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开发不过百年,建成以龟岗、新河浦和梅花村为核心、在全广州最大的西式别墅群,成为当时华侨、政要的聚居地,以藏于闹市之中的“东山洋楼”闻名遐迩。 ![]() 谁能料到, 清末民初短短二三十年时间, 华侨、政要麇集于此, 东山洋楼平地而起。 漫步其间,只见庭前廊后, 一种经时间打磨和沉淀后 散发出的隽永气息, 穿越百年光阴,扑面而来。 温暖的灯光,为洋楼的彩绘玻璃窗增添了几许韵味。 最早的东山洋楼 是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 修建的校舍和慈善机构之楼舍。 据《东山区志》记载,清朝末年,美国南方浸信会开始在东山寺贝通津、恤孤院路、庙前西街、培正路一带买地,修建礼堂,开办培道女子学堂(今广州市第七中学)、培正书院等一批西式学校。 其中,1889年成立的培道女子学堂于1907年迁入东山,其学生宿舍和课室礼堂,是东山一带最早出现的新式建筑。 培道女子中学校门。图/广州市第七中学官网 这一时期,培正书院也在东山建新校区,分为小学和中学,只收男生。 培正中学大师云集,成绩斐然,曾有“北有南开,南有培正”之说。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在培正中学银乐队担任教练,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就读于培正小学。 培正中学。 当年培正的学生给外界的印象是注重运动,阅读范围广,兴趣多样,言谈举止充满自信、阳光的气质。 这些年轻人慢慢被称为“东山少爷”,与“西关小姐”一道,成就了广州历史文化长卷中的一段佳话。 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成功, 千年古城广州进入城市建设转型期。 当时,世界正处于一战前夕, 在海外打拼多年并有一定积蓄的 广东籍华侨纷纷回国避乱, 在广州寻找落脚之处。 古城之内与城外的西关地区早已人烟稠密,无立足之地,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城东。 近观东山洋楼群,被其优雅的姿态打动。 此时的东山,离广州城较近,环境清幽,土地价格低廉,且建有培幼、培道、培正等新式学校。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又成为东山开发的支点。 因此,以广东籍为主的华侨纷至沓来,聚于东山一带,筑庐定居。 1941年出版的《广州概要》称:“东山本为郊外一村落,以广九铁路经此入世,欧美侨民,有的在铁路附近卜居者……建筑西式房舍者日众,遂成富丽之区。” 据《东山文史》记载,1915年,华侨黄葵石等人集资在龟岗买下了18亩荒地,平地修路,分段出售建楼,先后开辟了署前路、启明大马路、恤孤院路和新河浦路等路段。 1919年出版的《广州指南》中关于“东山”的词条是这样写的:“自广九铁路建成,西人皆在此建住宅以避市嚣,华商亦接踵而来,于是遂成整洁之村落,有茶居、福音堂、学校等。地价日增,屋宇日盛。” 20世纪20年代, 东山一带由华侨投资兴建的洋楼 渐次兴起, 街区道路网络逐渐成形, 荒凉的东山日渐喧闹起来, 成为继西关之后 广州第二大高档住宅区。 据《东山区志》记载,自19世纪中叶直到抗日战争之前,华侨在东山共建造洋楼785座,形成龟岗启明、新河浦和松岗(后更名为“梅花村”)三个规模较大的洋楼群,“东山洋楼”之名横空出世。 东山的洋楼在传统岭南大屋基础上 糅合了西洋风格, 既有前庭后院,又有红砖清水外墙, 形成与城西的西关大屋、骑楼和竹筒屋等 风格迥异的特色建筑群。 百年风云录 20世纪20年代, 广州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 一大批有志青年纷纷聚居东山挥斥方遒; 东山也成为许多 军政要员、富商名流、文化教育大咖等 择地居住的首选地。 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开明人士 也慢慢在周围聚集, 他们一般是华侨、教授、医生、实业家等, 有较高文化素养。 新中国成立后,东山洋楼相对优良的居住环境、生活设施(当时广州除沙面外,只有东山的小洋楼里有抽水马桶)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依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受过良好教育、见过世面的华侨、粤剧名伶、文化名人、教育大家在此居住。 恤孤院路上的逵园, 是一座由美国华侨马灼文建造的洋楼。 逵园之所以闻名, 在于它有一位了不起的“邻居”—— 中共三大会址。 1923年,中共三大在恤孤院路上一座毫不起眼的砖木结构小楼里召开。 据立于逵园的碑文记载,1971年,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前来广州寻找中共三大会址。他对当年会议召开的情景还留有一丝印象:当时他们在会议间隙休息片刻,曾站在窗前眺望远处风景,记得北面能看到“逵园”两字,其顶部还写着“1922”的年份。 由此,逵园成了确定中共三大会址的重要坐标。 沿恤孤院路向南, 尽头便是位于新河浦路24号的春园。 这座侨园由三栋楼构成, 前面是新河浦。 1923年,中共中央机关迁到广州,春园成了当时中共中央办公地。 中共三大召开期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出席会议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张太雷等就住在春园24号二楼。 新河浦涌旁边的洋楼。 东山洋楼还是许多革命志士盘桓流连之地,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廖仲恺及其夫人何香凝在广州从事政治活动期间,就居住在新河浦可园。 