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臣佐使之真意

 一得斋主人 2022-05-31 发布于山西

关于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可能有人能说出很多,我认为最容易让人忽略的是中医开方,西医开药。清代大医家徐灵胎说:“药有个性之特长,有合群之妙用”。中医认为,每一味中药都有独特的性味归经与功效,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板,组合起来之后形成的战斗力,远大于单打独斗,故有“用药如用兵”之论。

望闻问切的过程是为了知彼,把每一味药用好,组成完美的战队是知己,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中医有“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之说,故开方讲究“君臣佐使”。《素问·至真要大论》对“君臣佐使”做出定义:“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帝曰:三品何谓?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什么是“方制”?中医是取象比类的学问,《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乐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风、木、酸、肝、筋、苍、角、呼、握、目、怒,其类殊异,但都统于“东方”。开处方时,合理应用风药、酸味药、苍色药,就可以解决经筋、眼睛、情绪的问题。以麻黄汤为例: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七十个(去皮尖),这四味药完美构成君臣佐使的关系。麻黄为中空之象,麻黄节可以止汗,所以要把麻黄节捣烂,相当于去节,取中空的部位发汗。麻黄三两为君,不是因为剂量最大,而是“主病之谓君”,治疗太阳伤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必须要解表开太阳,《神农本草经》:“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本来麻黄一味药就可以解决,但是,汗为心之液,发汗太过,可能伤及心阳,需要节制麻黄的副作用。“佐君之谓臣”,桂枝甘草为臣药,辛甘化阳,以顾护心阳,节制麻黄损伤心阳的副作用。炙甘草就是用火烤甘草,加强阳的力量。从“佐君”二字来看,佐药就是臣药,明显与后世中医佐使药的概念不同。“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杏仁: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杏仁主“咳逆上气”,可以治疗“无汗而喘”。杏仁皮色发红为火之色,形圆有尖为火之象,去皮则白色为肺之色,去尖则形圆为一气周流之象。

《素问·至真要大论》:“《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麻黄汤一君(麻黄)二臣(桂枝、甘草),为奇之制也。杏仁为使药,有喘则用,无喘亦可不用。“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这种一君二臣的处方,为小方。

“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所谓上中下三品,是针对当时流传的另一种君臣佐使说法而言。《神农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左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君药(上品一百二十种)、臣药(中品一百二十种)、使药(下品一百二十五种),合一岁三百六十五日之数。从临床实践来看,本经的说法值得商榷,比如三承气汤证,在急需攻下之时,下品也可为君,不可拘泥。

“三品何谓”?黄帝问了一个特别有水平的问题,既然君臣佐使不是上中下三品,那神农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有什么意义呢?“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神农将药物分为三品是为了明确药物之间毒性的差别。上品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无毒有毒,多服有毒,少服无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羸者”,为了遏制病情或补虚,根据病情斟酌服药时间的长短。下品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只有在急需攻逐邪气的时候,才会使用,中病即止。“殊贯”:马莳注:“殊贯,异等也”。“殊”为不同,差异的意思。“贯”,本义为串穿贝壳的绳索,引申为一贯、相同的意思,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便于医者掌握他们之间的异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