据内经指出,治疗多经发病,采取多经经穴配合治疗有效。这就是运用多经经穴治疗多经发病法则。 
  一、在临床上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的足痿症。根据素问阴阳别论指出“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的治疗理论。我们采取足太阳经的肾俞、委中、昆仑,足太阴经三阴交、商丘;足阳明经足三里、解谿,足少阴经的太谿、足少阳经的环跳、风市、阳陵泉、绝骨,足厥阴的太冲等穴交替应用治疗有效,这是运用多经取穴,治疗多经发病的有效例证。 
  二、根据素问缪刺论记载:邪客于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额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隐白),后刺足心(涌泉),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厉兑),再刺少商、少冲、神门等穴有显效。在临床上刺十宣穴治昏厥不知人事有急救疗效。这也是运用多经取穴治疗多经发病的例证。由此可见,神志突变的脑症状,及脑脊髓的疾患,是可以运用多经取穴治疗方法处理的。从灵枢癫狂篇指出,同时采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阴、阳明四经的经穴配合治疗狂症的方法。素问刺热论指出五十九刺同时采取督脉经、足太阳经、足阳明、足少阳、手太阳、手阳明等六经经穴配合治疗热病热甚之症。素问水热论指出同时采取督脉经、足太阳经、足阳明经,足少阴经等四经经穴配合治疗水肿症。可见到某经与内脏联系是有一定范围的,对某些多经发病或病侵多经部位之病变,应用多经取穴配合治疗收效是有一定意义的。 
  5.运用刺络治疗络病实证的法则:经络在临床应用上,有根据灵枢经脉篇指出:适应刺络穴出血治疗络病实症的十五络症候群,采取对本经络病有关的络穴治疗,就是运用刺络穴出血,治疗络病的法则。 
  例一:我们在临床上治疗一个门诊90302号神经性头痛症 。近一年多来常有失眠病史,最近连续两个多月都每天有很多次发作性左侧偏头痛,左侧耳颞区有跳动闷痛,有时有麻木感,每次发作约几分钟渐缓减,有时剧痛时间较长。每稍用脑时则觉头部发剧痛,影响工作,脉弦,经X光检查心肺无异常,血压正常,头部五官器无异常,左耳颞区耳前后有静脉曲张,诊断:头厥痛(神经性头痛),按灵枢厥病篇上说: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湧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所以我们的处理方法,是用三稜针刺左太阳穴部浅静脉出血,及手少阳经之左瘈脉穴部浅静脉出血,同时用泻针手法刺足少阳经之风池穴和足太阳经之委中穴,针刺一次后头痛已减轻,隔日针一次,共针五次症状已完全消失,一月后经追查头痛症状已无复发。 
  又例如:治疗一个315000号胸部外伤后遗症——胸部神经痛的患者,两月前因在汽车跌下地,跌伤左手中指指关节脱臼,同时挫伤胸部,经中医治疗,现左中指指关节已复位,但仍有关节强直,胸部仍常有痛感,诊断外伤后遗症胸部,手太阴经经络痛(神经痛),按此症系由于外伤而致经络之气受压郁滞不通而引起肺经经络所过之处疼痛。所以我们的治疗处理:用三稜针浅刺肺经的络穴列缺出血,每天一次连针两天胸痛已消失,在继续治疗关节强直期中,病者多次向实习医生介绍他个人获得针灸伟效的实际过程。    
小结 
 
  (1)经络在临床应用上有根据“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的原则,取本经经穴,治疗该本经病变,能起到治疗作用的。亦有根据在该病发展过程中有邪盛而实,或邪盛正虚,有阴阳相移,虚实偏胜的征状者,须要采取本经与他经经穴配合治疗,才能起到治疗作用的,从这里可见到各经的运用是有一定原则的。
(2)经络在临床应用上有根据阴阳互相表里关系,五行相生相尅关系,脏气所输所聚(俞募)的关系,八脉交会的关系,刺实痛取太阴阳明为主的要经关系,运用有关的他经经穴治疗本经病变的,由此可见人体的经络是整体性而且有作用于互为关系之经的灵活性。 
  (3)从内经所述有多经发病和多经取穴配合治疗之法则,结合我们临床的实践体会,可见各经与内脏关系是有一定范围的。对某些多经发病之疾患不能忽视多经配合治疗的法则。 
  (4)从适应刺络血、刺络穴,治疗络病实症之法 则,结合我们的经验看来,可见十五络脉和十五络穴是具有一定实用意义的。 
  总的说来:根据内经以辨证论治所总结出来的针灸治疗方法,结合我们现在临床实践的体会,可以见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是各具不同的主治作用的,它是指导针灸诊疗的产物,因此可以肯定经络是有研究价值的。 
  从经络在治疗的作用看来,经络是具有作用于五藏六府全身各个器官的整体性反应,有从(背部)作用于内脏的分节反应。和有作用于肢节局部的反应,而且它与外界环境是有一定联系的。 
  从内经所指出“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的原则,可明确了运用本经经穴之规律。 
  从本经与他经配合治疗的有效方法,可见到“阴阳相移,虚实偏胜”,在经络应用上的关键性。 
  从采取有关的他经经穴能治疗本经之病变,可见到人体的经络是整体性,而且具有作用于互为关系之经的灵活性。 
  各经与内脏联系是有一定范围的,对某些多经发病的疾患,应明确多经配合治疗规律的运用。 
  从刺络穴能治疗络病实症,可见十五络脉和十五络穴,是具有一定实用意义的。   “辨证论治”是经络在临床应用上的重要环节,充分认识人体经络的“性”“能”,是掌握经络之运用和研究针灸治疗机体的先决条件。 
  本文是我们在学习经络学说结合临床经验的初步体会,未臻至善,错误之处,请先进的同志们给予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