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癌手术后拿到病理报告 常常出现一些吓人的描述 多发,微小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 明明术前检查啥都没发现 为啥术后报告如此吓人? 这些危险特征到底有什么意义? 大量存在于尸检报告的甲癌分化型甲状腺癌(乳头状癌,滤泡癌和嗜酸细胞癌)在正常人群中十分常见 取决病理检查的仔细程度 1.0-35.6%的尸检报告中都能发现它 这些微小的甲癌 常常伴随人们一生不被发现 不给人们的生活制造任何麻烦 尸检意外发现的分化型甲状腺癌 是否也有文章开头提及的危险特征呢? 如果它们中也常常出现这些特征 就说明这些看似危险的特征 一点也不危险 尸检报告的数据Dr. Robenshtok汇总了29项尸检相关的报道 包括了8750人的尸检报告 这些人生前均未确诊甲癌 740人的尸检中存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检出率高达8.5%) 肿瘤平均尺寸在0.5-9.0毫米 Thyroid, 2022, 32, 37-45 1 多发 ![]() 27项报道分析了甲状腺内肿瘤的数目和分布 多发占比约为28.2% 双侧甲状腺有病灶的概率为18.0% 这些数据证实了乳头状癌的多灶属性 即便是尸检意外发现的甲癌 也常常以多灶的形式存在 2 微小腺外侵犯 微小腺外侵犯指显微镜下癌细胞冲出了甲状腺被膜 跑到了周围的肌肉脂肪组织 严格意义上属于转移 这类微小侵犯在尸检报道中常见吗? ![]() 5项报道统计了出现微小腺外侵犯的几率 微小腺外侵犯平均发生率为24.5% 数值最高的统计来自日本接受过辐射的人群 微小腺外侵犯的发生率高达57.5% 3 淋巴结转移 不少人术前超声没有发现可疑淋巴结 术后病理发现了淋巴结转移 因为过度担心这些淋巴结转移会影响预后 有人半切后再次切掉另一半 甚至跑到核医学科接受碘治疗 ![]() 即便是尸检发现的甲癌 淋巴结转移率也不低 13项报告中淋巴结转移率平均值为11% 它们绝大多数属于隐匿转移 淋巴结肉眼上看并没有异常 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异常 4 脉管侵犯 脉管指小淋巴管或血管 病理报告中提示脉管侵犯 意味着癌细胞出现在甲状腺的小淋巴管或血管中 很多人担心脉管侵犯 会增加远处转移的几率 ![]() 8项报道统计了脉管侵犯的几率 16%的尸检样本中发现了脉管侵犯 提示脉管侵犯并不罕见 常常出现在尸检意外发现的甲癌中 5 远处转移 所有报道中仅仅出现了三例远处转移 运转比例非常低 也从侧面证实无论是观察中的甲状腺微小癌 还是手术后低危的小甲癌 都极少出现远处转移 三例患者生前均未确诊甲癌 其中两例尸检发现了甲癌 随后调研发现甲癌原因远转是死亡原因 还有一例远处转移灶是惰性的 患者居然带着远处转移灶长期生存 最终死于其余原因 尸体报告的启示拿到甲癌病理报告 经常发现一些吓人的描述 多发,微小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 并不是建议你忽略这些描述 但你需要知道这些所谓的危险特征 对预后的影响极其有限 甚至常常出现在尸检意外发现的甲癌中 从治疗的角度 即便病理报告中出现了上述危险特征 不意味着你之前选择观察是错误的 也不意味你半切后需要切除剩余甲状腺 更不意味着你要接受碘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