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文阅读视域下初中名著的专题探究设计与实施——以《儒林外史》为例

 行人呓语 2022-05-31 发布于重庆

【摘要】推动中学生热爱并阅读名著,是名著阅读教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本论文以《儒林外史》为例,指导学生跨越古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人物繁多、称谓复杂”;“情节散乱、结构难懂”;“表达隐晦、语言艰涩”三道阅读障碍,在群文阅读视域下展开《儒林外史》的专题探究设计与实施。充分展现其“议题明确,读懂人物”;“群文组元,理顺情节”;“集体建构,突破语言”三方面优势。实现学生对名著从“不读”到“乐读”,从“难懂”到“深究”,从“书本”到“演绎”,从“门外汉”到“登堂入室”的质飞跃。并藉此发展学生高阶思维,使其从对名著文本的“整合理解”走向“比较分析”,并最终抵之“评价创造”。

【关键词】群文阅读;初中名著;专题探究设计与实施;《儒林外史》

一、《儒林外史》的教学现状及阅读障碍

推动中学生热爱并阅读名著,是名著阅读教学研究的首要问题。2021年重庆中考名著阅读之一是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其现实的阅读教学状况如何?在教学进度和升学压力的双重胁迫下,作为九下必读名著《儒林外史》要么选择阅读前置,挪至初三上期,甚至初二进行阅读教学指导;要么选择在初三下以“应试题海”为抓手,匆匆应付,草草收场。如此名著阅读教学指导,肯定违背了温儒敏教授所言“要让学生连滚带爬地阅读”之初衷。

就《儒林外史》这本名著而言,其阅读障碍重重,具体归纳如下:

(一)人物繁多,称谓复杂。

小说共计五十六回,人物二百多人。单就小说章回名目而论,出现的人名就多达六十余人。且同一人物,称谓不一。如匡超人,从第十五回到第二十回,其称谓先后就有“匡童生”、“孝子”、“匡秀才”、“匡二”、“匡超人”共计五种,以表明其身份、品行、排行、大名等信息。另外,有姓氏、职业、官职称谓的,如周进,即周蒙师、周学道;有换姓更名的,如倪廷玺过继给鲍文鹏,换姓为鲍廷玺;侠客张铁臂行骗失败更名为游医张俊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识记众多人物及其称谓,是阅读《儒林外史》的第一道障碍。

(二)情节散乱,结构难懂。

整部小说缺核心人物,乏中心事件。常常是几个章回一中心人物,同时又牵引出其他章回的另一中心人物。人物与情节的接踵而至,让读者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学界就《儒林外史》的结构有四种说法:“连环短篇”说;“功名富贵”说;“时间顺序”说;“单体多彩”说。张锦池在《论<儒林外史>的纪传性结构形态》中就其结构的四种说法进行了补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纪传性结构”一说。学界对《儒林外史》结构上的探究,勿庸讳言陈述了一个事实:对于初中生而言,阅读《儒林外史》这类情节散乱,结构难懂的名著,是第二道障碍。

(三)表达隐晦,语言艰涩。

小说所涉及的朝代典制、风物人情、器用民俗等,因年代久远而隔膜,部分语言掌故只存于历史典籍,现实生活中难以得窥并再现。即使有,其意义与现实南辕北辙。如严贡生坚称弟弟严监生的遗孀为“赵新娘”,其称谓的强调即是置疑财产继承的合法性,为抢夺弟弟家产埋下伏笔。又如鲍廷玺的二婚媳妇王太太,要求他人必称其为“太太”。如果缺乏对“新娘”“太太”这些语词特定时代背景下特定内涵的把握,我们很难深昧吴敬梓“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风格。《儒林外史》中大量存在的方言词汇,也给理解制造了难度。表达隐晦,语言艰涩成为学生跨越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第三道障碍。

此外,小说情节同质,内容乏味等问题也颇受攻讦。学生没兴趣读,读不懂,不愿读。部分老师则以耗时多,收效小;用力猛,成果微而不想、不愿指导。《儒林外史》成为部编教材中名著“鸡肋”。最终,师生在中考指挥棒的驱遣下,将名著浅表化阅读,通过小说情节梗概化,内容试题化等途径,完成名著阅读任务,应对中考名著考查。

二、群文阅读视域下《儒林外史》的专题探究设计与实施

就《儒林外史》这本名著,鲁迅说:“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1]1935年,鲁迅曾在《叶紫作<丰收>序》一文,针对一些看不起《儒林外史》的人,感慨:“伟大也要有人懂。”[2]在卧闲草堂刻本评语中,就有当时人这样评价:“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3]很显然,《儒林外史》的真正魅力与价值是隐性的,深邃的,非借助一定的阅读策略,不能得窥与领略。

本论文认为,《儒林外史》的阅读障碍,恰恰是其艺术魅力所在。将其放置于群文阅读视域下展开专题探究设计与实施,是突破该书阅读壁垒,深入领略艺术魅力,改善并创新目前名著阅读现状的最佳选择。

