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蓝色的海星40 2022-06-01 发布于北京
(2018-08-18 10:28:39)

景教遗迹

利玛窦绘制的中国地图

地球仪

新会木美人

加百列和她的妹妹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文化的交往是双向的,离去的“马可▪波罗们”总要在东方留下什么痕迹,中西文化交往对于中国的艺术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01.




第六单元第Ⅱ组:十字莲花

  元明之际,西方商人和传教士从遥远的地球另一边来到中国,在贸易和宣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文化,在埋骨他乡之余也留下了十字架、天使、圣人等文化符号,并与传统中国的图案如莲花和太极等元素交融为一。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02.




  景教是基督教的东方教,唐代传入内陆,元代得到空前发展。莲花十字是中国景教的艺术符号。莲花本身具有浓郁的佛教象征意味,它成为中国本土景教的形式元素,反映了外来文化的中国化过程。两方石刻横额中飘扬的天使,也与佛教中的飞天形象相似。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03.须弥座祭坛式墓垛石 元代 29cm×92cm×14cm 1947年皋州东门城基出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04.须弥座祭坛式墓垛石 元代 25.7cm×73.5cm×9cm 1946年泉州通准门附近小东河出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这座墓志碑尖顶已佚,两侧边框连续波状云纹,尖拱下则地起凸刻莲花十字图案。碑下部阴刻意为“叶氏墓志”的八思巴文两行。双重尖拱形为伊斯兰建筑的形式特征,在此被基督教艺术所借鉴。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05.叶氏墓志碑 元代 45cm×30cm×7cm 1954年泉州北城墙出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瓷墓志正面为莲花十字图案,十字架中心圆圈内有一朵六瓣小花。十字架上方两侧各有一行叙利亚文,汉译文为“仰之,信之”,出自《圣经▪旧约全书》的《诗篇》;下方两侧各有四行回鹘文。碑以瓷为材,可能与松山区历史上发达的制瓷业关系密切。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06.景教瓷墓志 元代 46.5cm×39cm×6cm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出土 内蒙古博物馆藏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07.




  这是意大利商人之女凯瑟琳的墓碑,碑铭以古哥特体拉丁文书写,碑文之上,镌刻与墓主同名的基督教圣徒亚历山大的凯瑟琳的生平事迹;顶部绘坐于中国样式木凳上的圣母子;墓碑边饰为中国传统的唐草纹。墓碑应出自中国工匠之手。铭文左侧以印章形式阴刻“胤湋獲觀”四字。

  “胤湋獲觀”是浏览這碑的胤湋其人加刻上去的。他可能是元代或明代的一名遊宧或墨客;无关重要。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08.扬州拉丁文墓碑(第一号)及拓片 元代 52cm×50cm×12.5cm 1952年扬州南门水关附近出土 扬州博物馆藏




  该墓碑主安东尼是一号墓碑凯瑟琳的兄弟。墓碑上方刻基督最后审判的图像;基督所坐方凳腿部上的云纹表明方凳是中国家具。碑体刻与墓主同名的基督教圣徒圣安东尼的生平故事。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09.扬州拉丁文墓碑(第二号)图 元代 59.7cm×37.5cm 原件于1952年扬州灵谷连附近出土 扬州博物馆藏




件珐琅器整体呈杏仁状,是在金属基体上运用珐琅工艺加多彩釉料而成,其上以金色线条表现宝座上的基督进行最后的审判的图像。“宝座上的基督”是西方基督教艺术中的经典图像之一,基督作为世界的统治者摊开双手,在画面中常常处于中心位置。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10.宝座上的基督 1185年-1195年 铜胎珐琅 直径约6cm 意大利都灵皇家奖章博物馆藏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11.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12.
  



  原碑应作尖拱状,残存部分上方浮雕飘带天使扶持圣物,由拉丁文墓铭可知,此碑是元代曾任泉州主教的安德烈▪佩鲁贾的墓碑。佩鲁贾是1308年来华的圣方济各会教士之一,他于1326年寄回意大利的书信仍存于世。这方墓碑石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天主教拉丁文石刻。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13.主教安德烈▪佩鲁贾拉丁文墓碑(拓片) 元代 54cm×45cm 1946年泉州通淮门靠近龙宫城基内出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公元16世纪末,利玛窦作为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一并带来自己家乡的图像、书籍和技术。他学习中文,在中国结交了许多好友,出版中文世界地图,将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余生都在中国度过;他也成为首位藏于北京的西方传教士。从利玛窦开始,一个中西交流的新纪元开始了!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14.




