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书读品 | 方寸之间妙无余:《中国藏书印的历史与文化》

 星河岁月 2022-06-01 发布于江苏
图片

云山有信,众妙无余

《妙无余:中国藏书印的历史与文化》

文 | 王岚 首都图书馆

叶德辉《藏书十约·印记》开篇即提到:“藏书,必有印记。”藏书印从古代玺印发展演变而来,具有物权凭信的功能,或昭示了书籍曾经的栖所,或寄托着读书人的志趣情怀,是承载重要文献价值的古物遗存。对藏书印历史和发展变化的研究探讨,对于查考古籍文献版本源流、递藏情况、收藏者生平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图片

《妙无余:中国藏书印的历史与文化》

 王玥琳著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1年12月 



叶德辉《藏书十约·印记》开篇即提到:“藏书,必有印记。”藏书印从古代玺印发展演变而来,具有物权凭信的功能,或昭示了书籍曾经的栖所,或寄托着读书人的志趣情怀,是承载重要文献价值的古物遗存。对藏书印历史和发展变化的研究探讨,对于查考古籍文献版本源流、递藏情况、收藏者生平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都图书馆研究馆员王玥琳博士撰写的《妙无余:中国藏书印的历史与文化》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藏书印历史与发展状况的专著。著作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从中国传统玺印的历史脉络中求本溯源,厘清藏书印的概念、属性和类型。第二章以时间为线索,通过自唐代到清末及民国时期的玺印实物和印蜕遗存,梳理藏书印发展兴衰的历史进程。第三章结合藏书史讲述文人书事,通过藏书历史与藏书印之间的关系,细说藏书印独具东方韵味的文化价值。第四章从藏书印是藏书家亲用的古物,和古籍印蜕是人与书亲密接触的真实见证两个角度,揭示藏书印重要的文献价值。

图片

全书着重从宏观的视角对古代篆刻艺术史、图书发展史、藏书文化史进行客观、系统的梳理,详细解说藏书印起源,以历代文人藏印为例,对文人文化心理进行整理分析,探寻藏书印背后的故事。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在为本书撰写的序中称赞道:“是我读到的最为清晰的一部藏书印研究专著。”

印也称玺、宝、章、记、押等。玺印的形式主要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种。从传统玺印发展轨迹中看到,早期的陶印模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纸张诞生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玺印的主要载体是封泥、陶器、砖瓦等,其作用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凭证,也是所有者行使政治权利或履行经济活动的重要保障。魏晋时期,纸张普及,抑印载体的变革以及书画艺术收藏、鉴定鉴赏领域的发展促使鉴藏印诞生。而如今人们常说的文人藏书印,兴盛于书籍大量生产、社会文化活动较多的明清时期。

 图片

有关鉴藏印与藏书印二者之间的概念关系以往常被混淆。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记:“藏书与藏法书名画不同。”作者由此论述鉴藏印为'书画之本业尔’,是'鉴赏宝玩之家印记’,指出鉴藏印是古玺印发展到一定高度的结果,是特定群体(艺术品所有者、鉴识艺人)的专属印,能够代替鉴识艺人的押署跋尾,具有非常实际的凭信功能和鉴定功能,与书画艺术领域完美契合。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和宋代米芾《书史》中对鉴藏印单独记录整理中可看出,鉴藏印对唐宋时期丰富的书画鉴藏史研究有着深远影响。

而藏书印则与书籍的关系更为密切,除了鉴藏功能外,也有自身独立的属性特点。书中对两种印记的关系进行了概括:在玺印的分类层面上,鉴藏印是藏书印的上层概念,藏书印是鉴藏印的一个专业化分支。二者都是与书法、绘画、文物等文化艺术精神产品相关的玺印。”

图片

明确了藏书印的概念,关于藏书印的种类,作者提到,除收藏者本人的印章外,其他藏书家出于抄录、校勘、出版、文化交流等目的,在借阅的书中所钤盖的借观印与经眼印,也属于藏书印的一种重要类型。但是书籍生产流通过程中,通过雕版印刷方式出现在书中、非钤盖的印章,应与原钤藏书印严格区分。此外,还有一类印章不容忽视。宋刻本《文苑英华》中南宋景定元年“装褙臣王润照管讫”诸木记,是记录藏书管理工作细节的木印印记,也属于藏书印。按宋代制度规定,私印不得使用铜制,木质印章在此时广泛应用。木记印章存世较少,是藏书印中具有时代背景的一种特殊类型。

通过作者的排除、举例、清晰明确地规范了古代藏书印的范畴,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识别和了解各类藏书印形式,这在以往讲述篆刻印章的著作中不多见的内容。

图片

如果说按时间线索进行概述是一条纵向的藏书印发展史研究,那么细数各个印章实物,追寻书籍与藏家之间的密切联系,便是一条横向的展现藏书印文化价值的研究。在“藏书印的文化价值”与“藏书印的文献价值”两个章节中,作者列举各时代文人藏书印,述说文人书事,使印记在时代背景与文人个性的映衬中更显立体生动。

诸多文人藏印中,有一类印文读来却不禁略带伤感——钤于书中的“曾在某处印”。这类印文有“曾在”“曾藏”“曾为……所藏”等词语,如清代藏书家赵宗建的“曾在旧山楼”印、董康的“曾在董氏诵芬室中”印。作者写道:“虽然这一系列的收藏印在标识书籍所有权层面与'某某家藏图籍书画’并无二致,然而一个'曾’字,读来总有几分莫名的惆怅之情。”

图片

藏书印钤印方式亦有章法,并非随意一戳。遵循叶德辉倡导“去闲文、寻隙处”的钤印法则,首钤应从卷首右下角开始,切忌抑印太多太满,喧宾夺主。钤印癖的行为断不可取。

明代项元汴藏书特重经济价值,并将这种经济意识体现在藏书印的使用中,致使藏书印连篇累牍,翻为翰墨之累,也被后世诟病为“美人黥面。”与项氏钤印癖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古籍收藏大家周叔弢,他认为藏书聚散难免,恐后来者会将他的印章剜去,因而只用小印,只为剜去时不致伤书。自1926年周氏收藏明嘉靖黄姬水刻本《前汉纪后汉纪》开始,只在文字空白处钤盖一方“周暹”朱文小方印。透过藏书印,今人得以窥见古代藏书家的性情习惯和良苦用心。 

图片

王玥琳老师根据多年工作经验,详细地分析论述真实著录藏书印信息对古籍编目及藏书目录的重要意义,以期达到书籍—印章—书目相互印证的目的。同时对未来藏书印研究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全方位汇集已有的研究成果;利用数据库技术构建藏书家、藏书印、古籍三者之间的关系谱系;着眼于存藏海外的中国古籍。

图片

伴随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藏书印的相关研究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文献著录领域,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妙无余》一书以普及传统文化现象为主,着重史料的分析整理,兼顾历史文献学研究。客观、准确地将古代藏书印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价值向读者一一道来。

书中所列举的藏书印有数百种之多,均使用全彩插图,版式设计开阔明朗。通常古书上原印尺寸较小,插图中将印蜕按比例放大,使印文的分朱布白清晰完整,便于观者识别,在细节上充分展现出古代篆刻艺术的魅力。无论是篆刻爱好者、历史爱好者,或从事古籍工作的人员,都能从中寻找到适合自身阅读偏好的内容。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