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152条

 新用户1258N1Wf 2022-05-31 发布于陕西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下。其人漐漐(zhi)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协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解也,十枣汤主之。(《伤寒论》.152条)。

    作者:蒋远东

太阳中风是一个风寒袭表的病,第2条讲,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者,名中风。太阳中风表不解的时候,不可以攻里,第44条讲: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者逆。欲解外证者,宜桂枝汤。

太阳中风出现下利、呕逆,说明这个太阳中风已经不在表了,已经入里了。太阳中风下利说明太阳中风已经转属阳明了;太阳中风出现呕逆说明太阳中风或已转属阳明或已转属少阳。因为,阳明和少阳都有呕逆。可见,太阳中风出现下利或者呕逆的时候,如果表证已经解除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攻里;如果太阳中风表证未解就不可以攻里。这里的攻里是针对十枣汤讲的,是说这个太阳中风可以用十枣汤攻。

32条讲: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由此可见,太阳阳明合病在下利呕逆同时出现的时候也是葛根汤加半夏。因为,葛根汤本身就是治下利的。本条的下利和呕逆都是从太阳中风来的,所以,本条仍然把太阳阳明合病叫太阳中风。

其人漐漐汗出,说明这个病已经转属阳明了,与第248条讲的蒸蒸发热是一样,同属阳明病。第248条讲: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其人漐漐汗出讲的是这个病在六经中已经进入阳明胃腑了。不与调胃承气汤,因为本条讲的不是调胃承气汤证,根据本条的用药可见,这是一个水肿病,即书上讲的水气病。水气病不是调胃承气汤能解决的问题,故不与调胃承气汤。

心下痞硬满中的心下是胃。这里的痞是痞,痞有虚实之分,硬是实痞,满是虚痞。由此可见,本条的心下痞硬满是说这是一个虚实相兼的病,用泻心汤攻痞、用陷胸汤治硬满都不行。因为,这是一个虚实相兼、水饮不化引起的病。泻心汤泻的是心下痞,陷胸汤治的是水热互结。

本条的漐漐汗出是说这个邪热已经传到胃里面去了;发作有时是有时发热,有时不发热。少阳病和阳明病中都有发作有时,在少阳病中发作有时是往来寒热;在阳明病中发作有时是日晡所发潮热,本条讲发作有时讲的是十枣汤所在的具体位置。引协下痛,协下是肝区,意思是说这个十枣汤证的疼痛不仅在阳明胃腑这个地方能引起心下痛,同时还能引起肝区疼痛,即这个水气病的水不仅在肠胃之间更多的在肝、脾、网油之中。《医林改错》讲:津管的下杈将水液送入肝脾网油后渗入膀胱了。今太阳中风的风寒邪气进入肝脾网油后,扰乱了肝脾网油对水液的疏泄,即寒水不化而导致心下痞硬满,引协下痛。心下是胃所在的地方,协下是肝脾所在的地方;心下引协下痛是阳明脾胃和肝胆都受邪了。

三阳病都有头痛,太阳中风的头痛是头项强痛;少阳病的头痛是头的两边痛;阳明头痛是前额痛。因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都要从头上过,本条的头痛是十枣汤的一个伴随证,不是十枣汤的主证;十枣汤的主证是心下痞硬满。心下痞硬满的心下是胃,包括脾和肝胆以及腹腔,泛指中焦。痞是一个病名,讲的是邪气入里以后与体内寒湿水饮形成的一种病。心下痞硬满讲的是太阳中风的风寒邪气入里后,与体内的寒邪水饮聚集在了胸腔、腹部这个地方了;这是一个虚实相兼的病,是一个补不得,下不得的病,补之则满,下之则虚,从十枣汤的用药可见本条的心下痞硬满是一个水气病,只能用十枣汤攻中逐水。

干呕是肝气不疏,胃气上逆。短气与心肺肾都有关系,这里的干呕短气仍然是在说这个十枣汤证在中焦,上可以影响到心肺,下可以影响到膀胱肾。这个水气病在中焦引起的肝脾网油积水就像悬在崖壁上面的蜂窇一样,即为悬饮(见《水气篇》)。本条的汗出不恶寒讲的是太阳中风的风寒邪气已经不在表了,即:“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下”中的表解也。

综上所述,本条讲的是:太阳中风出现下列呕逆的时候,要等到下列呕逆解除了以后才能用十枣汤,十枣汤证是一个表证已经解除了、里未和的一个病。表现是: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协下痛,汗出不恶寒,干呕短气。其中的头痛、干呕短气是伴随证,十枣汤的主证是胸腹积水,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满足太阳中风的条讲,即有汗出或者说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这么一个条件。

十枣汤是一个应用极其广泛的药,象肝硬化的后期腹水,肺癌的后期腹水,脾腹水等等的腹中积水证只要能满足本条文中的条件都可以用。因为,它涉及的药物都是些峻猛有毒的药,会让人望而生畏,况且象大戟、芫(yuan)花、甘遂在一般的药店里面都买不到。我嫂子因感冒,误服下药导致陷胸,当时,我给开的大陷胸汤,因为,买不到甘遂用其他的药代,怎么都不行;后来在一个私人药店买了一克甘遂,服后不到一个钟头,拉的稀里哗啦,肚子一下就松了,病跟手取一样的快。一克甘遂尚且如此,更何况本条是大戟、芫花同用,用之不当,当时就会把人拉脱水。

十枣汤方的原文是这样的:

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大枣(擘)十枚。

上三味,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渣,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就十枣汤方的用法,多少仁人智士都在创新改进,我觉得胡希恕老先生的办法最好,用大砂锅,掺一砂锅水,放一斤多大枣在里面煮到皮开肉绽的时候,把大枣的皮、核捞出来;把芫花、甘遂、大戟一样开3——5g,下到煮大枣的锅里在与大枣同煮一阵后,每次少服一点,服到得快利的时候,放缓服药的时间,直到把腹水下完为止。我的看法,保险期间,大戟、芫花、甘遂各开一克,如法炮制的服用就行了;将息的时候,喝些糜粥(详见《胡希恕讲伤寒论》)。

甘遂苦寒有毒,其用在根,入脾肺肾经,《珍珠囊》说:水结胸中,非甘遂莫除,甘遂反甘草。

芫花又叫闷头花,三月开花,其花炸碎可以闹鱼,又名闹羊花。辛温有毒,入脾肺肾经,能利胸腔积水,可杀绕虫;反甘草,药用其花,用时醋炒,此药越陈越好。

大戟苦寒有毒,亦入脾肺肾经,因其芽色红又名红芽大戟。主胸胁腹水,药用根部去骨,醋炒,亦反甘草。

大枣性温无毒,味甘平,其性降也。能助脉强神,大和脾胃。

甘草味甘平无毒,生则寒,炙则温,生能泻火,炙能健脾和中,能解百毒而和药性,以其甘能缓中,故有国老之称。

蜂蜜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益气补中。

综上所述,大戟、芫花、甘遂入脾肺肾经,是攻中逐水的峻剂。所谓攻中逐水是把中焦的水往开散,不让它们聚集在一起。与甘草不同,甘草能补中益气且能缓中。所谓补中益气汤和缓中在这里都有把水气往中焦聚集的意思,故与大戟、甘遂、芫花反。所以,《十八反》中讲:藻戟遂芫俱战草。同理,蜂蜜也有入肺脾补中益气的作用,所以,蜂蜜与大戟、甘遂、芫花也是反的。唯大枣味甘平,性降,且能助脉强神,大和脾胃,即能引水下行而不伤正气,所以,十枣汤选大枣引水下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