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五分钟论语课》

 古典读书治学 2022-06-01

《五分钟论语课》48篇  每天5分钟

看透中国人的性情、思维根源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在齐国也有类似的问对。

《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君和臣是对等的关系,君不君,则臣不臣。父子关系也是一样,父不父,则子不子。这是一种相互关系,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宰治。

但是这个关系,却有着天生的不对等性,特别是父和君,这一边属于强势一方。就像父子关系,从小建立起来的父子关系,最开始的时候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父亲很强势,孩子个性是被压抑的,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父子关系。父慈子孝,这是一个合乎礼的父子关系。父不慈,父子之间没有建立好自然的亲亲之爱,那么子不孝也是自然的。

而君王与大臣呢,君王往往有军队,他就是优势一方。君不君了,臣怎么不臣?代价很大,往往是丢掉性命,或者官职。这就要对强势一方用礼来约束,君王的作为合乎礼仪,那么大臣做事尽心尽力。这个关系,靠得是自觉,自律,与彼此间的信任。交心,就是交信。

这种信任,其实是很脆弱的。不公正,不均,君主谋私利,君主任用奸臣,处理事情偏激,或不足,都容易扰动人心,打破这种信任。

就因为信任容易打破,中国古学问的最高心法就是中庸,做任何事情无过而无不及,他就能维持整体的稳定与信任。这对天子的要求是最高的。这适合圣王治天下,身边还要配备有智慧有仁德的一群人辅助,即便这样,这个管理体系还是小心翼翼,不能犯大错误。对下一代君王和大臣培养的王官之学就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这就是孔子之前的教育,它不在平民那里去做普及。

这种关系,互补着出现,天子与三公,三公与诸侯,诸侯与士大夫,士大夫与陪臣,陪臣与士,士与庶民。层层都有礼和忠的关系。而礼的发源,在家庭,父子之孝与兄弟之悌。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层层传递,上下畅通无碍,这就是仁道,仁道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是活生生的,动态的,而兴发出的一种场域。这样的一个仁道场域,所对应的规则外现就是礼制,对这个仁道场域的节奏、节律的把握,通过音乐和舞蹈等表达出来,就是乐道。我们讲的礼乐之道就是这样的。

那么,这个仁道场域,到了衰弱之时,要维持,就要靠刑政了。

如果这个仁道场域受到外敌的干扰,它就出动军事力量予以反击。

把这个仁道场域传承、持续下去,最重要的礼就是祭祀之礼。

所以经典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我们看到了,这个仁道场域的维持,关键在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我们说人治是有道理的。

所以《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有时候并不容易,历史上最别扭的父子关系,舜和他的父亲的关系,他的父亲一直迫害这个舜,但是舜依然孝顺自己的父亲。舜,称之为古之大孝。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的时候,在舜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应该给了他一段很好的童年,可能在这段时间有亲亲之爱的生发。我们可以看到,舜的修身齐家是多么的困难,虽然面对着要杀他的父亲,要毒害他的弟弟,他依然艰难地、智慧地,又神奇般的真心地维持了孝悌之义。舜成就古今第一大孝,也是华夏历史上最重要的圣王之一。

到了孟子时,那种仁道场域已经衰弱得不得了,所以孟子才会讲——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有点生拉硬扯的感觉了,礼乐文明,早已被战国时诸侯国间的征伐破坏的差不多了,仁道场域,礼乐之道,成了过去,也只能寄希望于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