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逆光而行,“疫”线有我——他们用实际行动筑牢“抗疫堡垒”

 阿福根 2022-05-31 发布于上海

图片

编者按

图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上海全民战“疫”的行动中,众多学雷锋志愿者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投身核酸检测、秩序维护、物资保障、心理疏导……每一位奔走的学雷锋志愿者身影,如同绽放夜空的点点星火,照亮温暖着这个特别的春天。他们平凡,亦不凡;无名,亦英雄!市文明办与雷锋杂志社联合推出“战'疫’之星”专栏,目前已发布二十二期,本期来看发生在长宁哈密居民区和静安新闸大厦的志愿故事。

哈密居民区全域创成“无疫小区”,

居民齐夸“这群人”!


图片

30余名在职党员就地请战,将临时党支部建在疫线上,他们用“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示范作用冲锋在前,带领居民迎战疫情“大考”,使所在的北新泾街道哈密居民区成功创建全域“无疫小区”,截至目前已连续43天无新增阳性感染者。

图片

哈密居民区管辖的明欣公寓和新宁小区始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20个楼栋均为没有电梯的5层、6层老公房。疫情之初,居民区31名在职党员闻令而动,第一时间到居住地党支部报到,在居民区党总支牵头下,组成了战疫临时党支部,除1名党员处于封控状态,其余30名党员均在社区各支志愿服务队伍中发挥骨干作用。

作为就地支援社区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了协助核酸检测、分发抗原试剂、物资保障、代为配药、快递搬运、特殊群体关爱、楼道垃圾清运等繁杂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走在前、作表率”,为900余位居民筑起了坚固的“防护堡垒”。

孙朝忠是一名有着25年党龄的老党员,封控以来他自发建立小区团购群,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每次他都会提前联系好团购供应商,在物资到达前早早等候在小区门口,并负责最后的消毒和配送工作。有一次团购物资凌晨1点才送到,他和志愿者们就一直忙到凌晨3点。他还是社区里的热心人,邻居马桶堵了,煤气打不着火,他主动上门帮忙修理;得知被封小区的装修工人物资紧缺,他拿出家中“库存”以解其燃眉之急。

图片

华旎是2019年才搬来新宁小区的“新北新泾人”,疫情前生活工作“两点一线”,和居委会、社区邻里鲜有交集。封控后,在居委会的组织下,她与一批年轻人成为首批“团长”。考虑到居委会干部当时都忙于防疫事务、核酸检测等工作,她和其他“团长”自发组织了小区志愿服务团队,负责团购物资的派发工作。通过众筹和邻里互助等形式,她还与志愿者一起解决了社区独居老人的生活物资需求。

图片

“90后”陆巍是入党积极分子,4年的社区工作经验,令她对居民非常熟悉,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最强大脑”。大人群核酸采样现场,即便居民佩戴口罩她也能一眼辨别,脑中瞬间反应出居民所住楼栋号、门牌号及同住人等信息并记录在册,有效加快采样速度;遇到外籍居民,她会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流。同时,她还添加了外籍居民的微信,梳理他们的购买需求后转达给“团长”。在她身边有一本工作手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居民120转运、就诊证明、买菜、配药等需求和处理结果。每天,她还会赶往社区卫生中心、同仁医院为居民配药,保证医院有药的情况下居民配药诉求解决不过夜。

图片

赵国顺是新联坊物业人员,也是一名党员,这波疫情以来,他一直住在物业办公室。为严守小区大门,他与保安仔细核查人员进出通行证和快递人员保供证明,认真消杀每批物资和物品;为在“足不出户”期间做好居民服务工作,他骑着电瓶车将快递外卖、物资等短驳至各楼道口,再由楼道内志愿者分发给居民。

图片

特殊时期,居委会不断完善的工作做法和工作台账也为社区抗疫工作夯实了基础。居民区有10名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医生上门采样、部分聋哑人居民需要居委会干部陪同扫码、上网课小朋友需在特定时间段下楼做核酸……居委会将基础信息一一完善,确保了每次大人群核酸筛查时做到应采尽采,为后续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撑。

图片

进入防范区管控阶段,按照“有序放开、有限流动、有效管控”的要求,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轮班值守在小区门口,严格落实出小区“一看一扫一验一登记”,进小区“一扫一测一消杀”。

四月中旬,哈密居民区接连收到两封来自新宁小区居民的手写感谢信。



图片

图片

原来4月22日中午,居民窦师傅突发脑梗,居委会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20分钟后,患者被送往华山医院抢救,医生诊断为大面积脑梗。因送医及时没有错过“黄金3小时”,如今窦师傅已出院在家中休养康复。

