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吃苦后吃甜有益——话说新生儿开奶

 谷山居士 2022-06-01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先吃苦后吃甜有益

话说新生儿开奶

江苏 江阴市/谢基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从公社医院下放至大队(相当于如今村一级),办农村合作医疗。村里有位花甲之年的接产婆,她的接产技术系代代家传的,经过卫生局短期培训,懂得一点新法接生要领,在群众中享有一定威信。那年头,乡下人喜欢在家里生娃,将她请到家里接产。产后第二天,这位接产婆上门访视产妇,并且给新生儿“开奶”,她沿袭家传“秘方”,开奶前让娃娃“先吃苦后吃甜”,即先后喂服中药大黄、甘草浸液。

黄帝轩辕氏开奶

     村里人常问我这位受过高等医学教育的医生:周阿婆给新生儿开奶“先吃苦后吃甜”,有没有益处,有科学根据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总是先给他们讲一个故事:相传我们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出世后,接产婆就曾用大黄和甘草给他“开奶”,这个习俗从此在民间流传下来,这两味中药因此被誉为“将军”和“国老”。直到如今,有的地方民间给出世不久的娃开奶,还有喂大黄、甘草浸液的习俗,民间戏称为“先吃苦后吃甜”。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审视,这一举措不无科学道理。

新生儿黄疸的由来

     胎儿生活在母体子宫内,处于缺氧状态,于是发生代偿性红细胞增生,以携带更多的氧气,正因为这样,刚出世的新生儿红细胞计数高达6~7×1012/立升(600万~70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高达180~200克/立升(18~20克/分升)。出世之后,新生儿开始建立不依赖母体的自主呼吸和肺循环,可以取得充足的氧气,于是过多的红细胞于短期内大量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由于新生儿肝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不能有效地将胆红素加以转化(将间接胆红素变成直接胆红素)与排泄,以致处于高胆红素血症状态,出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眼白)黄染,但是尿液并无黄染现象,一般情况良好,随着肝细胞酶系统的成熟,新生儿生理性黄疸1周后会自行消退。

     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如果超过205微摩尔/升 (12毫克/分升),并且持续升高,甚至到达308微摩尔/升(18毫克/分升)以上,就有引起高胆红素脑病(又称为新生儿核黄疸)的危险,如果不及时治疗,可以造成大脑神经细胞损伤,并且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患儿即使幸免于死亡,也会留下肢体瘫痪、智力低下等后遗症,导致终生残废。

尽早尽快地排出胎粪

     肝脏每时每刻通过胆管向肠道排泄红细胞破坏的产物胆红素,其中一部分被肠道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后重新回到肝脏 (称为胆红素肠-肝循环),进行再处理,必然加重肝脏的负担;大部分胆红素则随粪便排出体外,新生儿排出的胎粪呈墨绿色,就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胆红素的缘故。

     如果想办法让新生儿尽早、尽快地排出含有胆红素的胎粪,就会大大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重吸收,这样不但减少肝脏的负担,还使高胆红素血症的情况早日结束,从而避免演变为致命性的“新生儿核黄疸”。

大黄和甘草的作用

     中医认为,孕妇湿热素盛,胎儿受湿热熏蒸郁结于脾胃,生后一时不及疏泄,湿热蕴蓄于皮肤,就形成“胎黄”,即新生儿黄疸。

     研究表明,中药大黄有清热解毒和泻下作用,可以清利肠胃湿热,而且大黄味苦,有健胃作用,可以增进新生儿的消化功能。生甘草除了有清热解毒作用外,并且借甜味刺激新生儿味觉器官,让他们在品尝苦之后再品尝甜,以增强其味觉敏感性。据现代药理学研究,甘草中含有甘草酸,在体内分解为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前者能增加肝脏解毒功能,后者能与肝脏内、肠道内某些毒物和药物相结合,进行无害化处理,然后随尿液排出体外。

     可见,我国民间让新生儿“先吃苦后吃甜”,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还包涵饶有趣味的人生哲理,但用无妨。但是新生儿胃肠道黏膜娇嫩,脏腑功能尚未健全,而大黄性味苦寒,易伤脾胃,不宜多用。

     如果生理性黄疸延迟不退,可以服用能利胆退黄的方剂茵陈蒿汤,为便于服用,如今中药厂家将其浓缩成茵栀黄颗粒剂销售,每天1小包,化水后分2~3次喂服,疗效甚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本文作者:谢基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