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甜味剂产品梳理汇总:甜味剂品类日益增加 蔗糖占比有所下滑

 观研天下 2022-06-01 发布于湖南

一、甜味剂产品简介

 甜味剂泛指能够给食物添加甜味的食品添加剂,包括所有蔗糖、果糖、糖醇、天然及人工甜味剂等等,种类繁多。虽然白糖、红糖、冰糖等产品由于在人们生活中过于常用,在我国通常将其视为食品原料,而不是视作是食品添加利的甜味剂,但在国际上,它们仍都属于甜味剂中最大的品类:蔗糖的产物。

 目前,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蔗糖的使用量在减少,但蔗糖依然占据绝对市场份额。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蔗糖占甜味剂总市场比例达78%左右,较之之前的80%以上的市占比稍有下滑,但全球产量仍呈上涨趋势。其次为果糖和葡萄糖混合的果葡糖浆,占比12%左右,而人工合成甜味剂仅占比9%,其他甜味剂占比只有1%

2019年全球甜味剂品类市场占比

https:///resource/images/202109/1632967755_m.png

 数据来源:观研报告网《2021年中国甜味剂行业分析报告-产业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

 二、甜味剂的分类及特征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甜味剂行业分析报告-产业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显示,人们对甜味有着天然的追求,对新型甜味剂的开发也坚持不懈,不满足于自然获得的甜味剂。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甜味剂产品被发掘出来,按照不同的标准,甜味剂有着众多的分类:

 1、按营养价值和化学结构分类

 而按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通常营养性甜味剂可分解为碳水,属于糖类甜味剂,非营养性甜味剂甜味剂无法分解为碳水,属于非糖类甜味剂。营养型甜味剂是指某甜味剂与蔗糖甜度相同时,其热值在蔗糖热值的2%以上。非营养性甜味剂是指热值低于蔗糖热值的2%

甜味剂按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分类

代表品种

性质特征

糖类

(营养性甜味剂)

单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蜂蜜等

单糖可以被身体直接消化吸收,升血糖的速度特别快。

双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等

双糖在人体需分解成单糖再被身体吸收,一般来说升血糖的速度比单糖略慢。

低聚糖

异麦芽酮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木寡糖)等

低聚糖通常通过糖苷键将2-4个单糖连接而成小聚体,包括功能性低聚糖和普通低聚糖。难以被胃肠吸收,甜度低,热量低,基本不增加血糖和血脂。

多元糖醇

赤藓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糖醇等

多元糖醇含有两个以上的羟基,一般为天然甜味剂。食用后会产生热量,但其热量相比于蔗糖来说较低。

其他

龙舌兰糖浆、木薯淀粉糖浆、阿洛酮糖、塔格糖等

成分复杂

非糖类

(非营养性甜味剂)

天然甜味剂

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索马甜、甘草甜素、奇异果

成分复杂

合成甜味剂

二肽类

阿斯巴甜、阿力甜、纽甜

非营养性甜味剂,热量极低或几乎无热量,大多为甜度远高于蔗糖的高倍甜味剂。可人工合成,如: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也可天然提取,如:甜菊糖、罗汉果甜苷等。

蔗糖衍生物

三氯蔗糖

磺胺类

糖精、甜蜜素、安赛蜜

资料来源:观研报告网《2021年中国甜味剂行业分析报告-产业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增加,食用甜味剂所带来的热量、血糖上升指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常见的糖类甜味剂按升糖指数从高到低比较,如下表所见:

糖类甜味剂升糖指数对比

甜味剂

升糖指数

热量

甜味度

类别

水解淀粉

varies

2–4

0.5–0.7

混合多元醇

麦芽糖

105

4

0.4

双糖

葡萄糖

100

4

0.5

单糖

白糖

61–65

2

0.5

双糖

蔗糖

61–65

4

1

双糖

HFCS

60–65

4

1–1.2

混合糖

海藻糖

45–50

3.6

0.5–0.7

双糖

麦芽糖醇

35–52

3

0.5–0.9

糖醇

果糖

19–23

4

1.5–1.8

单糖

乳糖

46

4

0.2–0.4

双糖

帕拉金塘

32

2

0.3–0.4

双糖

木糖醇

7–13

3

1

糖醇

山梨糖醇

9

2.6

0.6

糖醇

乳糖醇

6

2.4

0.35–0.4

糖醇

异麦芽糖醇

2

2

0.45–0.65

糖醇

乳果糖

0

0.2

0.6

双糖

赤藓糖醇

0

0.2

0.7

糖醇

塔格糖

0

1.5

0.92

半乳糖异构体

甘露醇

0

1.6

0.5–0.72

糖醇

资料来源:观研报告网《2021年中国甜味剂行业分析报告-产业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