  这件地球仪由威尼斯地理学家、制图师利维尔▪萨努托制作。是公元16世纪最大的地球仪之一。它以意大利制图师贾科莫▪盖斯塔勒迪所绘地图为基础,亚洲部分标注的“Catalo”(契丹)和“China”同时指代中国,反映了当时西方地图的特色。直到利玛窦时代,两种称呼才完全合一。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16.地球仪 约1574年 利维尔▪萨努托 木 球径68.5cm  带架高约170cm  意大利科雷尔博物馆藏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17.地球仪 和架子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18.地球仪和架子的细部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19.南北极的样貌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20.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21.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22.



  该画是辽宁省博物馆为举办纪念澳门回归特别活动而委托绘制的。画中利玛窦身穿自制的汉服,左手摊开一卷中国地图;地图上的曲线为祖国东部海岸线;利玛窦右手所指的是他从澳门到达北京的行程路线。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23.利玛窦像 1999年 布面油画 120cm×95cm 意大利罗马耶稣堂藏  45.8cm×67.2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24.




  从1584-1608年,利玛窦试制了至少12个版本的中文世界地图,本图为其中之一。利氏综合中西方多个地图资料,采用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椭圆形等积投影法绘制。既补充了当时于西方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以来地理知识的缺失,又完善了中国旧图中关于西方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以来地理知识的缺失。是当时最先进的世界地图。中国被放置于地图中央稍偏左的位置。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25.利玛窦像 1610年 游文辉 布面油画 120cm×95cm 意大利罗马耶稣堂藏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26.展厅一角




  从1584-1608年,利玛窦试制了至少12个版本的中文世界地图,本图为其中之一。利氏综合中西方多个地图资料,采用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椭圆形等积投影法绘制。既补充了当时于西方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以来地理知识的缺失,又完善了中国旧图中关于西方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以来地理知识的缺失。是当时最先进的世界地图。中国被放置于地图中央稍偏左的位置。
  1602到1605年,利玛窦绘制出第三版中文世界地图《两仪玄览图》。本图系由八条屏幅组成,系根据万历三十条(1602年)利玛窦的“坤与万国全图”为蓝本绘制,但两者内容表现形式不同,本图主要表示了五大洲、山峰、山脉、河流等,并将山形涂以绿色。其汉字注释旁后被清人加注满文注音。本图可能是世传孤本,十分珍贵。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27.




  1949年2月, 文物工作者们在 沈阳故宫西七间楼、西配宫清理清代旧物品时,发现了一大批珍贵的 明代史料:8大幅利玛窦《两仪玄览图》、12大幅明代《 九边图》、“辽东巡按御史察院”暨“山东备倭都司”档案。这些珍稀的文物史料,曾湮没在 屏风之上。《两仪玄览图》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孤本”。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28.




  《两仪玄览图》的第一幅右上角,题有“两仪玄览图”5个字。第五幅上有李应试的题记,起首一行为“刻两仪玄览图”;题记最末一行为“万历癸卯秋分日……葆禄李应试识”等字样;另外三行题字为“五羊钟伯相、黄芳济、游文辉、倪一诚、丘良禀、徐必登咸以与西泰先生(利玛窦)游……李应试因识于此。”此文足以证明刻此地图的人是李应试,并又名李葆禄,与利玛窦《入华记录》记载吻合。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29.两仪玄览图(复制品) 1603年 纸地板刻,黑墨印本 55cm×200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30.两仪玄览图(复制品)细部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31.两仪玄览图(复制品)细部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32.两仪玄览图(复制品)细部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33两仪玄览图(复制品)细部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34.当代世界地图




尾篇
  随着时间的流逝,公元13-公元16世纪欧亚大陆两端活跃的文化交流已被人们淡忘,但文化交流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并为我们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奠定了基础。
  当我们循着的“马可▪波罗的足迹往返于欧亚大陆两端之后,最后来审视这几位“窈窕淑女”,并惊讶于她们之间面容、姿态和眉眼的神似之时,随着笼罩在历史上的迷雾逐渐散去,淡忘的历史再次“浮出水面”。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35.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36




  红色帷幕下的浴池中,法王亨利四世的情妇加百列赤裸上身,手持一枚戒指;半裸的妹妹左手轻捏着前者的右侧乳头。远景中有方框镜、油画、燃烧的壁炉和正在做针线活的侍女。人物拉长的身躯和夸张的动作,均带有意大利样式主义特征。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37.加百列和他的妹妹(复制品)月1594年 枫丹白露画派画家 木版油画 96cm×125cm 原件藏于法国卢浮宫




  右侧妇人伸出右手,欲为左侧背身的女性藏戒指。红色帷幕,浴室场景与人物形貌,均与《加百列和她的姐妹》相似;梳高髻,乘四分之三的正侧面,则与《新会木美人》同。三张画犹如一对姐妹成箱的三种姿态。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38.沐浴中的女人 公元16世纪末 枫丹白露画派画家 木版油画 158cm×129cm×10.5cm 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藏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39.展厅一角




参观国博--《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9)结束篇
40.国博一楼大厅的天坛模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