时任大元帅大本营建设部长的谭延闿也曾住在培正路的简园,中共三大会议休会时,毛泽东就曾来此拜会,争取谭延闿支持国共合作。 1930年,掌控广东政权的“南天王”陈济棠将自己的公馆建在了“松岗模范住宅区”,这是当时全国第一个“模范住宅区”。1932年,“松岗模范住宅区”更名为梅花村。 陈济棠入住梅花村后,当时的广东军政要员纷纷在梅花村营建官邸,形成一个有20多个公馆组成的新式高端洋楼住宅区。当时在此居住的,除了陈济棠和孙中山之子孙科之外,还有一代名将蒋光鼐等。 东山街头一角。 这些清一色的西洋建筑 比肩而立,气势恢宏。 “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 这句俗语不胫而走。 1950年5月至1966年间, 蜚声海内外的散文大师秦牧 曾住在启明二马路2号。 1961年,秦牧出版《花城》一书, 让广州“花城”的雅名传遍全国。 看着繁花锦绣,赏着姹紫嫣红,想起这种一日之间广州忽然变成了一座“花城”,几乎全城的人都出来深夜赏花的情景,真是感到美妙。 ——摘自秦牧散文《花城》 秦牧居住的是两层红砖曲尺形红砖洋楼,别墅有院墙。鲜为人知的是,这栋院墙有“观窗知人”的功能。 据说当初建设时,主人特意把墙上通花窗子的高度设计得与常人身高相等。有人来访时需踮起脚扒着窗往里看,院子里的主人如果只看到院外人的头顶,说明那是路人,不必理会;如果看到人脸,说明是客人,就会出来接待。 粤剧大师红线女也曾在明园住过一段时间。据明园建造者黄作让的孙女黄新穗回忆,当年,明园斜对面就是广东粤剧院的排练场,在这里工作的工人们经常围着看红线女彩排。 明园北边不远处是梅花村36号,著名小说家欧阳山在此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25个年头。出生湖北、长居广州的欧阳山,深受岭南风俗市井生活的熏陶,将岭南革命历史、老广州风俗长卷融汇于《三家巷》之中。 保护·活化 东山洋楼 既是老东山人最美的记忆和乡愁, 是人们慕名而来品味历史的载体, 更是新一代年轻人追逐梦想的舞台。 近年来,广州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活化。 2000年,东山洋楼群片区被列入广州市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2019年广州颁布《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493栋洋楼纳入保护利用规划范围。
经过多年活化, 如今东山洋楼不仅保留“复古风情”, 还让历史“活”了起来。 广州市恤孤院路12号的“东山柏园” 外景。 很多华侨的后代喜欢 这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居住东山洋楼里, 他们觉得有荣与焉。 东山口民居。 “乡愁总是剪不断的。”说这话的是五大侨园之一隅园的建造者伍景英的第四子伍卫能。隅园位于寺贝通津42号。伍景英早期留学英美,是近代著名造船专家。 据立于隅园门口的石碑记载,隅园约建于1932年,整体风格源自英伦,阳台梁托上有中国独有的吊钟花形,被誉为“西曲中词”。 东山口民居。 透过琉璃瓦硬顶、红砖清水墙, 以及庭园里郁郁葱葱的古树, 人们仍能遥想当年这里的气派与典雅。 伍卫能曾表示,他的兄弟姐妹多数在国外生活,有的已经退休,有的仍在工作,他们还时不时回寺贝通津隅园看看,小住数日。这正是割不断的乡愁。 离隅园不远的明园, 为华侨黄作让所建, 斑驳光影隐隐透出当年风韵。 黄作让的孙女黄新穗曾经回忆说, 自己从小就生活在明园。 行走在新河浦。 她在《记忆东山》一文中说:“我虽然已移居海外几十年,但有一个熟悉的场景总不期然在梦中浮现:当我轻快地步进那扇绿色琉璃瓦上盖的拱门,一条窄窄的小路就映入眼帘,路的两旁蝴蝶起舞、花木缤纷……我惊叹:这世外桃源不就是我小时候的故园吗?” 颇有特色的井盖。 百年洋楼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和情调, 吸引了许多“追梦人”来此创业。 艺术馆、设计师店、咖啡厅…… 点亮了城市生活的一角。 百年洋楼散发出的文化气息, 吸引着年轻人蜂拥而至。 曾经的逵园变身为当代艺术馆。 2011年,一位名叫黄轶群的年轻人和几位小伙伴策划创办了这家艺术馆。“要活化利用文物历史建筑,逵园这种具有人文和历史底蕴,同时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所恰逢其'所’。”黄轶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百年洋楼的文化气息吸引着年轻人。 逵园三楼开辟为文化交流活动空间,人们在这里一边品尝咖啡,一边欣赏当代艺术作品。轻松愉悦和充满趣味的方式让大家充分体验艺术与生活。 东山洋楼里的文艺气息, 满足了那些既享受当下的柔软时光, 又略带怀旧情怀的年轻人的精神诉求。 东山口的这些路,你走过吗? 龟岗大马路 1915年,归侨在东山开辟新住宅区,因这里的山岗如龟背,故取名“龟岗”,并兴建龟岗小区5条马路。 恤孤院路 清光绪年间,两广浸信会在东山创立恤孤院,收容会友的年幼孤儿。1909年,恤孤院在今培正小学旁建成,并在门前开辟马路,故名恤孤院路。 寺贝通津 根据《广州市地名志》,这条街道因位于东山寺背后,且曾为寺贝底村居民出入的通道,故得此名,意思是“东山寺背后通往海边码头”的那条路。 烟墩路 20世纪初的东山是大东门外的荒郊,有几座以“岗”为名的小土丘,烟墩岗是其中之一。烟墩岗上有一座烽火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培正书院在烟墩岗建校后,烽火台被拆除,烟墩岗被铲平,岗旁开路,名为烟墩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