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次来中山陵03年,是跟着旅游团来的,走马观花、所获寥寥。此次重谒,带着家小,为的是爱国主题的教育与传承。 从灵谷寺到中山陵,本有步道可至,然家人体力稍差,只能搭车而来。中山陵,可说是南京的标志性景区之一了,每天慕名而来的游客成千上万,或为谒陵,或为游览,使得这本是庄严肃静的“国父”长眠之地有些喧嚣。只希望来此的游客能保持几分肃穆敬仰之心,勿要过分嬉笑。 中山陵位于南京紫金山第二峰的小茅山南麓,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由吕彦直所设计,呈“钟”形效果,于1926年春动工,中间因国内局势及资金有所延误,及至1929年夏天才建成。 据传中山先生在卸任临时大总统后,有次在紫金山打猎,有感而言,“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躯壳尔。“弥留之际也留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一辈子大公大义之革命先驱,死后还要激励革命同仁,国家岂能忘却,民众岂能忘却。 从博爱坊前的广场开始瞻仰。广场正南端有一座八角形的石台,上立一尊三足两耳的紫铜鼎。这鼎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携全体师生捐资建造,鼎上镌刻戴季陶母亲手书的《孝经》全文,所以此鼎亦被称为“孝经鼎”。 博爱坊,是中山陵墓道的入口处,是一座四柱三门的冲天式仿古石牌坊。上盖蓝色琉璃瓦,正中横额是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二字,这博爱或许就是孙先生品行的最好写照吧!墓道两侧摈弃古代帝王陵墓道的石兽石翁仲,改以雪松、桧柏银杏之类高大竣拔的绿植侍立,也体现了中山先生的高风亮节。行走在步道上,静心感受,有一种肃穆庄重的气氛,游客少时,这种感染力尤为明显。 走过四百多米的宽大墓道,就到陵门了。蓝色琉璃瓦覆盖单檐歇山顶的建筑,横匾也是先生手书四字“天下为公”。这是国父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理想吧!穿过陵门上台阶,眼前出现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建筑,这就是碑亭了。可惜碑亭四周由钢架网围住,尚在修缮中,未能目睹谭延闿所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的石碑,可惜可惜。没有墓志铭、没有传记,简单直白、雄健有力的24个字,却似乎凝聚了先生一生的思想和功绩。 绕过碑亭,就是向上魏巍的石台阶了。据说这石阶极具特色,从下向上看只见,只见台阶不见平台;而从上往下看,则只见平台不见石阶。实地考察,果真如此。设计师想法果然精妙。 一路直上八个平台,台阶虽多达290级,但丝毫没有疲惫感。至最高一层大平台,就是陵园的主体建筑祭堂和墓室了。祭堂风格中西融合,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体现了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理念。祭堂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楣上分别刻着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民族”、“民生”、“民权”鎏金篆字,在中门上嵌总理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 进祭堂,绕着高大的先生坐像瞻仰一周。坐像意大利白石雕凿而成,身穿长袍马褂,端坐正中,膝上放有一本文卷,双目凝视前方。寻觅坐像底部,有展示先生革命历程的六副浮雕;抬头仰望,顶上的藻井是一副巨大的国民党旗图案;环顾两侧,左右的护壁上分别刻有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祭堂本与墓室相通,但现在墓室已不对外开放了,幸亏上次来时进去瞻仰过,记得居中的是一座孙中山先生的白色大理石卧像。 出祭堂,站在平台上沉思了许久。只有为国为民的大公大义之人,才能在百年之后尽享万民瞻仰。而一些大奸卖国之辈,譬如秦桧,死后只能被铸跪像于岳飞墓前,悔过千年万年;更如汪精卫之流,即使死后坟墓用五吨碎钢铁浇筑,妄图葬于中山陵侧梅花山,最终也只能被300斤炸药化为乌有。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自有后人评说。 至此,中山陵的重要建筑都已瞻仰完毕。中山陵周边还有许多配套的纪念场馆建筑可供欣赏,比如光华亭、行健亭、流徽榭、音乐台等,但因时间的关系,只走了音乐台。 音乐台,一个本是设计精妙的纪念场所,舞台有着汇集音浪的精美大照壁,观众席半圆而围,是中西风格热河的典范。可惜门票颇高(我有年卡),而且本是高雅之地的音乐台,却几乎变成了鸽子养殖场了,到处是鸟屎,不值得去。当然小孩子最喜欢了。
中山陵中轴线正南端的孝经鼎 博爱坊,这里是谒陵起点。 墓道,长约四百多米,两侧绿植高秀峻拔。 陵门,上有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 在守陵侍卫室看陵门 侍卫室,台阶两侧都有一间。 祭堂与台阶 回看台阶,果然只见平台。远处是维修中的碑亭。
祭堂前的鼎,孙中山儿子孙科所敬。 音乐台成了各自养殖场 音乐台及大照壁舞台 音乐台的草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