 2、按产品甜度分类

 按产品甜度分类,以蔗糖甜度为基准,甜味剂可分为低倍甜味剂和高倍甜味剂。其中,高倍甜味剂分为天然甜味剂及人工合成甜味剂。低倍甜味剂分为单、双糖类(果糖、葡萄糖浆等)和糖醇类(赤藓糖醇、木糖醇等)。

甜味剂按甜度分类类别

甜度分类

主要分类

主要产品

高倍甜味剂

天然高倍甜味剂

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甘草甜素、新橙皮苷等

化学合成高倍甜味剂

糖精钠、安赛蜜、甜蜜素、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纽甜等

低倍甜味剂

单、双糖类低倍甜味剂

蔗糖、果糖、葡萄糖浆、高果糖浆、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等

糖醇低倍甜味剂

山梨糖醇、赤藓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糖醇、乳糖醇等

资料来源:观研报告网《2021年中国甜味剂行业分析报告-产业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

 厂商和消费者在选择甜味剂时,往往会考虑多产品多方面的特性,通常会考虑产品的甜价比(甜度与价格之间的比例)、口味、安全性等特性,目前较受欢迎的甜味剂特性对比如下:

分类

产品

名称

甜度

热量

甜价比

(甜度/)

风味特征

产品安全性

建议日摄入量(g

低倍甜味剂

蔗糖

1

4

0.19

口感清甜,为甜味剂参照指标

不适于肥胖人士和糖尿病患者

25

葡萄糖

0.8

4

0.17

清甜,微酸

食用产生大量热量,不适用糖尿病及肥胖人士

-

赤藓糖醇

0.65

0.2

0.03

甜味纯正、协调性好、入口有清凉感

稳定性和安全性较高

不设限制

木糖醇

1.2

3

0.04

甜味清凉

具有抗龋齿功效,主要用作无糖口香糖

不设限制

高倍甜味剂

甜菊糖

200

0

0.91

明显苦涩味,需复配使用

安全性尚未普遍承认

4

糖精

500

0

12.5

浓重苦味和金属味,需复配使用

过量服用会中毒,三级致癌物

2.5

甜蜜素

50

0

3.33

明显苦涩味,需复配使用

过量食入危害肝脏及神经系统,西方多国禁用,我国仍合法使用

7

阿斯巴甜

200

0

2.5

甜味纯正,近似蔗糖

稳定性差,,存在安全隐患美国FDA拒绝苯丙酮尿症患者食用,9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

40

安赛蜜

200

0

3.33

高浓度明显后苦味,需复配使用

公认性价比高、使用安全的甜味剂,全球10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

15

三氯蔗糖

650

0

3.25

甜味纯正接近蔗糖

安全性好,稳定性与溶解性较高,对苦味、涩味有遮盖效果

15

纽甜

6000

0

20

甜味纯正,高浓度下后甜长

热稳定性差,过高甜度导致调配技术要求高

15

资料来源:观研报告网《2021年中国甜味剂行业分析报告-产业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

 3、按原料来源分类

 按原料来源分类,甜味剂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其中高倍甜味剂中以人工甜味剂居多。

甜味剂按原料来源分类

分类标准

类别

品种

原料来源

天然甜味剂

甜菊糖苷、甘草酸铵、索马甜、罗汉果甜苷等

人工甜味剂

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纽甜等

资料来源:观研报告网《2021年中国甜味剂行业分析报告-产业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

 其中人工合成甜味剂的发展经历了六个代际,糖精及甜蜜素已经被使用超过70年,历史最为悠久,分别是第一代和第二代甜味剂;阿斯巴甜是第三代甜味剂,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甜味剂;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分别是第四和第五代甜味剂,目前增速最快,逐步替代前三种甜味剂;纽甜是第六代甜味剂,甜度为8000倍于蔗糖。

人工甜味剂产业发展历程

年份

产品

特征

第一代1879

糖精

历史最悠久的甜味剂,其安全性受质疑,西方国家已禁用,国内仅有4家生产商。

第二代1937

甜蜜素

具有价格优势,有致癌风险,世界40多个国家已禁用,我国目前仍允许使用。

第三代1965

阿斯巴甜

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甜味剂,被9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使用。

第四代1967

安赛蜜

不能被代谢,不产生热量,是公认的性价比高,安全性好的甜味剂产品,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使用。

第五代1976

三氯蔗糖

以蔗糖为原料的功能性甜味剂,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但是价格较高。

第六代1993

纽甜

分别于20022010年通过美国、欧盟的生产批准,国内于2003年批准。

资料来源:观研报告网《2021年中国甜味剂行业分析报告-产业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