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形怪状 让欧洲刮起中国风? 七巧板的英文叫做“Tangram”,即“唐图”。 这个英文名的由来,有多种别样的传说。有说“Tang”是指代它起源中国(唐),也有说该名演化自单词“Trangram”(意为奇形怪状的小玩意)。 不过,七巧板是中国传播到世界这一点,倒是无可置疑的。 清朝嘉庆初年,七巧板最早传到东洋。日本天保十年(1839),就有名为《七巧图合璧》的翻刻本在日本民间行销。 《七巧图合璧》中教你用七巧板如何拼出高难度的“两人对酌”场面 而约在19世纪初,七巧板又传到了欧洲。 1805年,欧洲出版《中国儿童七巧图》,又称《新编中国儿童谜解》,其中有24幅七巧板图,并附有一份木制七巧板。从此七巧板在欧美广为流传。 1818年,当欧洲七巧板热达到巅峰时,法国出版了这幅漫画。画中的贵妇人在深夜对着中国七巧板苦思冥想。 1813年,荷兰出版了《七巧图合璧》一书,不久,美、德、英、法、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国亦相继翻译出版关于中国七巧板智慧游戏的书籍。 1864年,英国《韦氏大辞典》对七巧板作了介绍,并将“唐图”这个漂亮的名字确定下来。
“这是一种男女老少、达官贵族、平民百姓无不咸宜的消遣游戏,而且它不像其他赌具那样会让您输掉钱财。” 曾经显赫一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在1815年滑铁卢战役失败,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圣赫那拿岛时,百无聊赖的他成为了七巧板游戏的狂热爱好者。 沉浸在七巧板智慧游戏中,他度过了被流放的余生。这个故事在19世纪传播甚广,一些从广东出口欧洲的七巧板,甚至被要求雕刻上拿破仑坟墓的图像。 1801年绘制的拿破仑像 被七巧板迷住的不只是皇帝。 荷兰著名汉学家、《大唐狄公案》的作者、有“中国小说家”之誉的高罗佩在他的一部公案小说《铁钉案》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迷恋七巧板的哑童形象。 《大唐狄公案》书影 每当这个哑童无法表达意见时,他就巧妙地用七巧板拼凑出来的种种图形表达自己的想法,结果哑童的拼图竟成为破案的线索与重要关键,实令读者为之叹绝。 据说欧洲有些著名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也曾借鉴于七巧板变化无穷的智慧游戏,从中获得新的启迪与创作灵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两位著名学者对七巧板游戏着了迷,他俩的名字叫萨姆·洛伊德和杜登奈。 他们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对七巧板游戏的探索与研究中,并写出了《唐人第八书》,运用数学原理对七巧板进行许多新的探索。 1978年,荷兰学者曾编纂了一本名叫《七巧图》的书,书中搜罗了一千六百多种由七巧板拼凑出来的图形,该书被译成多国文字,在欧洲出版发行,成为风靡一时、男女老少喜爱的畅销书。 七巧板拼出的字母N(供图/中国古代智力游戏基金会[美国]) 有这么多名人与人民大众成为七巧板的“狂热爱好者”,这种现象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七巧板也由此一跃成为风行一时的国际性智力玩具。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中了解协会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博士曾经赞叹:“中国七巧板比西方魔方、魔棍、魔球更具有迷人的智慧魅力。” 用七巧板拼成的欧洲人物 一千年前 从饭桌开始的智慧 七巧板是什么时候被中国人发明的?检诸史籍,一千年前,宋朝一种名叫“燕几图”的游戏或许充当了其中重要的一环。 “燕”是“宴”的谐音,“几”即类似茶几那样的矮桌子,“燕几”就是矮小的宴席桌子。 古代宴席上用的桌子,都是一样的长条形,一般6个,也可增至7个,这要看用席者的具体情况。它们分分合合之间,便能拼搭出各种形状与图案,宛若今天的组合家具。 这种燕几,至少在南宋以前就十分时兴,因为1194年,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黄长睿曾创绘《燕几图》,并在《燕几图序》中介绍道: “燕几图者,纵横离合,变态无穷,率视夫宾朋多寡,杯盘丰约,以为广狭之用。” 从这段序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燕几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善变”:可以自由拼搭、任意组合,在排列方式上的这个重大发展,正是后来的七巧板的最大特点。 燕几即宴几,是古代用以宴会的“组合家具”。简单的长条形桌子可以拼出“瑶池”形的宴席。瑶池中间的空隙还有它的妙用,这里可以“顿烛台、冬以顿炉、赏花以顿饼斛”,赏花、烤火、放烛台,是不是非常实用? 四百多年后的1617年,明代又出现了戈汕发明的“蝶几图”。所谓“蝶几”就是将7张长方形的“燕几”,拆成三角形、梯形等如蝶翅状的宴席桌。 蝶几与燕几的设计结构是一致的,时人严澂(chéng)大赞它“较燕几为巧”。一个“巧”字,道出了之后七巧板的发展方向,也从形式到思想上,将七巧板与之前的数学工具区别开来。 它使《燕几图》中的方形小桌摇身变为三角形,使拼出的图形更加丰富多彩。可谓“随意增损,聚散咸宜”,可以“时摊琴书而坐,亲朋至藉觞受枰”,与燕几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蝶几首次在组合茶几中引入了三角形,在灵活性上较燕几有较大突破,不仅可以在宴请宾客的时候拼出“轻燕”、“双鱼”等吉祥图案,连“桐叶封弟”的典故都可以拼在宴席上,从变化上的这种丰富性来说,它已经是七巧板的雏形。 戈汕的蝶几每套有13张,它们大小不同,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梯形,但是这13张一套蝶几组合起来,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的大桌子。 七巧板专家傅起凤认为,这种13张一套的蝶几人们用起来稍嫌繁复,她推测后来有人只取其一半,即7张或者6张来使用,很可能是这种减半,促生并最终确定下了之后的七巧板。 俞樾在《茶香室三钞》中认为戈汕发明的蝶几是七巧板的直接原形:“今俗传有七巧牌者,疑出于此。”这一个“疑”字,点出了从“蝶几图”飞渡到七巧板的来龙去脉。到这个时候,现代的七巧板已经呼之欲出了。 七巧板拼成的汉字“七巧” 其实,清代宫廷中七巧板游戏就十分盛行。宫女们在欢度新春时,会用七巧板拼凑成“六合同春”四字来游戏应景。 在刘潞选注的《清宫词选》中就有清代诗人吴士鉴的《七巧板》宫词,对宫中玩“七巧板”游戏的热闹情景作了生动的描述: “蕙质兰心并世无,垂髫曾记住姑苏。谱合'六合同春’字,绝胜璇玑织锦图。” 将“七巧板”与“璇玑织锦”相媲美,可见诗人也被这奇妙的游戏迷住了。故宫博物院至今还珍藏着皇帝幼时玩的七巧板,它为寂寞深宫中的人们带去了多少欢乐呀。 |
|