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独自坐在一间校外“临时教室” 屏幕上播放的 则是整整齐齐坐在校内教室中的 学生们的画面 一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 就这样顺利流畅地进行着 这些流畅课堂的背后 是教学保障团队、教师队伍 以及同学们共同的努力 疫情形势忽然紧张 如何解决教师线上教学的难题 如何保障同学们正常完成 课堂和学习任务 清华人用勤奋和坚守 应对挑战、共“课”时艰 ![]() 让教师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 “密切联系群众,正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决定着党的成败。”这是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一等奖第一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李蕉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这门课已进行至第13讲,研讨“抗战之中的共产党与国民党”。班级小组就六本重点阅读书目汇报展示后,李蕉的总结铿锵有力。 ![]() 临时教室的“桌面” 但是这堂课却以特殊的方式进行着,在李蕉看来,全然是一次新体验——教师独自坐在一间校外“临时教室”,屏幕上播放的则是整整齐齐坐在校内教室中的学生们的画面,课堂顺畅自然。 ![]() 在线授课 “在疫情紧张的时期,终于有了一个安静且流畅的教学环境,实属不易。”李蕉感叹。 这些“临时教室”前不久由清华高访公寓紧急改造而成,从征集教师需求到方案落地,仅花了不到一个周末的时间。每个房间都配有wifi和网线,书桌上张贴着“房间设备操作流程说明”,静静地等待每一位清华教师的到来。 “如果无法在同一时空感知学生的会心一笑,此前我会觉得遗憾,”李蕉说,“但是现在不再纠结,因为课堂的生命力是人与人思想的互动。只要师生思想碰撞实实在在的发生,就是课堂。” 然而这次流畅课堂的实现,可谓一波三折。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前一天,周一,作为临时教室“吃螃蟹”第一人,由于没能成功连上wifi,李蕉不得不依靠5G支撑在线课堂,第一次“画面缺席”。 “同学们,这可能是你们第一次看不到'我’在课堂。”在周一的“纲要”课堂上,李蕉坐在新环境中,不由得有些沮丧。三十多度的高温中,由于一心想着调试网络,她完全忘记了“空调”的存在,尽管已是满头大汗。 另一方是全力奔赴课堂现场的学校网络保障小组。课程结束后,信息化技术中心三位老师迅速赶到李蕉的“临时教室”检查、调试设备,并进行了无线网络上网速率的测试。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他们全程陪同,接入“纲要课”的腾讯会议,保障课程网络状况。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谁都不敢说已经充分准备好了。”李蕉说。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教学工作转为线上进行。由于居家带宽、空间等资源限制,教师们线上授课面临新“难题”。 为了给教师们创造独立、安静、网络稳定的授课环境,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房屋管理服务中心、信息化技术中心、教务处等部门迅速组成工作组,调研了解教师面临的实际困难,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将“概念”转为“现实”。这个过程中至少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梳理新的空间,二是搭建技术环境,三是空间资源运维服务。 “基于全盘分析,我们紧急调配学校高访公寓共约100间房间,供教师们上课使用,并协调物业人员提供接待及环境保洁消杀服务。”房屋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袁汝海介绍。 ![]() 检查、运送、调试设备 这些公寓有基本的网络端口,但是不确定是否具备上课所需的稳定网络环境,信息化技术中心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集结校内外力量安排采购和安装设备。“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周日拿到教室信息清单后,一刻不敢怠慢,赶在周一上课前完成了所有设备调试。”信息化技术中心李风华说。 困则变,变则通。“这是特殊时期的一次有益尝试,”袁汝海说,“这也促进了我们思考如何盘活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服务师生,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 “临时教室总算是解决了家里网络的问题。”电机系教师张品佳说,他讲授的“电机学(英文)”选课学生中有的身在海外,“必须采用全程高清录屏方式直播上课。原先在家上课声音一直卡顿,临时教室的网络完美满足上课需求,而且周围环境安静。” ![]() 张品佳授课 “安静、无干扰、网速很快!”“环境很好,能集中精力上课!”解锁新体验的老师们禁不住赞叹。第一周结束后,已有超过200人次使用了“临时教室”,高峰期时这批教室每天可以服务60门次课程。 ![]() 教师在“临时教室”授课 以“善意”正循环超越不确定性 在“疫情”抛出的考卷面前,每一次危机、挑战都在考验着个体及其所在组织融入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应对新挑战的综合素质以及化解新危机的协调机制。 在李蕉这节特殊的“纲要课”台前幕后,有加班加点、默默不言的教学保障团队,有为了保障课程满头大汗却“忘记空调存在”的教师,有敏而好学、勤勉上进的学生。所有的善意、坚守、辛勤,在此刻凝聚成一股向上的力量,困难在它的面前终会低下头来。 疫情给教学设置了不少挑战。尽管此刻“纲要课”的客观教学条件基础与去年不同,高质量的师生互动、思想碰撞依然在“隔空”发生。 ![]() 2021年李蕉与“纲要课”学生结课纪念 ![]() 校内课堂 李蕉说:“学校出台了各项善意和暖心举措,我也鼓励同学们报之以善意,形成善意的正向循环。” 为了保障每周数百多节课程的流畅完成,学校各部门需要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接力”。“一环扣一环,如同打仗一般,”教务处注册中心副主任徐静介绍,“调配教室空间资源、迅速调试网络和设备、实时匹配资源安排课表等等,这些环节相互影响,我们一直在协同作战。”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教书育人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放弃的职责。自教学模式转换以来,清华大学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共计3750门转为线上正常开展,这其中包含800余门实验、体育、艺术类课程,仅20门次的实验课延期进行。 “在不确定的日子,淬炼出坚毅的心”,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小组最近一期微信推送文章的标题。“那些累积起来的善意终将形成正循环,超越变化与危机。”李蕉希望学生们在当下特殊的情境中,能够勇敢接受挑战,坚持学习,真正做到“坚守”。 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变化、挑战和不确定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 ● ● 文 | 黄斐 排版 | 李沫潼 编辑 | 陈晓艳 ![]() |
|
来自: skysun000001 > 《文史哲理论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