4月11日下午,居民闵老伯接到电话说住在浦东某养老院的父亲常用药即将用完。药品必须在父亲原先接受治疗的医院才能配到,父亲社保卡又在养老院,自己因封控在家无法出门……情急之时,闵老伯向哈密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梁燕求助,居民区当即联系有关部门,同步通知闵老伯准备相关材料,13日上午6时“跨江”难题在社区民警潘警官的协调帮助下也顺利解决。

如今,哈密居民区成功创建成为全域“无疫小区”,邻里之情愈加融洽和温暖,社区居民更加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合力守护来之不易的“无疫家园”。

一半以上是老年居民、还有40余名外籍居民……

静安这个“无疫小区”背后的抗疫故事


图片

静安寺街道新闸大厦共有133户277名居民,其中一半的居民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还有40余名外籍居民。就是这样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小区,凭借着三义坊居民区党总支有力引领下的“三驾马车”协同作为和楼内志愿者团队以及每一位居民的齐心协力,顺利成为静安区首批“无疫小区”。

志愿团队成为防控管理“稳压阀”

3月29日,新闸大厦因出现阳性病例,进入闭环管理,随后又与浦西封控管理“无缝衔接”。

图片

面对如此“猝不及防”的情况,新闸大厦的党员们扛起特殊时期的责任和担当,“疫”线出列,和楼组长们一起成为社区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他们始终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带头当好宣讲员、示范者、贴心人,用自己的力量构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图片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

原本十几人的志愿者团队

慢慢壮大到52人

原有的防疫信息通报、核酸检测协调、防疫物资派发、生活垃圾处理等志愿服务工作也在积极的“裂变”中不断向外延伸,“诞生”出团购小分队和“壮丁”搬运队两支全新的服务队。

团购小分队成员多方寻找优质、平价的保供物资,进行开团、统计、运输、消杀、分发,当起精打细算又注重品质和安全的“团长”,在切实保障居民们封控期间的生活物资的同时,尽可能提高“足不出户”的幸福指数。

图片

守望相助激发封控生活“爱力量”

“书记,封控在家里一个多月,我的头发都可以扎小辫子了,能不能想办法解决一下大家理发的问题?”

在听到居民的心声后,三义坊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郁诚楠找到了楼内一对有美发手艺的美籍华裔夫妇。凑巧的是,这对热心的夫妇也正想找居委会“毛遂自荐”,做楼内居民的“Tony老师”。

图片

就这样

夫妻理发店就在大厦的大堂

“开门营业”了

为了让居民不要错过这波“美美的福利”,夫妻两人会在与居民沟通好的前提下,安排合适的时间为有需要的居民解决“头等大事”,让邻居们在居家时期,也能有生活的“精致”和“小确幸”。

图片

如何让楼内40余名外籍居民

清楚了解疫情防控要求

配合做好核酸检测、抗原自测

曾是让郁诚楠发愁的一件事

很快,三位强力“外援”出现了,他们就是三义坊居民区辖区内法式餐厅“蝶舍”的员工,精通西班牙语等多个语种。

图片

从3月底,他们便主动要求参加核酸检测、抗原自测试剂盒分发等社区防疫工作,还成为小区外籍居民的“翻译官”,向他们解释各种防控要求,指导进行抗原自测以及帮助解决外出就医、离沪出行等情况。

“多亏有了他们,让我们和外籍居民的沟通没有障碍。还有一些外籍居民在他们的带动下,也申请加入志愿服务。”郁诚楠告诉记者,他们三人不仅是新闸大厦的“金牌服务员”,还将服务半径拓展到整个三义坊居民区,从四月上旬开始就揽下为社区老人送助老餐的服务,还在每次送餐时持续关心老人们的身体状态和需求。

图片

众筹“生活费”感谢“你们一直都在”

浦西封控前,新闸大厦的物业经理就被封控在自己居住的小区,无法到岗。面对物业日常保洁、保安难以正常运维的困境,物业经理助理高云主动承担起物业经理的职责,带领着物业工作团队维持小区管理的日常运转,确保快递分发、物资配送、大厦环境整洁、守好家园大门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随着封控管理时间的拉长

物业工作人员的物资储备渐渐减少

越来越多的居民拿出

自家饭菜、蔬果和生活用品“救急”

图片

为了感谢物业人员的辛勤付出,居民们还在新闸大厦业委会副主任周树明的发动下,自发为他们众筹“生活保障费”,用于购买一些生活保障相关的物资。

图片

“他们每天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忙碌的身影,我们都看在眼里,十分感动,也十分感谢他们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守护我们。” 周树明说,众筹发起后,居民们都踊跃加入,希望能够帮助物业工作人员解决“后顾之忧”,让同心同向的爱与温暖在大厦里流动和传递。

图片

(来源:雷锋杂志微平台 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