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蓝色的海星40 2022-06-01 发布于北京

(2018-08-15 05:42:24)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从庞贝废墟的卧室中挽救出的壁画《花神弗洛拉》




第四单元第Ⅱ组:莲枝交缠
  莲花是东方的象征,它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道德高洁、智慧觉醒和生命繁衍的象征,多用在佛教相关的装饰,衍生的莲枝纹也多用在日用刺绣和器皿上。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01.龙泉窑刻花缠枝莲碗  元代 高9.2cm,口径16.8cm,底径8.6cm 上海博物馆藏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02.定窑白瓷碗刻莲花纹洗 元代 高2.2cm,口径22.4cm,底径16.5cm 首都博物馆藏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03.龙泉窑刻花缠枝莲碗  元代 高9.2cm,口径16.8cm,底径8.6cm 上海博物馆藏




  但我们可以通过后面的展品看到,代表中国的莲花盛开在了圣母的衣袍上,再次印证了中国的丝绸出口到西方是多么奢侈的物品,要贡献给神,这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动的象征。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04.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05.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06.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07.




第五单元 丝绸之梦
  这些随着马可·波罗们的行囊远赴西方的东方物品,在意大利发生了什么作用?本单元以“青花变奏”、“莲枝交缠”、“凤凰之旅”,分别从中国的瓷器艺术、莲花纹饰、凤凰图案和器物,共同呈现东方的图案、工艺与时尚在欧洲引起“水花和涟漪”。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08.




  中国人一直善于绘画山水和人文景色,比如《清明上河图》、《耕织图》、《千里江山图》等等,但是当时西方对风景的绘画并不掌握,西方当时都以人物为主,可以把人物刻画的非常生动,肌肉线条都非常的写实,为后期的解刨学奠定了基础,风景描绘可以说是西方向东方学习的成果。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09




  正如安布罗乔▪洛伦采蒂《好政府的功效》壁画所见,马可▪波罗们的行囊之中除了丝绸、陶瓷等珍宝外,可能还有一些类似于《耕织图》那样的中国画,画作被带到了西方,并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10.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11.溪山雨意图 元代 黄公望 29.8cm×106.6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画面近景有坡石山林,远景为无尽的远山,将画面一分为二的江水由右向左逐渐开阔,两岸的景色则随之退缩,融合了平远、深远等构图技法的画面可能受到赵孟頫《水村图》影响。此画由黄公望两次绘制而成,上有倪瓒、文彭题跋。此画与公元15世纪欧洲早期风景画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12.溪山雨意图 元代 黄公望 29.8cm×106.6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局部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13.溪山雨意图 元代 黄公望 29.8cm×106.6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局部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14.展厅一角




  该画位于锡耶那公共宫“九人厅”西壁,被誉为“古代”以来“第一幅真正的风景画”。构图以城墙为界,墙内表现城市生活,城外描绘乡间活动;同样的两段式构图亦可见于北宋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令人惊异的是,与中国古代《耕镓图》中的相关图像如出一辙。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15.




  《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清朝康熙南巡,见到《耕织图诗》后,感慨于织女之寒、农夫之苦,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绘基础上,重新绘制,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并每幅制诗一章。

  手卷以图文结合的方法,表达了灌溉、收获、登场、持穗、春碓、簸扬、筛、砻、入仓等农事活动场景,是南宋楼璹所绘制的《耕织图》中“耕图”部分图像与《好政府的功效》中的“打谷”部分相同,描绘了四个农民正在用连枷打谷脱粒,半径为高耸的谷穗,甚至都刻画了两只啄食散落谷粒的鸡。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16.耕镓图(局部)元代 忽哥赤 绢本水墨淡设色  36.7cm×506.4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接片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17.耕镓图(局部)元代 忽哥赤 绢本水墨淡设色  36.7cm×506.4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18.左侧,《耕镓图》局部  元代 忽哥赤 绢本水墨淡设色  36.7cm×506.4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右侧《好政府的功效》局部  1338年--1339年  安布罗桥▪洛伦采蒂 壁画 原件藏于意大利锡耶纳市政厅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19.《好政府的功效》局部  1338年-1339牛女年年渡 安布罗桥▪洛伦采蒂 壁画 原件藏于意大利锡耶纳市政厅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20.清明上河图(明仿本)29cm×685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局部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21.名笔集胜册-宋人耕获图页 南宋 佚名 卷本设色 25.7cm×24.8.cm  故宫博物院藏




第六单元 世界交融
  文化的交往是双向的,中国的文化同样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本单元将探索中西文化交往在中国本土留下的物质与文化艺术的痕迹,以及这些痕迹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本单元分为“圣母与观音”、“十字莲花”、“西学东渐”三部分,用中西图像符号对比的形式,反映中国文化艺术中的西方元素。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22.




  圣母玛利亚怀抱幼小的耶稣是基督教艺术中最动人的形象之一,怀抱幼童的送子观音是中国民族信仰中的一个重要的形象表征,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信仰为什么在形象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来往中国的西方人带来了“圣母子”图像,这些图像又会在异域产生什么样的返乡?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23.