“群文阅读教学两个最为核心的理念: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和集体建构。”[4]群文阅读教学的这一特质,与打开《儒林外史》阅读之门具有高度的现实契合性。在群文阅读视域下《儒林外史》的专题探究设计与实施,不仅有助于扫除以上所说阅读障碍,还具有以下三方面优势:

(一)议题明确,读懂人物。

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云:“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卧本开卷第一回总评亦云:“'功名富贵’四字是全书第一着眼处。”[5]如此,敲定“功名富贵”作关键词,围绕对待“功名富贵”态度这一议题解析众多儒生,即可读懂人物。在吴敬梓看来,淡泊功名,鄙弃富贵即为真儒、名士,反之则为腐儒、陋儒、假名士、伪名士。不同人物的对比、类比与归类,既突破人物繁多、人物难懂之壁垒,实现对众多人物的分析与比较,同时也避免对人物品评的标准化、单一化、平面化,充分体悟儒生们的“共相”、“基相”与“个相”,将小说主题往纵深处开掘,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例如:面对功名富贵,作为门第清贵的堂兄弟杜慎卿与杜少卿有区别。杜慎卿是孤傲清高中拥抱科举,选择功名富贵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虚伪做作。杜少卿则高标脱俗中逃离科举,选择纵情恣意作为自己生命的持守,迂阔清贫。

(二)群文组元,捋顺情节。

张锦池在《论<儒林外史>的纪传性结构形态》中就其结构的四种说法——“连环短篇”说;“功名富贵”说;“时间顺序”说;“单体多彩”说进行了补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纪传性结构”一说。此结构提法,为以人物为核,群文组元,捋顺情节提供了可能性。例如:探究匡超人蜕变这一论题,学生只需单独捋顺第十五回至第二十回即可。六个章节内容本身紧扣匡超人性格发展变化而来,符合群文组元方向,可直接视为群文阅读文本。如此剖面的聚焦式阅读,专题探究匡超人形象,充分把握其性格由淳朴孝顺到虚伪狡猾、忘恩弃义的嬗变过程,深刻理解并分析蜕变的内外原因。又如《儒林外史》描绘了四地名士群——湖州、杭州、扬州和南京,三聚会一大祭——莺脰湖聚会、西湖宴集、莫愁湖湖亭大会及泰伯祠大祭,分别以娄公子、匡超人、牛浦郎、杜慎卿杜少卿为聚焦的核心人物。众多儒生以一地一核心人物归拢攒聚,情节因人物活动发散,又以人物聚会或大祭而收束。以四地名士群或三聚会作群文组元,展开《儒林外史》的群文阅读专题探究,自然条分缕析,庶易晓畅,阅读省心省力。

(三)集体建构,突破语言。

在《儒林外史》中,口语、方言、行话等比比皆是。方言有下江官话、全椒方言、江淮方言等,其中有些方言甚而与贵阳方言、四川方言相类。方言的存在,一方面增强描绘生活的真实性,但另一方面因空间地域的疏离,也给语言理解带来困扰,如“打秋风、疙瘩帐、疙瘩事、夜饭、逼手逼脚、嘴巴子、做头做脑、迸脆、下晚、则声、总成”等。读《儒林外史》这本名著,江淮一带学生的语言理解力肯定超过巴渝学生。突破语言壁垒,既要指导学生联系语境理解,也要发动不同地域学生联系当地当下方言,甚至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里采风收集去理解。由集体交流、讨论、建构而走向共识。另外,类聚不同人物,专题探究人物性格化语言,也是深入理解人物的很好途径。

三、群文阅读视域下初中名著专题探究设计与实施之价值

在群文阅读视域下,依据学生兴趣点、疑惑点指导其自行设计名著专题探究。就《儒林外史》而言,设计各色人物探究、同质情节(诸如莺脰湖、西湖、莫愁湖三聚会;匡兄弟与余兄弟失火救火;匡超人与牛浦郎停妻再娶)探究、方言探究等。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基础上展开话剧表演、续写故事等活动。由此形成对名著文本的“整合理解”、“比较分析”与“评价创作”,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让学生从名著的内在品评鉴赏中走向外在情境演绎创作,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外显化。

总之,群文阅读视域下初中名著的专题探究设计与实施,在提升学生名著阅读兴趣、拓宽名著研读内容、创新名著探究方式以及丰富名著阅读成果等方面,其理论与实践价值不可估量。实现名著阅读从“不读”到“乐读”;从“难懂”到“深究”;从“书本”到“演绎”;从“门外汉”而“登堂入室”的质飞跃。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8

[2]张国风.《儒林外史的人间》[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001

[3]张国风.《儒林外史的人间》[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002

[4]于泽元.《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76

[5]《文学遗产》[J].1998.5.(张锦池《论<儒林外史>的纪传性结构形态》:89)

 备注:该论文为南岸区课题《初中群文阅读项目式学习与设计》相关成果,2021年第六届重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