  画面为金色背景,圣母着宽松的衣袍,长相甜美。头转向正面的小基督,小基督站于圣母右腿,一边吃奶一边注视画面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圣母的额形象拥有细长的东方式眼睛,而与怀中圣子的西方式样貌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公元14世纪时,与东方相关的一切都蔚为时尚的情况。
  画面中圣母穿着镶边长袍,正注视怀中的孩子;圣子包裹在红色襁褓中,一边吃奶一边注视画面之外。这幅画中圣母的眼睛细长,柳叶眉,颇有东方女性的特色,而与怀中圣子的西方样貌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作者对东方事物的喜爱,并频繁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24.哺乳圣母(复制品)




  圣凯瑟琳为公元4世纪亚历山大城国王科斯杜斯的女儿,视上帝为唯一的爱人,最终为其信仰而殉教。画面中耶稣正将戒指戴在圣凯瑟琳右手的无名指上;圣母蓝色长袍上有金色的莲花图案。这类蓝地莲花纹织金锦在当时的威尼斯应属十分珍贵,故仅用在圣母或圣徒身上。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25.圣凯瑟琳的神秘婚姻(复制品) 洛伦佐·委内齐亚诺 1359年 93cm×58cm 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整幅画面分为两部分,上方三角楣表现了基督受难的图像;下方矩形为主体,描绘了圣母在哺育怀抱中的圣子。“哺乳的圣母”是中世纪晚期圣母子图像中常见的图式之一。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26.《哺乳的圣母》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27.




  圣母着宽松的衣袍,长相甜美。头转向正面的小基督。小基督站于圣母右腿,一手依胯,一手呈赐福手势,作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28.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29.




  再来看看我国其他的母子神祇及送子观音形象。
  鬼子母传说来自印度,可能于汉代已传入中国;其形象则至迟于5世纪后半叶已经出现、到8世纪。鬼子母形象已完全中国化。该作品中,鬼子母呈正面端坐的姿态,着襦服,挽高髻,双手环抱幼儿。幼儿坐在母亲两腿之间,两手撑着母亲的手臂,左腿蹬着母亲,呈愈挣脱状。与圣母子像及送子观音像均有形式上的相似性。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30.石彩绘鬼子母像 五代 25.5cm×10.5.cm ×10.5.cm 故宫博物院藏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31.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32.白釉送子观音像 明代  18cm×8cm  故宫博物院藏




  该像属于“罗马人民保护者圣像”。类型,是基督教艺术中描绘圣母子的常见形式之一。其母本置于圣玛利亚马焦雷大教堂中,该画像在公元6世纪到达罗马时,曾奇迹般滴结束了当时瘟疫的蔓延。之后,它便作为神圣图像而享誉。被最终被规范成一种宗教仪式,后背西方传教士或商人带到中国。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33.罗马人民的保护者圣母玛利亚像(摹本) 公元16世纪-公元17世纪 木板油画 120cm×80cm 意大利罗马圣安德烈教堂藏




  此画起初被当做公元16世纪中国画家唐寅的作品,后才被认出是《罗马人民保护者圣像》的一件中国摹本。画中观音眼睛细长,小嘴;童子着右衽汉服、它与原图在构图、人物姿态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在后世可能被当做一件送子观音像。最有意思是唐寅(也就是唐伯虎)画的送子观音像,后来被证实这是一幅临摹的《罗马人民的保护者圣母玛利亚像》,这幅作品非常有趣,这证明了当时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已经出现在中国。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34.唐寅款送子观音像(复制品)1470年-1524年 唐寅款 120cm×55cm  原件藏于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35.唐寅款送子观音像(复制品)1470年-1524年 唐寅款 120cm×55cm  原件藏于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





  索性将两幅画像拼在一起比较一下。
  *左 《罗马人民的保护者圣母玛利亚像》摹本,16-17世纪意大利,母本为6世纪所作。
  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与送子观音分别是基督教和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形象,不同地域的不同信仰也在形象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右 《唐寅款中国圣母图》(复制品),原本藏于美国芝加哥。
  1910年,一名德裔美籍学者在中国考察期间,于西安一官员府邸内意外发现了这幅画作。这件画作左下角有“唐寅”的款识,后被认出是“罗马人民的保护者”类型圣母子像的一件摹制品,但整个画面的西方形式因素均被修改成东方意味。
  那么,这样一个西方的艺术图式是如何传播至中国的呢?这可能与来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公元1601年1月27日,即明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已多年没有上朝理事的神宗皇帝收到了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献的贡品和一份字迹工整、辞章考究的奏疏。利玛窦在奏疏中除了申述自己来华的目的和希望永留中国的心愿外,还列出了他携来进贡的“本国土物”:“《天帝图像》一幅、《天帝母图像》二幅、《天帝经》一本、珍珠镶嵌十字架一座、报时自鸣钟二架、《万国图志》一册、西琴一张等物,陈献御前”。 专就绘画而言,明代文人对于这种“工细酷肖,赋色真与天生无异”的绘画技法感到好奇,因为它产生的视觉冲击力是中国画所没有的,如姜绍书在《无声诗史》卷七《西域画》中就有这样的评述:“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眉目衣纹,如明镜涵影,踽踽欲动。其端严娟秀,中国画工,无由措手。”这种具有透视关系的写实画作自然会对中国画坛产生冲击。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8) 3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